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家長稱學校廁所髒臭孩子不願如廁,校方:為無水馬桶將更換

2020-12-26 瀟湘晨報

孩子總是回家反映學校廁所髒臭,是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家長劉女士(化名)很長一段時間來的苦惱。據劉女士所說,有孩子因此不願意在學校如廁,自己也去過學校廁所,確實髒臭。此外,她也聽其他許多同學家長反映了這個問題,但遲遲未有改善,質疑學校廁所清潔不到位。就此,校方回應記者稱,學校為響應節能節水號召安裝了無水馬桶,但不能做到百分百無味,接下來會逐步全部更換為水衝馬桶,解決廁所異味問題。在更換完成之前,將增加清掃次數,加強檢查管理。

家長反映:學校廁所髒臭有孩子不願在校如廁

劉女士是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一名學生的家長,據她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學校洗手間的環境衛生問題都困擾著學生和家長們,「從我的孩子入學以來學校的廁所都很髒臭,清潔不到位,男女廁都有家長同學反映很臭」。劉女士稱,學校的男小便池號稱是無水衝洗,但這反而導致了男廁經常有臭味,「我去過廁所,洗手池有時候會沒水,廁所的紙也是亂扔,但都沒有清潔管理到位」。

劉女士稱,疫情期間,家長們對洗手間的衛生就更是緊張,向學校反映了,但也沒有得到說法,且沒有看到改善,「現在有孩子就不願意在學校上廁所,寧願在家上完了去學校」,除此之外,劉女士還告訴記者,距離洗手間較近的教室都能聞到廁所的味道,對教學環境亦有影響。

那麼,家長們是否能多向學校反映引起重視?劉女士稱,反映後勤問題,更是讓許多家長頭疼的事情。據她透露,學校會定期發放調查問卷給家長,許多家長都對學校的洗手間衛生有意見,但都不敢反映,「如果我們反映了,班主任的評優就會受到影響,班主任們在教學工作上盡心盡責,我們不想為難班主任」,劉女士質疑,明明家長們是想反映後勤問題,學校卻硬要與班主任的考核掛鈎,「班主任的教學壓力已經很大了,我們怎麼可能因為後勤的問題再打擾班主任」,也正是因此,許多家長選擇了不在問卷中反映,問題就更難得到解決。

劉女士提供的家長群聊天記錄顯示,從2019年至今,有多名家長在群裡討論過廁所問題,「廁所真的很臭」、「廁所沒水有點過分了」、「學校廁所遠遠地就知道在哪裡了」。

校方回應:為節水採用無水馬桶將全部更換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成立於2000年5月20日,是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深圳市政府三方合作的深港產學研基地的基礎教育發展項目,是深圳市南山區教育局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創辦的集小學、初中、高中為一體的寄宿制國有民辦學校,是北京為明教育集團開辦的第一所學校。

就此事,南都記者聯繫了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方回應稱,學校廁所大約於2014年,為響應國家節能節水的號召,遵照市區教育局的相關通知要求,將男廁所小便池更換成無水馬桶。經測算,全年可節水5000萬升。但同水衝式馬桶相比,還不能做到百分百無味,「學校也很重視這個問題,近幾年已在逐步更換為水衝式馬桶」。

相關人員表示,目前還未更換的無水馬桶,學校將分兩步進行整改,一是放假前將增加清掃次數,每節上課的時候都有清潔工用水管進行衝洗,並加強衛生間通風及跟進的檢查管理。二是放假後,校方將進行施工,將所有無水馬桶更換為水衝式馬桶,以徹底解決衛生間異味問題。

對於家長反映的滿意度調查問題,校方回應稱,學校的舉辦者為明教育集團,非常重視學校的辦學質量,每年都會進行一次家長滿意度調查。在調查前,學校各班召開了家長會,跟家長說明了調查的意義,希望家長能否敞開心扉,多與學校溝通,提升學校各方面的服務質量,可能引起部分家長的誤解,學校會多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減少誤解,爭取家長對學校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來源:南方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如何成功完成如廁訓練?
    如果孩子正在經歷腹瀉發燒等情況,就先不要進行。如果面臨搬家,旅行等情況,也要先推遲訓練。二、準備好如廁訓練的用具1.選擇一個合適的便盆椅,確保孩子的雙腳放在地面上。便盆椅的尺寸更適合孩子,會讓他們覺得更安全,也能安撫怕掉進馬桶的恐懼感。家長可以將便盆椅放在廁所,也可以放在孩子平時待得時間最長的2.兒童馬桶圈或訓練器。
  • 3歲的孩子應學會自主如廁,那家長要怎麼訓練孩子呢?有五個步驟
    3.允許孩子到廁所去,並讓其參與其中當大人進廁所的時候,孩子出於好奇可能會跟著大人一起進入到廁所中,這個時候由於傳統觀念或者是獨立如廁的習慣等,有的大人會將孩子拒之門外。但實際上,這樣做有點得不償失。如果家中有條件,可以給孩子弄一個比較矮的兒童專屬馬桶,這樣更有利於孩子學會獨立上廁所,如果家長不在家也不用擔心孩子會將家裡弄亂。
  • 如廁訓練季又到了:讓孩子摘掉尿不溼自主如廁,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家有一歲多寶寶的媽媽,估計已經準備好了小馬桶,摩拳擦掌就差挑個好日子開始如廁訓練了吧?我沒有搜索到「如廁訓練」的科學解釋,只找到了「如廁」,就是上廁所,顧名思義」如廁訓練「就是教給孩子怎樣上廁所的過程。訓練的目標是讓寶寶能夠摘掉尿不溼,在意識到自己有便意或者尿意時,可以忍住一會兒,並且自己脫褲子、坐馬桶解決、穿褲子,全程可以靠自己。
  • 從髒臭一「角」到靚麗一「景」 瀘州三年新改建廁所1024座
    城市中,市民如廁方便快捷,不再排長隊。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方便殘疾人的無障礙通道、殘疾人坐便器,方便照顧老人、孩子的第三衛生間,無一不體現出人性關懷。當前,瀘州市三年「廁所革命」正迎來收官之戰。從髒臭一「角」,到靚麗一「景」,「廁所革命」不僅解決了市民如廁的民生小事,提升了生活品質,也見證了瀘州城鄉人居環境的巨變。
  • 如何成功進行如廁訓練及相關用具點評
    要知道時間的差異是很正常的,不需要焦慮,如果你進行如廁訓練過早,可能會使訓練的時間更長。孩子準備好了嗎?家長可以對照以下清單來確定:1. 他是否對便盆椅、馬桶或者內褲有興趣?2. 他是否能在一天中不尿不拉超過兩個小時,或者小睡以後紙尿褲是乾淨的?3. 當你的孩子要去廁所時,他是否會通過語言、面部表情或者身體動作來讓你知道?
  • 別只知道潔廁靈,難怪廁所又髒又臭!婆婆用一招200天不用刷廁所
    據世界衛生組織不完全數據統計,每年因與馬桶直接接觸,而感染症狀的大約190萬人,其中感染高發人群為3-7歲兒童,佔比約為34%。而且,每次衝馬桶的時候時,強大的瞬間氣旋會帶起很多病菌和微生物,漂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然後落在馬桶圈、廁紙、毛巾、甚至牙刷上,最後全都成了馬桶細菌的聚集地。
  • 什麼時候訓練孩子如廁?男孩女孩的方法不同,家長要分開教
    要知道小孩子沒辦法控制好自己的如廁時間,紙尿褲簡直是父母帶娃的一大利器。不過他們不能高興得太久,因為很快他們就要面臨著教孩子如廁這個問題了。正常來說,只要寶寶的排便間隔能達到兩個小時以上,家長就可以著手教他練習怎么正確的如廁了,紙尿褲這個東西的作用也到這裡停止了。如何進行如廁訓練,其實男娃和女娃的訓練是需要分開的。
  • 比爾·蓋茨贊助的:納米纖維薄膜無水馬桶,看看工作原理
    比爾·蓋茨贊助的:納米纖維薄膜無水馬桶,看看工作原理聽說很多直觀學機械的讀者都是在上廁所的時間段完成了直觀學機械一天推送的閱讀,因此,直觀學機械被稱為
  • 10個笑臉貼,一周順利學會坐馬桶,在訓練孩子如廁上慢就是快
    等到墨仔滿2歲的時候,我帶他去親戚家串門,無一例外都會說怎麼還給孩子穿尿不溼啊,你要教他坐馬桶。我媽堅持她的老一套,認為要從小把尿,把一把他就會尿了。我則非常納悶,不知道大家為什麼都這麼著急的要教孩子如廁,感覺如果自己孩子還沒有學會如廁是件「令人擔憂」的事情。
  • 如廁兩三事 | 我家熊孩子是怎麼學會上廁所的!
    前幾天是「世界廁所日」噢!~(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節日)說來也巧,近來後臺的私信集中都是在問怎麼教孩子便便的困擾:「芽芽媽,我家寶寶3歲了可以把尿了嗎?」「芽芽媽,我家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教她自己便便呀?」「芽芽媽,有沒有好的如廁方法可以分享嗎?」
  • 如廁訓練做不好,小心害了娃!脫掉紙尿褲可沒那麼簡單!
    研究表明,在18月齡之前就學習上廁所的孩子,通常到4歲之後才能完全掌握相關技能。相反,那些2歲左右才開始訓練的孩子,只需要半年時間就可以掌握了。孩子完成如廁訓練的平均年齡為2歲半左右。03—如廁訓練指南當寶寶做好告別紙尿褲的準備,我們就可以開始蓄謀已久的「如廁訓練」了。
  • 「廁所文化」體現日本人智慧 美妙音樂遮掩如廁尷尬聲
    環球網實習記者王歡報導,要說起日本人酷愛馬桶,這可是一句讚美的話。日本公司最近推出一款智能廁所,如廁時可實時進行身體檢查。從如廁體檢到自動衝水到如廁時播放音樂,日本人的智慧在小小馬桶上展現無遺。這與他們的國民性大有關聯,也造就了日本獨特的「廁所文化」。
  • 把屎把尿影響大,如何訓練寶寶自主如廁能力 包含我給孩子訓練的全...
    可以進行如廁訓練的線索有哪些?生理的準備、情感的準備和環境條件,會有助於孩子如廁訓練的成功。當孩子們在生理上準備好開始如廁訓練時,他們會給我們很多線索的。 這些線索的出現表明孩子的膀胱容量在增大以及孩子意識到了,並且意味著孩子變得越來越能將自己的身體感覺和使用馬桶的需要聯繫起來。
  • 訓練小朋友上廁所,應該這樣做
    我們整理了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提出了幾個方法步驟,也加入幼加專家多年的臨床經驗,擬出以下7個比較重要的步驟,教您訓練孩子的如廁。   如廁訓練的總共分為7個步驟!   包含有語言表達、脫褲子、排出、穿褲子、衝水和洗手。以下根據部分爸媽實踐的技巧,一步一步的來訓練孩子:   1.先決定表達去上廁所的語言
  • 校園 | 學校廁所,竟成下課熱門打卡地
    校長張冠軍說,分別裝飾有科技、藝術、生物三種主題。4月份廁所剛改造完畢時,很多孩子專門繞遠路,每天將各種主題都體驗一遍,也算是校園一景。張校長有些納悶,學校的廁所有獨立隔間,地板和牆面也是瓷磚鋪設,條件並不差,為什麼學生不喜歡呢?他也做了調查,得到的結論和我們調查的結果差不多。除了嫌棄臭,還有學生補充說,學校的廁所環境髒、地面滑、不好看……四年級一名女生這樣向錢報記者描述以前上廁所的「恐怖經歷」:廁所裡氣味很重,走進去就有股刺鼻的味道,我們女生會事先往鼻子裡塞兩團紙巾。
  • 日本學校馬桶與蹲廁之爭 現在的大雄要學怎麼上廁所
    在早期的《哆啦A夢》裡,大雄家和學校裡用的是蹲廁,後來才改成了馬桶。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部分的日本學生家裡都在使用馬桶,但日本從小學到高中有近6成的學校是使用蹲廁的。這導致了很多學生不會用蹲廁,甚至有小學生在上學前要學習怎麼扎馬步。根據文部科學省關於「廁所那檔子事」最新調查,有近六成的日本學校還在使用蹲廁。
  • 養娃寶典 3階段輕鬆完成寶寶如廁訓練!
    2知道每個東西都有它歸屬的位置。 3會說尿尿、便便這些字眼。 4排尿、排便前會先預告。不過這一點倒不必嚴格要求,如果事後告知也OK。 如廁訓練1、2、3 寶寶無負擔~ 在談到訓練方法之前,家長應釐清何謂真正的如廁自理。
  • 崔玉濤答疑:關於寶寶上廁所的25個問題,一次說清!
    比如,可以由同性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上廁所,讓孩子通過觀察模仿家長上廁所,來學會自己上廁所。正向鼓勵,是指家長要積極地鼓勵孩子做得正確的事情,提升孩子做正確行為的積極性。比如,孩子能自己坐小馬桶排尿了,家長就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爸爸很高興,你會自己坐小馬桶尿尿了。」那孩子下次想尿尿時,就更願意主動坐小馬桶尿尿了。
  • 我們一起來聊聊「如廁」這件羞於啟齒的事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後逐漸傳為「人有三急」,對此的一種解讀大致就是「如廁這件事是難以忍受的、亟待解決的事」。對於如廁這件事,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有講究,除了專門的「茅房」外,早在漢朝就有了「虎子」這種如廁工具。
  • 寶寶2歲多還包尿布,被朋友笑...如廁訓練我好方!
    如廁能力被視為幼兒成長發展的裡程碑,寶寶如果能做到,代表已是獨立的個體,且對身體的掌控能力趨於成熟。孩子要能自行上廁所,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才能將想上廁所的需求向大人報告,有漲尿感時,會拉著大人說要尿,而不是等尿溼了才說。然後就是可完成流程中的諸多步驟,包括穿、脫褲子與清潔等,每一種能力都是慢慢累積而成,前後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