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繡球糯米飯,讓這些外國朋友留在廣西

2020-12-14 南國早報

走在南寧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看到膚色各異的外國人。他們眼中的「壯族三月三」,是什麼樣的?他們又與廣西有著怎樣的情緣?

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採訪了4名外國友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理想,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歡廣西,並在這裡停下了腳步。

被豔麗的五色糯米飯迷住了

講述人:玄汰墺(韓國)

玄汰墺正在維修樂器。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韓國的玄汰墺一家在南寧已生活了7年。

他對「壯族三月三」的了解,源自孩子所在學校舉行的一系列慶祝活動。

目前,玄汰墺的兩個孩子都在北京大學南寧附屬實驗學校上小學。

玄汰墺在南寧開了一家樂器維修店,一家純手工漢堡店。

或許是職業習慣,他對「壯族三月三」的美食特別關注。剛來中國時,五色糯米飯讓他感到驚豔不已,「色彩太漂亮了!」

玄汰墺孩子就讀的學校,每年的「壯族三月三」有個保留節目,那就是帶自製美食去學校,與同學們一起品嘗。

玄汰墺常為孩子準備的是紫菜包飯,這是韓國學生出遊時最愛帶的美食。「我做的紫菜包飯特別受中國孩子歡迎。」玄汰墺開心地說。

廣西山歌與印尼音樂的碰撞

講述人:仁迪(印度尼西亞)

仁迪在給學生上課。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仁迪,是廣西藝術學院一名外籍教師。

2015年,仁迪到廣西師範大學留學。他第一次聽說「壯族三月三」,是學校通知放假,他跟同學一打聽才知道,「壯族三月三」快到了。

那個假期,仁迪去陽朔旅遊,唱山歌、跳竹竿、拋繡球……在那裡,他感受了當地慶祝「壯族三月三」的熱烈氛圍。

2018年,仁迪從師大畢業後,到廣西藝術學院教授甘美蘭(甘美蘭是印尼傳統民族樂器)理論與實訓。

2019年,中國-東協音樂周主題國是印度尼西亞。開幕式上,廣西山歌搭配印尼傳統樂器的表演豔驚四座。當時,參演的印尼萬隆藝術學院甘美蘭樂隊,其領隊正好是仁迪的老師,仁迪不僅是聯絡員,也是翻譯,臺前幕後忙個不停。

提起那次經歷,仁迪感到自豪:「廣西山歌與印尼甘美蘭之間的文化碰撞,我有幸能參與其中」。

尋根之旅讓他愛上壯鄉風情

講述人:勞世國(加拿大)

2019年勞世國在園博園留影。勞世國的曾爺爺、曾奶奶都是廣西上思人,後來帶著子女去了越南。他的父母在越南出生,上世紀70年代末,全家遷居加拿大。

對勞世國來說,在廣西生活的十多年,更像是他的尋根之旅。

為了學中文,2008年,19歲的勞世國來到廣西大學留學。

剛到南寧不久,就迎來了南寧國際民歌節,他受邀去民歌湖看歌臺演出。嘹亮的山歌,豔麗的民族服飾,讓他一下就愛上了壯鄉的獨特風情。

大一那年,勞世國選修了《民族學》。期末考試,老師要求每個學生演繹一首民歌。

勞世國選擇了《劉三姐》選曲裡的《什麼結子高又高》,他穿著紅裙演唱女聲部分,老師為他的創意叫好,打了滿分。

去年「壯族三月三」期間,勞世國在南寧園博園裡觀看了各種民俗表演,壯繡、拋繡球、壯族傳統的結婚儀式……,一切都讓他迷戀不已。

他熱愛廣西,也做好了在這裡紮根的打算。

辭掉國外工作到廣西學民歌

講述人:林子陽(美國)

2013年,林子陽在「壯族三月三」期間在田陽採風。林子陽雖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但他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還能彈奏天琴,用壯語唱山歌。因為對廣西民歌的喜愛,他與廣西結緣。林子陽在美國所學專業是民族音樂學,當年的碩士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就是壯族音樂。為此,他花了兩個星期到廣西靖西、百色等多地採風。2011年,林子陽辭掉美國的工作,到廣西學民歌。

2012年的「壯族三月三」,林子陽慕名去武鳴,體驗當地人民如何慶祝「壯族三月三」,原生態的山歌讓他著迷。

當地一名中年男子聽說了林子陽的經歷後,隨即為他創作了一首山歌。這讓林子陽很感動。

2014年,林子陽在廣西藝術學院任教,負責多聲部民歌訓練、民歌的編配兩門課。他改編的隆林民歌《桃花開放等你來》,還上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林子陽把廣西當成自己第二個家,他的妻子也很愛廣西。

他希望能以外國人的視角,重新包裝廣西民歌,讓它既保留民族音樂的原生態,又能跟西方和現代音樂融合,煥發新的生機。

編輯丨黃灼

視頻編輯丨閉強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關注南國早報官微

新聞早知道

↓↓↓

相關焦點

  • 東協經開區第二小學開展「糯米飯比拼大賽」
    老師展示學生製作的糯米飯連日來,廣西-東協經開區第二小學開展了教師五色糯米飯造型比拼大賽、繡球製作秀、學生居家同唱一首壯族歌曲等線上線下活動,弘揚民族文化,陶冶個人情操,豐富了廣大師生的節日生活。 大家都提前研學五色糯米飯製作工藝,並將精心製作的五色糯米飯做好造型,通過圖片方式進行線上大比拼。體育老師和音樂老師還通過線上錄製視頻的方式,教授大家如何製作繡球和唱山歌。學生們則通過視頻學習,將自己的作品在網上展示,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氛圍。 每年「三月三」,該校都會舉行「糯米飯比拼大賽」,儘管今年受疫情影響,但大家參與活動的興致依然不減。
  • 用英語和山歌讓外國遊客記住中國繡球——「我是未來外交官」法語...
    我們表演的法語歌和廣西山歌受到了大家的讚揚,使我對學習法語的信心更強了。12月6日,我們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在復興之路展區,我了解了鴉片戰爭前的世界與中國、中華民族歷史的屈辱、開國大典。我想,我們應該加倍努力學習,為我們祖國的發展和進步儘自己的一份力。下午,我們在潞河中學聽了一節俄語課,俄語老師給七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俄語課上不同的課堂遊戲吸引著我,我聽得津津有味。
  • 美女唱歌我聽清(原創山歌歌詞26首、山歌對唱、貴州山歌、廣西山歌、雲南山歌、貴陽山歌、安順山歌、六盤水山歌、凱裡山歌、興義山歌)
    26首、山歌對唱、貴州山歌、廣西山歌、雲南山歌、貴陽山歌、安順山歌、六盤水山歌、凱裡山歌、興義山歌)美女唱歌我聽清,你家聲音好押韻。你家山歌唱得好,唱得家和萬事新。我來講給哥家聽,不得好歌怕開聲。山歌唱得又不好,群裡開歌羞死人。 小妹唱歌真好聽,四面八方有名聲。啞巴聽了會說話,和尚聽了不念經。 我來群裡開歌聲,可惜山歌唱不行。
  • 廣西南寧:清晨的扣肉糯米飯,喚醒了無數「小確幸」
    那是清晨的一粥一飯,卻總讓人想起家鄉的一磚一瓦,一時間,仿佛空氣中、陽光裡都充滿了家鄉的味道……咕嘟夜食2019特別企劃·早城故食,帶你領略日出之食的煙火人間……世人皆知廣西為「桂」,多以為廣西的首府為桂林,從小便在書本上知曉「桂林山水甲天下」,卻不知廣西這個中國南疆沿海自治區,3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發展背景,絕不止桂林一個地方好風光,也絕不止有桂林米粉這一個食物獨佔鰲頭,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桂林之外的另一座城市
  • 羅君宏:淺談廣西民間山歌十三韻
    山歌中押韻是重要技法,一首山歌中124句的尾字使用相同的韻腳,以造成聲律美,叫做押韻。山歌就像一張桌,一張桌子四隻腳,前後上下鬥得穩,不韻不押不成歌。韻又分平聲韻和仄聲韻,廣西山歌與詩歌不同,三個字壓平聲韻因為仄聲韻是短音不便演唱,因此不提倡用仄聲押韻。山歌常用的韻有十三個,通稱山歌十三韻。
  • 來廣西書展品當代山歌盛宴 《天歌地唱》新書發布
    12月19日,宋安群《天歌地唱——廣西當代山歌筆記》(以下簡稱《天歌地唱》)新書發布會在廣西書展成功舉辦。在廣西文聯文研室主任、廣西作協副主席蔣錦璐的主持下,專家學者們以「歌圩裡的廣西精神·山歌裡的中國故事」為主題,就書中所展現的民間文化歷史根性特質、民間文化與主流文化互認融通、民族傳統文化與國家體制的認同等內容熱烈暢談,並與讀者現場互動,共同探討廣西當代山歌和中國文化的意蘊。
  • 我校韓國籍教授金玟廷榮獲廣西「金繡球友誼獎」
    會議表彰了獲得2018年度國家、廣西科學技術獎以及廣西「金繡球友誼獎」的科技工作者、國(境)外專家及友好人士。我校中國畫學院/灕江畫派學院金玟廷教授獲廣西「金繡球友誼獎」。據悉,2018年全區共有10位國(境)外專家級友好人士獲「金繡球友誼獎」,其中高校有2人,我校佔據一席。該獎旨在表彰對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國(境)外專家及友好人士。
  • 廣西氣象局聯合廣西雲客戶端邀你唱山歌!拿起手機 當歌王!!!
    我可能要請假回家唱山歌了沒有我,我們村可能會輸……「壯族三月三」是廣西各族人民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各族民眾——蒸彩糯、祭先祖、趕歌圩、搶花炮、鬥彩蛋、賞戲曲、以歌傳情、廣西氣象局聯合廣西雲客戶端重磅推出H5《「三月三」山歌專輯》邀你一起在線唱山歌!還可以獲得專屬山歌專輯和帶有個人定位及暱稱等個性化元素的精美海報喔
  • 廣西:山歌換了新歌詞 農村有了新變化|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8月19日頭版刊發題為 《廣西:山歌換了新歌詞 農村有了新變化》的報導,以山歌歌詞的變化為切入點,勾勒出村民把好日子編成山歌,唱響新生活的生動畫卷。報導聚焦鄉村轉型,扶貧產業從單一走向多元的轉變,展現八桂大地,農村變景區,農民變股東,風景打底,產業引領,一個個村莊踏上了小康之路的幸福圖景。
  • 廣西民族音樂匠人趙羽獲聘「廣西文化旅遊推廣大使」
    為加強「壯美廣西 秀甲天下」整體文化旅遊形象宣傳,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特聘著名影視演員王鷗、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歐凱明為廣西文化旅遊形象大使,同時還推出了第二批廣西文化旅遊推廣大使
  • 劉三姐:唱山歌與封建惡勢力作鬥爭,流芳百世的「歌仙」
    同在唐代時期,廣西民間出現了一位歌仙,她把壯鄉的山歌唱響古今,她就是劉三姐。據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3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被視為「神女」。也有人說劉三姐不是歷史真實存在的一個人物,只是唐代時期廣西民間的一個傳說。
  • 花瑤嗚哇山歌、劉三姐歌謠與乳源瑤歌等,這些都是民歌中的絕唱
    1、花瑤嗚哇山歌花瑤嗚哇山歌是田野山崗勞動時自我愉悅的一種山歌號子,主要流傳於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演唱有獨唱、對唱、多聲合唱等多種形式,常用大鑼大鼓來伴奏。花瑤嗚哇山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題材十分廣泛,常用瑤語和漢語演唱。內容主要涉及瑤族遷徙、農業勞作、深山狩獵、婚姻嫁娶等。
  • 山歌聲聲唱盛世 鼓聲陣陣傳佳音——「雲端」盛會擦亮「壯族三月三」文化品牌
    雖受疫情影響,今年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也如期而至,13個鎮的山歌好手跨越地域,在網上拉起山歌,歌聲匯集「雲端」,處處皆歌海。 「武鳴被譽為『中國壯鄉』,山歌歷史悠久,歌圩活動不斷豐富,促成了如今繁盛的面貌。」武鳴區文化館館長餘燕鳴介紹,武鳴官方已連續40年舉辦「壯族三月三」歌圩活動。
  • 全國地攤火爆:廣西地攤市場的現世,是用山歌唱出來的?真的
    行商隊伍的不斷拓展擴大,挨家挨戶互換的方式既麻煩又比較擾民,這時候可以固定一下交換的地方了,集市的雛形又被這些人呈現了出來。集市的出現、挑擔拉貨行走販賣的商人形象……構成了地攤市場的最初生態。不過中原地區這種相對固定售賣的形態,跟廣西古代攤販的歷史起源,並不構成直接的互證關係,也就是廣西越人商貿意識的萌芽與中原貿易形態的不同之處。廣西越人的市井經濟,更可能出現於相對中原地區的市井而出現的「野市」,也就是鄉村地區出現的臨時商品貿易點。
  • 廣西田林者苗:山歌唱出和諧韻
    12月10日,廣西百色市田林縣者苗鄉者化村八燈屯內篝火熊熊,歡聲雷動,來自附近村屯的男女老少身著民族盛裝,在此上演一場壯漢山歌對決賽,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我用壯歌唱,你用漢歌答」,把民族情誼並蒂連枝,把歡樂氛圍推向高潮,不同民族間互通、互融、互信展示得淋漓盡致。
  • 拯救繡球大作戰|論如何養好一枝繡球
    繡球花花色豐富,分有白、藍、紫、綠、粉等顏色,除了白色繡球花外,繡球顏色因土壤中的鋁離子吸收程度而變化,酸性土壤中鋁離子被吸收較多,呈藍色,鹼性土壤中鋁離子被吸收較少,花色呈粉、紫。繡球原作為園林綠化和盆花栽培,由於顏色豐富,裝飾性強,在逐漸進入鮮切花的領域,在新娘捧花或花束搭配上。藍繡球、黃金球、尤加利、滿天星乾花束
  • 【民間歌謠】刁覺民 ‖ 山歌嘹亮繞山鄉
    金堂縣五鳳溪金雞巷(刁覺民 供圖)白巖山山歌主要以抬工號子為主,其號子極具地域特色,它與「陝北的『信天遊』、廣西的『劉三姐』、青海的『花兒』」不同。這些抒發抬工們內心情感的抬工號子,其句式整齊,音韻鏗鏘,語言幽默,寓意深刻,頗具藝術價值。今天我們整理的《白巖山系列山歌》,是從當地一位山歌愛好者近十年走村串戶訪談交流而收集來的。
  • 【山歌】海龍王——如意
    廣西桂柳話山歌文明交流群歡迎您【山歌】海龍王——如意(溫馨提示:視頻過長,建議您使用無線網絡觀看哦!)       好消息   廣西桂柳話山歌文明交流群預告節目:           9月21日(星期五)今晚20:00分——22:00分山歌歌手自由對唱閃亮登場
  • 山歌押韻強化訓練(五) ——花發韻、波梭韻、人辰韻、乜斜韻、一七韻. —— 廣西歌圩執行會長覃九宏老師講課(上)
    時至今日,每逢年節假日,柳州魚峰山下、江濱公園,桂林大榕樹景區、宜州的中山公園、鹿寨縣中渡古碼頭……都有歌手自髮結伴對唱山歌,圍聽者甚多,場面歡快熱烈。在現代化的都市裡至今仍保留著傳唱山歌的古老文化形態,這廣西是山歌的發祥地,廣西羅城縣是劉三姐岀生地,宜州市是劉三姐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陽朔大榕腳是劉三姐曾經傳歌對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