吳尊友:我國新冠疫情經歷了4波,第5波可能會來

2020-12-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健康報微信公號9月18日消息,近日,雲南省瑞麗市出現新冠疫情。9月15日,國務院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這是時隔6個月後再次對防控方案進行修訂,相較第六版,新方案作出了哪些重要調整。秋冬季將至,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圍繞一系列問題,健康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邊境防控要知己知彼

健康報:近日,雲南省瑞麗市出現新冠疫情,繼綏芬河後,邊境防控再度引發輿論關注。那麼,此次疫情的成因是什麼?邊境城市疫情防控呈現哪些特點?常態化防控階段,該如何加強邊境防控?

吳尊友:我國陸路邊境線綿長,相比空港,陸路邊境外防輸入的壓力和難度更大,此次瑞麗出現的疫情就提示,邊境防控依然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與近期周邊國家新冠疫情快速上升有關。比如,8月中旬以前,緬甸新冠疫情一直處於低水平,每日新增病例數從未超過30例;而8月中旬以來,緬甸的新冠疫情出現了直線上升態勢。9月16日,該國單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319例,累計新增確診病例從第一波時的375例增長到目前的3821例,一個月內新增病例數超過之前4個多月總和的8倍有餘,而瑞麗地處中緬邊境,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存在跨境婚姻,兩國人員往來頻繁,外防輸入的壓力驟增。

從既往經驗看,核酸檢測已成為應對聚集性疫情的「標配」,目前瑞麗也正在做人群大規模核酸檢測,這對於確定疫情規模、儘早發現早期病例和控制疫情至關重要。事實上,從綏芬河疫情後,對於從陸路口岸入境的人員,已經形成了閉環管理,從入境後的核酸檢測、轉運隔離,每個環節都實現了無縫銜接,但相比之下,雲南邊境線近4000公裡,邊境防控壓力巨大。

由於地理位置特點,邊境的疫情防控也要因地制宜。比如,這些城市往往地處邊陲,實驗室檢測能力相對薄弱,如果要求往來的邊民提供3日內或7日內核酸檢測報告,就需要考慮當地的實驗室能力。其次,涉及到兩國問題。當對方醫療資源不足,而中方尚有餘力之時,可考慮為對方提供必要的支援,這既是幫助鄰國,同時也有利於本國的邊控。

在常態化防控階段,邊境城市要知己知彼,需關注周邊國家的疫情形勢,並據此對邊控措施作出及時調整,要根據接壤國家的人口、防控能力等,對對方的疫情風險作出等級評估,根據風險評估來調整完善我國的邊境防控策略。

目前,與我國相鄰的國家中,絕大多數新冠疫情形勢嚴峻。比如,印度從4月以來疫情一路快速上升,累計新冠病例突破510萬例,9月17日又創單日報告數97894新記錄,一天新增病例數就超過中國的累計數;俄羅斯單日新增病例一直維持在5000例以上;緬甸等國疫情呈現快速上升態勢;韓國、尼泊爾、越南等國都存在新冠疫情反彈的情況,與之接壤的陸路邊境城市就要特別加以重視,即將到來的「十一」、中秋假期,應儘量避免到這些城市。

及早發現病例是「硬道理」

健康報:相較第六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提出了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密接的密接)等定義及相應的防控措施,修改的這個初衷是什麼?對於未來的防控中將發揮哪些作用?

吳尊友:密接的密接定義是,密切接觸者與病例或無症狀感染者的首次接觸至該密切接觸者被隔離管理前,與密切接觸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但未採取有效防護的人員。

提出密接的密接這一概念,是對武漢、綏芬河、北京、大連等地發生的疫情進行回顧性整理分析後提出的,雖然密接的密接感染風險較小,但在數次疫情中發現存在此類患者。

雖然提出了這一概念定義,但在實際疫情處理過程中,是否需要確定所有密接的密接並對他們進行隔離管理,取決於疫情早期發現病人的時間和速度。從病毒學角度看,新冠患者感染病毒以後有一段時間在排毒,排毒高峰分別為患者出現臨床症狀前兩天,以及開始出現症狀以後的五天,這段時間傳染性比較強。另外一個衡量傳播指標是二代續發率,平均100個人與新冠病人接觸會感染幾個人。目前,我國在疫情早期的平均二代續發率約為10%,即100個人接觸了確診患者,約有10個人感染;當然,這取決於接觸距離的遠近和人口的密度和氛圍,隨著防控措施落實,病人的發現早,隔離落實快的話,二代續發率很快降下來。

當確診病例發現的及時、而且密切接觸者也發現的及時和隔離的及時的情況下,密切接觸者還沒有機會把病毒傳染給密接的密接時,就沒有必要對密接的密接進行隔離;當確診病例發現不及時、密切接觸者的發現和隔離也不及時的情況下,密切接觸者很有可能已經把病毒傳染給密接的密接時,就一定要對密接的密接進行隔離。

因此,提出密接的密接概念後,在具體疫情處理過程中,還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花費人力物力,對所有密接的密接進行追查和隔離管理。

健康素養對疫情溯源及控制至關重要

健康報:北京、大連、烏魯木齊等地的疫情相繼得到有效控制,溯源工作有何進展?第七版防控方案中增加了基因測序內容,這將對溯源產生哪些積極作用?未來是否還會出現此類意想不到的傳播途徑?

吳尊友:首先要明確溯源的定義。溯源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病毒溯源,是指追查病毒是如何從動物感染人類引發人間流行的,像武漢最早報告新冠疫情的地方,可開展病毒溯源工作;二是疫情溯源,是指追查病毒是從哪個地方傳入並引發當地疫情傳播的,北京、大連、烏魯木齊等就屬於這種情況。

我參與了北京的疫情溯源工作,目前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病毒主要來自多個國家的多種被汙染的貨品及外包裝,經冷鏈輸入我國,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多次、重複汙染造成局部蓄積,工作人員接觸了被汙染的環境表面後感染,再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給其他人。

這意味著,北京疫情溯源基本排除了由感染的病人將病毒帶入新發地,也不支持氣溶膠傳播這一感染方式。因為如果是氣溶膠傳播,新發地市場負一層水產區的清潔工,應該是最早感染的人群(他們在清潔環境時會用水槍衝刷地面,產生氣溶膠),但事實上,早期發病的主要是市場從業人員以及購物者,他們都是接觸了汙染物體的表面所致。

疫情溯源的難點在於,新冠肺炎患者80%以上是輕型和普通型,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疫情溯源就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即臨床觀察到的首發病例可能並不是實際上的「第一個」,這也是新冠疫情溯源中很難確定零號病人的原因所在。從目前情況看,解決這一問題,技術上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只能依靠民眾不斷提升對新冠的認知以及自身的健康素養。例如,在北京的疫情中,被媒體稱作「西城大爺」的患者清晰的記憶,對及早發現疫情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因測序對疫情溯源肯定有幫助,北京就是在對病例和環境樣本進行基因測序後顯示與歐洲流行毒株接近,從而明確了與境外輸入有關,大連也是如此。此外,基因測序也有助於臨床診斷,比如實驗室核酸檢測時CT數值很高時,比如39.0,存在假陽性的可能,基因測序有助明確診斷。

對於一種呼吸道傳染病,新冠肺炎再出現其他傳播途徑的可能性很小。事實上,雖然北京的聚集性疫情是病毒通過低溫冷鏈運輸入境,出乎我們的意料,但患者仍是通過接觸汙染物和近距離飛沫傳播感染,因此,並沒有逃脫呼吸道傳染病已知的傳播規律。

我國疫情有兩方面壓力

健康報:秋冬季將至,對我國乃至全球新冠疫情趨勢,您作何判斷?在防控策略方面,我們該如何應對?

吳尊友:全球疫情形勢非常嚴峻,自年初新冠疫情發生以後,全球疫情一直持續上升,目前病例數已接近3000萬,死亡數逼近100萬。全球新冠疫情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今年3月下旬,全球報告數每日報告數突破5萬,5月下旬突破10萬,到了7月初已突破20萬,9月已有兩個單日報告數突破30萬。從現有的數據看,全球疫情暫時不會緩解,形勢非常嚴峻,單日報告數或會再創新高。

我國新冠疫情也經歷了4波疫情。第一波是武漢為源頭的疫情,到3月上旬得到控制;第二波是輸入病例引發的地方的局部傳播,分別是4月、5月在綏芬河、舒蘭等地;第三波是6月北京新發地發生聚集性疫情;第四波是7月在大連、烏魯木齊等地發生的聚集性疫情。除第一波疫情以外,後面的幾起暴發疫情,都是局部的、聚集性的、小範圍的。由於發現及時,控制有力,把疫情限制在了最小範圍。

國人關心的是,中國會不會來第五波?我估計,第五波疫情可能會來。目前,我國疫情受到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是類似與北京、大連、烏魯木齊,突然出現暴發疫情,二是輸入病例引發疫情傳播擴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不會再現類似武漢的嚴重的新冠疫情。

從防控策略來看,應繼續實施圍堵策略,我國前期防控的經驗和國外的疫情反彈教訓都說明,圍堵策略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成功的策略。其次,檢測策略會更加廣泛應用,幫助我們早期發現病例,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第三是疫苗策略,一是現有已經使用的疫苗對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比如肺炎疫苗、流感疫苗,到了冬天呼吸道傳染病高發,醫療資源不堪重負,這些疫苗可減少肺炎和流感的發生,降低新冠鑑別診斷的需求和難度。二是新冠疫苗,估計到年底三期臨床實驗會有結果,屆時就可廣泛應用了,在此之前可以採用緊急疫苗接種的方式,對一些重點人群接種,降低疫情發生的風險。

相關焦點

  • 吳尊友:瑞麗疫情成因何在?秋冬季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
    吳尊友:我國陸路邊境線綿長,相比空港,陸路邊境外防輸入的壓力和難度更大,此次瑞麗出現的疫情就提示,邊境防控依然存在漏洞和薄弱環節。另一方面,此次疫情也與近期周邊國家新冠疫情快速上升有關。比如,印度從4月以來疫情一路快速上升,累計新冠病例突破510萬例,9月17日又創單日報告數97894新記錄,一天新增病例數就超過中國的累計數;俄羅斯單日新增病例一直維持在5000例以上;緬甸等國疫情呈現快速上升態勢;韓國、尼泊爾、越南等國都存在新冠疫情反彈的情況,與之接壤的陸路邊境城市就要特別加以重視,即將到來的「十一」、中秋假期,應儘量避免到這些城市。
  • 吳尊友復盤國內7波疫情始末
    他分析,從武漢、北京到大連、青島等,我國相繼迎來7波疫情,中國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可概括為四大策略:即堅持「四早」、 狠抓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和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 第二波疫情捲土重來?吳尊友:中國不會大爆發,全球情況動蕩不安
    10月24日,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如今秋冬季來臨,國內民眾開始擔心第二波新冠疫情的來襲,對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表示,我國出現疫情局部暴發的可能很小,最嚴重也就上百人感染,大家不用太過擔憂,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全球疫情卻非常不樂觀,我們還不能放鬆警惕,如果放開,中國將會有700萬人感染,20萬人死亡。
  • 吳尊友復盤國內7波疫情始末,有4個關鍵舉措
    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他分析,從武漢、北京到大連、青島等,我國相繼迎來7波疫情,中國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可概括為四大策略:即堅持「四早」、 狠抓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和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 吳尊友最新解讀
    吳尊友: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最大的風險點來自境外輸入病例。數據顯示,3月至4月,我國出現了第一波境外輸入病例引發的疫情高峰;5月至6月,情況有所緩解;7月後,境外輸入病例又有所增加。從全球範圍看,全球疫情數據自3月後一路上揚,對我國的疫情防控造成了巨大的壓力。2.各國逐漸放開國際間的人員流動,這會加劇疫情傳播的風險嗎?出國人員需做好哪些準備?
  • 吳尊友最新解讀
    截至北京時間22日0時48分,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超過2253萬例,疫情形勢依舊十分嚴峻。如何看待全球疫情走勢?進口冷凍生鮮包裝屢次檢出新冠病毒陽性,如何應對?疫情會在秋冬季捲土重來嗎?21日,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作客《新聞1+1》節目,進行權威解讀。
  • 吳尊友解讀
    截至7月10日,北京已連續4天無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那麼北京何時下調應急響應級別?北京這波疫情的源頭找到了嗎?進口凍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有何提醒作用?哈薩克斯坦出現的不明肺炎是新冠肺炎嗎?《新聞1+1》邀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對疫情相關的熱點問題一一回應。北京何時下調應急響應級別?
  • 如何研判北京這波疫情態勢?來京辦事還安全嗎?中疾控專家吳尊友回應
    【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近日出現疫情反彈引發社會關注,今天下午,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客人民日報客戶端,解讀此次北京疫情形勢及個人防護等系列熱點問題。如何研判北京這波疫情態勢?吳尊友表示,這次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對這個詞大家的理解不一樣,普通大眾可能認為「可防可控」是一個不準發生,或者零星幾個,我們從大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只要不造成重大的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都統稱為「可防可控」。對此次北京疫情的防控,我們是充滿信心的,也希望大家充滿信心。新發地新冠病毒來自歐洲?
  • 吳尊友回應
    北京日報客戶端12月5日消息,今天上午,在一年一度的北京論壇上,針對「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給力」等言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做出回應。他說,中國早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科學、及時、透明,武漢封城,減少了中國15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減少了中國6萬人死於新冠肺炎。他分析,從武漢、北京到大連、青島等,我國相繼迎來7波疫情,中國控制疫情最重要的措施可概括為四大策略:即堅持「四早」、 狠抓流行病學調查、核酸檢測和及時隔離治療病人。
  • 外媒:馬德裡第一波和第二波新冠疫情有何異同?
    然而就在第二波新冠疫情浪潮襲來之際,西班牙當局卻並未採取嚴格的封閉措施。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9月27日報導,自6月底夏季開始以來,西班牙再次成為歐洲地區新冠感染、住院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而首都馬德裡的數字更是令人擔憂(某些社區每10萬居民中感染病例達1000例以上),並且已經頒布了更為嚴格和廣泛的限制措施,讓人回想起第一波疫情暴發的最初階段。
  • 吳尊友透露關鍵信息…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強調,在疫情大流行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播作用非常有限,在沒有疫情的時候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就是疫情的導火索。  11月25日,吳尊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談及新冠疫情溯源問題時表示,疫情得到控制後,病毒不會突然從天而降,它一定是有來頭、有源頭,新疆喀什的疫情到底怎麼來的,「最後查清楚了,和上海一樣是貨櫃。」
  • 哈薩克斯坦出現的肺炎是新冠肺炎嗎?吳尊友最新回應!7月10日山東無新增
    截至7月10日,北京已連續4天無報告新增本土確診病例,那麼北京何時下調應急響應級別?北京這波疫情的源頭找到了嗎?進口凍蝦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有何提醒作用?哈薩克斯坦出現的不明肺炎是新冠肺炎嗎?《新聞1+1》邀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對疫情相關問題一一回應。
  • 專訪吳尊友:我國新冠疫情已有成體系防控措施,不會再出現大規模流行
    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接受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回答了上述問題,並總結了這一年抗擊新冠肺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發的肺炎,下同)的經驗。進入冬季以來,各地陸續出現零星的疫情反覆現象。
  • 高小微:這類地方冬季再發疫情概率大!吳尊友:元旦春節要重點防控→
    對此,吳尊友表示,這屬於常態化防控當中的一個正常現象。他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①進入冬季以後,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新冠肺炎作為呼吸道傳染病出現小幅度的反彈,符合呼吸道傳染病流行的特徵。②入冬以後,境外絕大多數國家出現了新冠疫情的大幅度上升,感染的人數和汙染的物品在增加。
  • 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吳尊友提醒國人要當心
    然而在投入了這麼多的醫療物資以後,新冠疫情竟然還沒有得到徹底的控制,雖然很多國家的疫苗已經到了試驗階段,但距離真正的研發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期間,代表著很多國家,要不斷的投入更多的物資,才能夠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世衛組織傳出一個噩耗在這種情況下,世衛組織還傳出了一個噩耗,稱第二波疫情即將回溫。
  • 吳尊友談新冠病毒環境傳人三條件,提示這一點
    針對「新冠病毒現『環境傳人』」的新課題,吳尊友表示,「環境傳人」又叫「物傳人」。目前在我國一般由進口物品引起,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物品汙染比較嚴重;②在物體表面存活時間比較長,一般來說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③接觸汙染物品沒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
  • 專訪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抗體的保護效果可能並非...
    隨著時間再次進入冬季,特別是全國即將迎來春節團聚時光,國內應對新冠疫情反彈的壓力開始加大。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近日在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的「請回答2021——2020年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請他為大家答疑解惑。
  • 新冠疫情再傳壞消息,鍾南山緊急發出提醒,吳尊友解讀出3大條件
    英國政府在疫情快速升級時,也迅速將倫敦各地防控級別由原先三級調到4級,也就是最高級別,各地紛紛進入緊急狀態。在英國提高防控級別同時,大量英國民眾湧上街頭搶購物資等,國內以前混亂。在最關鍵時刻,據中青網報導,鍾南山院士又再度發出提醒,病毒已經出現環境傳人。
  • 這波疫情「0號病例」查明!疫情源頭又是它……
    11月2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談及新冠疫情溯源問題時表示,疫情得到控制後,病毒不會突然從天而降,它一定是有來頭、有源頭,新疆喀什的疫情到底怎麼來的,「最後查清楚了,和上海一樣是貨櫃。」
  • 葡萄牙再次延長國家緊急狀態 控制新冠疫情蔓
    新華社裡斯本11月20日電(記者趙丹亮)葡萄牙總統德索薩20日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布將國家緊急狀態延長至12月8日,以控制新冠疫情蔓延。德索薩在講話中說:「儘管目前新冠病例數增速有所減緩,但死亡人數、重症人數和住院人數仍在不斷增加,並有可能在本月底和下月初達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