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的一位好友在爺爺去世的當晚,發了一條很長的朋友圈,細數了自己和爺爺的動人瞬間,表達了對爺爺去世的悲痛。
這條朋友圈發出去還不到五分鐘,就有人在下面質問:這你都發朋友圈???
而這位提出質問的朋友,在我印象中,幾乎是一個不發朋友圈的人。
爺爺去世發朋友圈就該被質問?
我覺得得看動機,如果是裝可憐博人眼球,寫一些悲痛的話,內心卻毫無波瀾,那當然是不合適的。
但如果他純粹就是一個喜歡發朋友圈,把朋友圈當做宣洩情感的出口的人。那爺爺去世發個朋友圈,表達一下悲痛,似乎也沒啥不合適。
當然,他寫這條朋友圈時的內心,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而那個質問他的人,其實已經在潛意識中認為他動機不純了。
2
我是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也有人曾問過我,為什麼你要把自己的很多事都寫下來,還發出去給別人看?
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會有悲傷或者情緒低落的時候,而在這個時候,往往需要一個宣洩情感的出口。
而因為個體的差異,每個人宣洩情感的出口其實都不太一樣。
比如說,對於很多男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杯接著一杯喝酒,在KTV裡用最大的嗓音歌唱,又或者一根接著一根抽菸。
我不能喝酒,抽不起煙,宣洩情感的出口,就是寫寫文章,寫心情,寫故事,然後發到網絡上,有時候有的網友有感而發,還會加的我的微信跟我聊很久。
與很多網友交流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漸漸發現這世上的煩惱大多相似,很多事情說開了,其實也就那麼回事。
所以,為什麼我要把很多事情寫下來,發出去給別人看。
因為表達與交流,是我宣洩情感的一個出口,是我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
3
在我的所有網友中,小瑜年紀最小,是唯一的零零後。
我們相識於一個英雄聯盟的遊戲群。
小瑜是一個話很多的孩子,只要一有人在微信群說話,她立馬能秒回。
別人說一句,她至少回三句。
我原本很不理解,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每天花好幾個小時在微信群聊天,是作業太少了嗎?
後來我在和她單獨聊天的過程中得知,她爸媽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
她跟著爸爸,可是爸爸每天都在忙工作,就算回家了,父女兩也是各做各的,很少有交流。
她一個人很孤獨。
為了對抗孤獨,小瑜加入了很多微信群。
小瑜說:「始終保持和別人交流的狀態,可以忘記很多難過的事情,忘記自己很孤獨,忘記爸爸的責罵,忘記媽媽的冷落。」
所以,飛快地打字,秒回別人的消息,有一句沒一句地和陌生人聊著天,這就是小瑜宣洩情感的出口,也是小瑜自我救贖的方式。
她知道,就算很孤獨,沒人關心,也不能頹廢,不能放棄自己,所以她才會在虛擬的世界裡,努力地挖掘並積攢起那一點點僅有的歡樂,對抗孤獨,保持微笑。
4
可是,如果沒有這個出口,會怎麼樣?
無數抑鬱症造成的令人悲痛惋惜的案例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作為精神科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抑鬱症會使人沉浸於無休止的悲傷和痛苦之中,找不到任何出口,從而對這個世界產生絕望。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找到屬於自己的宣洩情感的出口,讓它陪你安然度過一個又一個難以入眠的夜晚。
5
我剛畢業工作的一段時間裡,很迷茫,很痛苦,每天加班,卻感受不到生命前進的腳步。
那段時間,我曾在晚上一個人沿著陌生的道路漫無目的地走,也曾躺在沙發上一夜不睡,但也始終想不通自己的前途在哪。
就感覺生活毫無意義,前方一片迷茫,很頹唐。
但一番思想掙扎之後,我還是決定試圖救一下我自己。
那時我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說,每個獨居的人,都該養一隻貓。
於是,我收養了一隻流浪的橘貓。
一個人不想出去吃飯。
於是,我就開始自己學做飯。
到現在,畢業兩年了,我覺得我活得很好。
每天下班都有期盼,因為一開門,就有一隻可愛的小橘貓朝你喵喵叫兩聲,然後用軟軟的身子蹭蹭你的小腿。
這時候把它抱起來,它眯著眼,你摸摸它的頭,上一天班的疲憊瞬間就會減去一大半。
這兩年,我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菜,自己想吃就做什麼。
因為學習做飯,我還讓生活漸漸有了儀式感,比如冬至的時候,我會自己包餃子。元宵節的時候,會自己煮湯圓。
養貓和做飯,很簡單的兩件小事,讓我原本沒有盼頭的日子,增添了很多小確幸,也讓我漸漸學會了樂觀和坦然。
所以,這世界上可能確實有很多磨難,每個人的生活都不容易,但不管多麼困難,也一定要找到救贖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宣洩的出口。
不管是發朋友圈,和別人吐槽,大醉一場,又或是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一點點去發掘生命中的小確幸。
每個人都可以快樂地過一生,前提是你要學會怎麼把負面的東西一點點都丟掉。
喜歡記得點讚和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