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南寧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膚色各異的外國人。他們眼中的「壯族三月三」,是什麼樣的?他們又與廣西有著怎樣的情緣?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採訪了4名外國友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理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廣西,並在這裡停下了腳步。
被豔麗的五色糯米飯迷住了
講述人:玄汰墺(韓國)
玄汰墺正在維修樂器。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韓國的玄汰墺一家在南寧已生活了7年。
他對「壯族三月三」的了解,源自孩子所在學校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
目前,玄汰墺的兩個孩子都在北京大學南寧附屬實驗學校上小學。
玄汰墺在南寧開了一家樂器維修店,一家純手工漢堡店。
或許是職業習慣,他對「壯族三月三」的美食特別關注。剛來中國時,五色糯米飯讓他感到驚豔不已,「色彩太漂亮了!」
玄汰墺孩子就讀的學校,每年的「壯族三月三」有個保留節目,那就是帶自製美食去學校,與同學們一起品嘗。
玄汰墺常為孩子準備的是紫菜包飯,這是韓國學生出遊時最愛帶的美食。「我做的紫菜包飯特別受中國孩子歡迎。」玄汰墺開心地說。
廣西山歌與印尼音樂的碰撞
講述人:仁迪(印度尼西亞)
仁迪在給學生上課。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仁迪,是廣西藝術學院一名外籍教師。
2015年,仁迪到廣西師範大學留學。他第一次聽說「壯族三月三」,是學校通知放假,他跟同學一打聽才知道,「壯族三月三」快到了。
那個假期,仁迪去陽朔旅遊,唱山歌、跳竹竿、拋繡球……在那裡,他感受了當地慶祝「壯族三月三」的熱烈氛圍。
2018年,仁迪從師大畢業後,到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甘美蘭(甘美蘭是印尼傳統民族樂器)理論與實訓。
2019年,中國-東協音樂周主題國是印度尼西亞。開幕式上,廣西山歌搭配印尼傳統樂器的表演豔驚四座。當時,參演的印尼萬隆藝術學院甘美蘭樂隊,其領隊正好是仁迪的老師,仁迪不僅是聯絡員,也是翻譯,臺前幕後忙個不停。
提起那次經歷,仁迪感到自豪:「廣西山歌與印尼甘美蘭之間的文化碰撞,我有幸能參與其中」。
尋根之旅讓他愛上壯鄉風情
講述人:勞世國(加拿大)
2019年勞世國在園博園留影。勞世國的曾爺爺、曾奶奶都是廣西上思人,後來帶著子女去了越南。他的父母在越南出生,上世紀70年代末,全家遷居加拿大。
對勞世國來說,在廣西生活的十多年,更像是他的尋根之旅。
為了學中文,2008年,19歲的勞世國來到廣西大學留學。
剛到南寧不久,就迎來了南寧國際民歌節,他受邀去民歌湖看歌臺演出。嘹亮的山歌,豔麗的民族服飾,讓他一下就愛上了壯鄉的獨特風情。
大一那年,勞世國選修了《民族學》。期末考試,老師要求每個學生演繹一首民歌。
勞世國選擇了《劉三姐》選曲裡的《什麼結子高又高》,他穿著紅裙演唱女聲部分,老師為他的創意叫好,打了滿分。
去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勞世國在南寧園博園裡觀看了各種民俗表演,壯繡、拋繡球、壯族傳統的結婚儀式……,一切都讓他迷戀不已。
他熱愛廣西,也做好了在這裡紮根的打算。
辭掉國外工作到廣西學民歌
講述人:林子陽(美國)
2013年,林子陽在「壯族三月三」期間在田陽採風。林子陽雖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他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彈奏天琴,用壯語唱山歌。因為對廣西民歌的喜愛,他與廣西結緣。林子陽在美國所學專業是民族音樂學,當年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就是壯族音樂。為此,他花了兩個星期到廣西靖西、百色等多地採風。2011年,林子陽辭掉美國的工作,到廣西學民歌。
2012年的「壯族三月三」,林子陽慕名去武鳴,體驗當地人民如何慶祝「壯族三月三」,原生態的山歌讓他著迷。
當地一名中年男子聽說了林子陽的經歷後,隨即為他創作了一首山歌。這讓林子陽很感動。
2014年,林子陽在廣西藝術學院任教,負責多聲部民歌訓練、民歌的編配兩門課。他改編的隆林民歌《桃花開放等你來》,還上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林子陽把廣西當成自己第二個家,他的妻子也很愛廣西。
他希望能以外國人的視角,重新包裝廣西民歌,讓它既保留民族音樂的原生態,又能跟西方和現代音樂融合,煥發新的生機。
編輯丨黃灼
視頻編輯丨閉強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關注南國早報官微
新聞早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