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爆發:過去100年病毒如何改變人類?

2020-12-18 騰訊網
人類穿越漫長的時間,沒有一次是簡單的。我們當下面臨的困境,歷史上曾經許多次重複。許多人擔心,疫情什麼時候結束?疫情怎麼結束?疫情對經濟有多大影響?其實,回眸歷史的塵埃,再困苦的條件我們都能克服,take it easy!放寬心,不要高估短期的影響,不要低估長期的力量。走進地球見聞,我們帶你一起找到堅定的信仰。

來源:華爾街見聞(ID:wallstreetcn)研究所 編輯位宇祥,文中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觀看視頻更精彩,以下是視頻對應的文字版:

海外確診突破15000,疫情正在快速向全球發酵:

韓國累計確診5766例,死亡35例!

義大利確診3144例,死亡107例!

伊朗確診2922例,死亡92例!

......

(公眾號對話框回復「疫情」獲取各國最新具體數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這場疫情會重創全球經濟,嚴重影響人們的就業與生活?

會這樣嗎?

為了理清這場疫情會給市場乃至經濟和社會帶來怎麼樣的變化,見聞研究所翻找了過去100多年的歷史,總結出了這期視頻。

如果你很趕時間,沙丁魚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100年的疫情歷史,對於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影響都非常短暫。影響最長的也不超過3個季度,最短的甚至3個月就結束了。

不過最嚴重的一次,美國半年內GDP大跳水——增速從3.1%下降到負2.9%,堪稱恐怖。

更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病毒在一次次襲擊人類的社會過程中,帶來了一些深刻的結構性的變化與機會,改革措施背後往往就是風險釋放之後的紅利期。

如何從這次令大家頗為受傷的疫情中總結和收穫?我們該從經驗教訓裡學習到什麼?資本大佬的視角下,又是如何分析和處理突發疫情的?

今天見聞研究所想和大家聊一聊,過去100年,病毒是如何改變我們人類?

01

過去100年疫情回顧

1)1918年,美國爆發最近100多年最嚴重的流行病——基於H1N1病毒的大流感。

據估計,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約5億人感染了該病毒。

死亡人數在5000萬到1億人之間,美國死亡68萬人,佔總人口的0.6%。

而當時,還沒有疫苗、沒有抗生素、沒有白蛋白、沒有靜丙等等一系列的藥物可以使用,全靠簡單治療與人體自愈。

因為歷史久遠,這一部分的經濟影響很難查證。我們收集到的報導,主要圍繞在鐵路運營、電話服務、煤炭生產、零售業務,大體也都是停工影響、失業,可能和當下的情景有些類似。

不過有經濟學家分析說大流感會提高人均GDP。

這混亂的分析大概忽略了短時間內人口的流失吧。

2)1957年2月,爆發於亞洲的H2N2型「亞洲流感」,席捲中國、日本、東南亞、印度和中東諸國。

在之後的半年內,還感染了希臘、瑞典、美國、澳大利亞和南美洲。流感整整持續了3年,直到1959年末,人體內的抗體水平不斷增長,病毒本身毒力減弱,疫情才宣告結束。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此次「亞洲流感」大約導致世界範圍內200萬人死亡。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統計,美國死亡人數估計在116,000人左右。

但是這一次相對溫和的流感,卻遇到了1958-1959年全球經濟大衰退。

美國實際GDP同比從57年三季度的3.1%下滑到了58年一季度的-2.9%,失業率從57年8月的4.1%上升到58年7月的7.5%。

美國通脹一直在上升,食品通脹尤為明顯。值得注意的是我國1月CPI已經上漲至5.4%。流感造成的曠工率達到了8%,全球都隨之陷入了經濟衰退之中。

3)1968年7月,香港爆發流感。

由於香港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病毒通過飛機傳播向全球,8-9月份,美國、英國、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紛紛中招,再次形成全球性的流感爆發。

據統計,「香港流感」的死亡人數在50-200萬人之間,香港報告了4-6萬個病例,佔當時人口的15%。美國有3.4萬人因感染死亡,英國死亡人數也大約在3萬人。

這一次的流感爆發又恰逢美國緊縮性政策時期,再次推動了美國經濟衰退進而影響全球。

美國GDP同比自1968年6月起開始走弱,直至1970年年末,增速從5.5%降低到-0.2%。

但在感染率下降以後,經濟迅速復甦。刺激性的政策疊加多年的周期調整,促進了經濟回歸增長。

4)2003年爆發的SARS,是大家印象中最近的一次大型公共衛生事件。

SARS期間,一共確診8096例病例,死亡率約為9%。不過這一次的疫情傳播的快結束的也快,持續了半年多事件就宣告基本結束。

當年受到SARS影響,我國2003年二季度的GDP數字出現了短暫的下跌。但7月份疫情結束後很快就反彈了。

對股市的影響也與本次基本相同:快速的、較大幅度的下跌之後,很快又收復失地。情緒出現了過山車般的起伏,又歸於平靜。

5)2009年4月,美國爆發新型H1N1流感,並迅速傳播到全世界。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估計,在病毒傳播的第一年,美國有6080萬例感染,近27.4萬人住院治療,1.2萬餘人死亡。

全球範圍內,因H1N1而失去生命的人數在15至58萬人之間。

世界衛生組織WHO同樣把H1N1列為了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受到感染高發的影響,美國學校停課。直至10月,美國投放疫苗。次年8月,WHO宣布疫情結束。

但從經濟指標來看,由於本身經歷了2008年次貸危機,2009年在低谷中的經濟指數並沒有進一步下滑。PMI、新增就業人數、GDP甚至出現了上行,只有消費增速出現了下跌。

6)2015年巴西爆發了寨卡病毒。

從疫情開始到WHO宣告PHEIC的8個月時間裡,巴西一共感染150萬人,此外有4000例孕婦感染導致分娩了小頭畸形兒的情況出現。

受到寨卡病毒感染人數巨多的影響,巴西經濟在2015-2016年出現了不小的滑坡。GDP出現了連續數個季度的負增長。

但2016年疫情控制疊加奧運會刺激的旅遊經濟,巴西很快從病毒中恢復了過來。

7)伊波拉病毒,在2014年和2018年爆發過兩次。

這個應該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一種病毒了吧,超級高的致死率是它沒能大範圍傳播的最重要原因。死亡率在50%-90%之間,它是人類目前最高等級生物安全的病毒。

2014年2月,西非地區開始爆發大規模的伊波拉病毒疫情,主要集中爆發於幾內亞、賴比瑞亞等國。2016年1月1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非洲西部伊波拉疫情結束。最終感染人數為28646人,包括11324例死亡,死亡率為40%。

2018年5月,剛果確認出現新一輪伊波拉病毒疫情,5月8日一天死亡17人。之後7月24日,WHO宣布疫情結束,總計出現53例病例。

但沒有料到,8月5日病情再次爆發,2018年8月1日至2020年1月1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第10輪伊波拉病毒病疫情公共報告顯示,伊波拉病毒病例3411例,其中死亡2237例,另有489例疑似病例正在調查中。

誤判的WHO隨後在2019年7月17日,宣布該次疫情為PHEIC,至今尚未結束。

雖然非洲國家經濟在全球佔比不顯著,但疫情對當地的影響依然是深刻的。西非三國損失共計28億美元,GDP快速下跌,大量的國際項目退出,工人撤離。

對於交運、採礦和農業影響尤為嚴峻,疫情爆發使得非洲大陸的遊客人數下降50%。力拓公司終止了一個價值200億美元的鐵礦項目。

8)MERS,中文名中東呼吸症候群,2012年6月首次出現在沙特,並且一直持續到2015年。

截至2015年5月10日,沙特確診MERS病例累計976例,其中死亡376例,中東地區總計1090例。中東地區確診病例佔世界MERS總病例95%以上,為世界主要疫區。

疫情爆發後,沙特經濟持續下跌,影響持續了3個季度。之後2014年再度爆發,GDP增速再次下滑。當然,宏觀大背景下低迷的油價也是沙特經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

梳理過去100年的疫情歷史,我們發現疫情對於社會和經濟的活動影響都是短暫。影響最長的也不超過3個季度,最短的甚至3個月就結束。

更重要的是,病毒在一次次襲擊人類的過程中,也帶來一些深刻的結構性的變化,這些改革措施才是比經濟恢復更重要的收穫。

02

病毒改變人類

病毒如何改變人類?

更直接的說,病毒如何改變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完善和搭建人類公共衛生系統方面的功力與策略?

1957年,亞洲流感推動了WHO第一次實施全球流感監測網絡,並且在全球建立預警機制。同時,這也是第一次大規模利用疫苗接種相關人群的嘗試。

1968年「香港流感」,則影響了美國的金融政策。美聯儲為了應對經濟衰退,將利率從9%連續下降到3%。這樣的措施自然對全世界的金融和經濟表現都產生了溢出效應。

但這一次流感,並未在公共衛生和醫學科學進展上有明顯的改變。

2003年的SARS,是對我國和世界影響較大的一次。作為應對,我國在短期內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穩定經濟和民生。

例如第一次建立國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設立疾病防治基金、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汽車消費、刺激網際網路產業應用、扶持外貿出口。

而長期來看,SARS帶來的結構性長期社會變革更加重要。

除了完善的公共衛生體系,信息透明化、網際網路技術大規模推廣和醫藥科技產業獲得扶持是最明顯的變化。

信息透明化,是指尤其部分官員對於數據的隱瞞和延誤導致了較大的負反饋。之後啟動了官員問責制,將整個體系的治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務信息越來越公開和透明。

網際網路技術的大規模推廣,除了今年熱炒的在線教育,還有那個時候還稚嫩的電商。

阿里巴巴回憶道:2003年,整個網站上發布的數據量比2002年同比增長了3倍。

除此以外,大家現在津津樂道的電子支付,也是在那會兒埋下了用戶教育的根:因為現金會攜帶大量的細菌與病毒,央行在SARS期間加大了對銀行卡的推廣力度。這一措施也為後來的電子支付奠定了長遠基礎。

2月15日消息,央行向武漢運送了40億元的新鈔,並收回了同等數量的舊鈔,其中的道理我想大體相同。

在疫情爆發後,國家意識到了醫藥產業的發展還需要進一步加快。那一年對於醫藥產業、科技教育和環境治理等基礎性的行業給予了多項持續推進的戰略扶持。

美國的H1N1流感,給美國社會也同樣帶來了長久性的改革。例如大幅度提高疫苗生產能力。

在2009年之後,美國規定,必須在疫情爆發的6個月內,擁有生產全部3億人需求的疫苗的能力;建立國家藥品儲備,應對疫情突然爆發下,臨時性需求暴增導致的供需失衡;鼓勵創新藥企業研發藥物,在專利法上給予更高的保護;劃撥專項資金,支持州和地方政府展開預防工作。

流感過後美國掀起了一場「自我保健運動」,民眾更願意使用非處方藥應對輕、中度的感冒症狀,而不是盲目去醫院就診。

這導致對非處方藥的需求增加,而公共醫療的開支負擔下降。

流感也引發了社會對抗生素藥品濫用的反思,一些研究顯示,美國每年因為錯誤使用抗生素應對流感也造成了近2000億美元的成本。在這之後,美國人對抗生素藥品的使用也更加謹慎了。

2015年H7N9疫情,則在實質上對許多新興行業產生了推動作用——就像今年崛起的在線買菜一樣,用戶需求突然爆發增長,用戶習慣免費培養完成。

2015年,堪稱是冷鏈物流和生鮮電商崛起的元年。禽流感爆發使得不少地區的市場暫停了活禽交易,2014年一號文件有7項涉及冷鏈物流。

從2015年開始,大規模的冷鏈和生鮮電商創業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順豐、天貓、京東、蘇寧都開始大力進軍這塊藍海市場。

2014和2018年的伊波拉疫情,更多影響和改編了WHO的組織架構。世界衛生組織隨後宣布重組改革,包括:建立應急辦公室;建立應急基金,由各國捐助;以及選拔了新的領導人和領導形式。

這場在非洲爆發的疫情還改變了當地的風俗。殯葬活動在非洲的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接觸屍體的葬禮模式造成了體液傳播,間接推動了疾病的蔓延,在烏幹達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2003年爆發期間感染伊波拉病毒的許多人都可能在執行類似的埋葬儀式的過程中感染了這種病毒。

在這種背景下,WHO制定了指導方針,規定了如何處理和隨後掩埋伊波拉受害者的屍體。

這一次,新冠肺炎的影響之下,我國已經出現了一系列改革的苗頭。例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 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一系列措施相信會在戰「疫」結束之後,陸續推出實行。

03

大佬如何思考疫情?

那麼作為大佬是如何思考應對病毒對於人類和資本市場的改變呢?

作為全球最大對衝基金的創始人,達利歐再次分享了他的思維與分析框架,up主將對其重點內容進行概括,提供簡要版供同學們學習和吸收消化。

首先,大佬一開始就承認自己和團隊在流行病領域完完全全是門外漢。他認為重大流行疾病和歷史上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一樣,「屢見不鮮」——世界大戰、貨幣體系瓦解、百年一遇的乾旱或洪水等。

他建議人們主要集中分析兩個問題:

1)弄清楚它會對市場和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

2)弄清楚如何對衝風險。

新病毒的傳播,與任何未知因素一樣,都是1)真實發生的,2)市場定價會體現預期。

通常說來,這些罕見的重大負面事件初露端倪時,不會引起太多關注,但隨著危險進一步發酵,人們會從漠不關心變得過於擔心,直到被控制住。所以,大家要關注真實發生的事情、人們的預期以及可能的反轉因素。

例如瑞德西韋、例如血漿使用等,伴隨著人數的下降,從資本市場看人們的預期已經從極度悲觀中修復。

大佬當然也分析了過去100年大規模流行病傳播的案例,達利歐得出的結論是,1918年那次美國大流感才是能媲美本次規模的流行病。其他,例如美國H1N1和中國SARS的影響規模與範圍都不如。

並且,要考慮到2009年處在金融危機復甦期,以及2003年,中國正在WTO的利好之下經濟加速,要謹慎看待流行病與資本市場的相關性。

最後,達利歐認為,「與SARS爆發時的疫情相比,中國的應對措施更加透明、更加果斷,不僅有利於統計比較結果,也加快了解決問題的速度。由於中國政府更快地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了該病毒爆發,檢疫和其他預防措施被及時實施。由於這些措施有力地遏制了病毒的傳播,世界衛生組織肯定了中國的迅速反應。

隨後up主看到,全球範圍內,股票市場出現連續上漲,債券、黃金下跌,匯率呈現反彈趨勢,這意味著疫情的影響在中國已經消化,後續的走勢更多體現投資人對於政府政策措施的預期和期待。

百年疫情史,改變了人類,也同樣會繼續改變社會。也許慢慢的,我們也要學會與毒性減弱的病毒共存,時間、氣溫和藥物會共同殺死病毒,治癒社會,治癒我們。讓時間飛一會兒。

神奇的2020,神奇的地球見聞!感謝收看本期節目,歡迎關注、在看、轉發三連,和見聞研究所一起見證更多的地球奇聞。

因為某些原因,有的內容只能發在B站,比如近期的「口罩自由為何這麼難?」,歡迎大家到B站關注「見聞研究所」。

讀完全文後點下「在看

相關焦點

  • 泰國爆發「環狀病毒」疫情,病死率高達95%,對人類有影響嗎?
    2020年以來,新冠病毒的蔓延可以說還在持續的發展之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結論指出,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已經超過100萬人,超過5萬人死亡。可以說這個流行性病毒對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可能成為21世紀最為嚴重的災難影響。
  • 這些影片早就告誡人類病毒殺手會捲土重來!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調查,截至2020年6月5日,新冠病毒大流行已波及188個國家,累計超過660萬餘人確診,造成全球38萬餘人死亡。當世界各國忙著與新冠病毒抗爭時,剛果(金)在6月1日爆發了新一輪伊波拉疫情,這是自1976年以來該國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剛果(金)同時面臨新冠肺炎、伊波拉和麻疹三大傳染病危機。
  • 病毒全球爆發,美國卻想壟斷「解藥」?疫情背後的大國較量
    來源:製造界網來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作者/正解局新型肺炎疫情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徹底爆發。這些醫藥企業,有巨頭葛蘭素史克、輝瑞、強生、賽諾菲,還有疫情中的明星公司吉利德科學。不過,其中,有一家公司非常有意思:CureVac。CureVac是一家德國公司,剛剛成立20年,公司員工也只有450人左右。
  • 未來十年,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會如何影響人類及世界?
    2020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帶來的衝擊,幾乎改變了所有我們熟悉的日常——從國際關係、世界經濟,到人際距離、生活方式……如何看待疫情/後疫情時代的不確定性,如果以十年為尺度,這種不確定性又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怎樣的影響?
  • 世界趣聞:人類歷史上的可怕病毒,每一次爆發帶走成千上萬生命
    人類歷史上的傳染病有多可怕伊波拉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對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統稱,屬於十分罕見的病毒。這種病毒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堪稱人類的隱形殺手,1976年首次爆發,到現在一共爆發了20多次,主要通過體液和血液傳播,致死率高達50%到90%。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
  • 疫情何時休?不妨重溫一下人類歷史上的幾次大瘟疫如何結束吧
    疫情何時休?不妨重溫一下人類歷史上的幾次大瘟疫如何結束吧每天接到最多的私信,就好像我們能夠預知疫情何時結束,菲律賓何時解封一樣。縱然不能預測,那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人類歷史上幾次大瘟疫如何結束,就當作舉一反三吧。
  • 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爆發!進入秋冬季節,可以這樣應對疫情二次爆發!
    2020年已經度過3/4,但新冠疫情始終尚未有結束的趨勢。全球第二波疫情已經爆發!已經進入秋冬季節的我們,該如何應對疫情二次爆發?
  • 想知道新冠病毒會如何改變世界 我們就必須了解西班牙流感的真相
    溫故可以知新如今新冠肺炎病毒讓全世界都感到惶恐不安,除了病毒本身對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威脅之外,病毒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衝擊也讓人感到茫然,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應對疫情,更不知道疫情過去之後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 肺炎疫情:新冠病毒大爆發改變了全球打招呼的見面禮節
    新冠狀病毒的大流行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相互交往的方式,因為身體接觸會傳播病毒,結果以肢體接觸表示問候的文化也成了受害者。但是,世界各地的人們為適應這種新狀況的方式顯示,我們人類並沒有因此失去見面說「你好」這樣的衝動。見面問候看似簡單不過,但其實含有深意,言語和非言語的問候可以幫助我們界定與他人互動的界限。
  • 2020年新冠病毒全球蔓延,這幾部電影早已預言
    CNN新聞3月17日報導,由於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發,那些預言病毒爆發的災難題材電影在iTunes訂閱榜單的排名不斷攀升。這類電影講述了病毒、細菌、瘟疫爆發帶來的災難,並指出導致人類滅絕的可能並非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而是生化武器。
  • 《大流感》第一次流感病毒的爆發,至少造成全球三千萬人的死亡
    後來的流行病專家分析,鳥類攜帶的禽流感病毒原本不會傳染給人,但是在中間宿主身上,禽流感病毒和人類流感病毒重排了基因,形成了一種新的、能「人傳人」的病毒,也就是H1N1流感病毒。這個宿主之一就是豬。病毒學家把豬稱為病毒的「攪拌碗」,因為它能夠同時感染禽類和人類的流感病毒,而豬跟人靠得太近了。
  • ...疫」打響,世衛組織上調疫情風險至最高級,美國爆發諾如病毒……
    社會熱點話題評說,每日必保更新 春節期間爆發的新冠肺炎在中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最近幾天,國外很多國家也爆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國拉響紅色警報,據報導,新冠肺炎病毒已在美國23個州開始擴散,本來美國就在傳染流感病毒,已經導致1萬4千多人死亡,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該國的路易斯安那州一處賭場近日爆發諾如病毒感染
  • 100年前的「西班牙流感」和100年後的新冠肺炎,疫情前發生了什麼
    西班牙流感爆發前「西班牙流感」初爆時間在1918年春季。這個時候,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階段。有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的參戰,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平衡,而「西班牙流感」的襲擊,同樣對改變戰爭格局影響重大。至少,此次流感加速了一戰結束時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前新冠病毒在我國爆發時,我國對源頭追溯,新冠病毒可能集中來自武漢的一處海鮮市場。
  • 全球記疫|被病毒「軟禁」的美國校長:疫情非全球根本問題
    還是未來面對新一場疫情時的更好應對?澎湃國際推出「全球記疫」系列報導,回顧多國民眾在過去一年間經歷的悲歡離合,勾勒出疫情下世界所呈現的前所未有的圖景,從中展望人類與地球將走向何方。12月,隨著沸沸揚揚的美國大選落幕,新冠疫情卻日趨惡化。
  • 盤點近100年發生的8次流行大瘟疫,新冠肺炎排名第幾?
    為了弄清這種流行病將給市場,甚至經濟和社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信息研究所搜索了過去100年,並對視頻進行了總結。如果你趕時間,沙丁魚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過去100年的疫情歷史,對經濟社會活動的影響非常短暫。最長的影響不超過四分之三,最短的甚至是三個月。但最糟糕的情況是,國內生產總值在半年內暴跌,從3.1%降至負2.9%,這是可怕的。
  • 全球疫情:全球累計確診逾2559萬例 歐洲多國爆發遊行稱新冠病毒是...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美洲地區,47%的美國教師表示曾考慮請假、提前退休、改行等,巴西能否如期開學仍是未知數;歐洲地區,多國疫情出現反彈趨勢,但仍有部分人稱新冠病毒是「騙局」;非洲地區,世衛組織敦促非洲各國政府儘快安全重啟學校;亞洲地區,印度已有超8.7萬名醫護人員感染新冠病毒,韓國首都圈群聚性感染持續發酵。
  • 疫情改變了地球,全球環境變好,專家表示10年未見
    ,近年來的自然災害非常多,很早之前我們就已經開始發現了全球變暖的特點,我們也開始了關注這個大自然,但是效果一直都不是很明顯。根據外國的媒體表示,有關於基準排放數據的科學家表示:由於冠狀病毒的爆發使各經濟體幾乎陷入停滯,因此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上從第二戰以來下降最多的一次了,也是一個好消息。而最近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這是自200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這代表了環境會變的更好,人們減少了出行,地球空氣變的更好。
  • 4天增長100萬!全球疫情瀕臨二次爆發,美國欠全世界一個解釋
    據相關媒體報導稱,自從世衛組織對各國發出嚴厲警告,要求應當加強新冠疫情相關防範,已過去半年左右。可截止此前統計,卻被發現,新冠疫情仍處於緊張狀態,全球新冠患者的新增數量依舊居高不下。不僅如此,已經升至1015萬例的全球新冠患者數量,相較於4天前,整整增長了100萬人!
  • 過去100年內燃機時代到底成就了誰?
    過去100年內燃機時代到底成就了誰? 李縝認為,過去100年發明和創造了內燃機汽車,但未來100年將會是電動汽車的發明和創造時代,將會為產業發展帶來全新的機會。 縱觀百年,變化的是,人類從過去依靠化石能源推進文明與進步,轉變為依靠自然資源推進文明與進步;不變的是,每一次能源使用方式的變革,都孕育出巨大商業空間。產業的參與者在關注滿地都是六便士時,別忘了抬頭看月亮。
  • 200年前的一場火山爆發,改變了人類歷史,大清由盛轉衰!
    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火山爆發一直都有扮演地球『重啟』鍵的角色。而在人類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也曾多次發生過火山爆發。雖未對人類一鍵重啟,但多多少少還是間接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