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根據數據統計來看我國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510萬例。而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已超過1600萬。官方數據1600萬,佔人口總數1%多一點。
這個數據到底有多可怕呢?我們具體估算了一下,大概將近十個人裡就有一人有精神問題,據WHO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智力低下、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多動症、孤獨症、社交恐懼症、酒依賴(酒癮)乃至慢性疼痛、貪食症、厭食症等數百種精神疾病,又稱精神障礙。
如此多的精神障礙,今天老K就撿最常見的幾種精神障礙給大家介紹科普一下:
強迫症
關於強迫症的了解,你是否經常看到這樣的話:「分分鐘逼死處女座」的微信頭像、殺死強迫症的XX張圖片,每每出現這樣的話題。這些話題很容易當作調侃與玩笑對待。
但真正的強迫症可不是這麼簡單,強迫症是一種精神性疾病,焦慮、抑鬱、恐懼、狂躁等強迫觀念和行為伴隨其左右。
根據強迫症的特點,可以分為強迫思維與強迫行為兩種。強迫思維主要以闖入性思維為主,也就是患者自己不希望思考的念頭經常以闖入性方式進入大腦,患者想擺脫卻擺脫不了,經常是越想擺脫越嚴重,痛苦不堪,嚴重影響生活。強迫行為主要以一些儀式化行為為主,患者因為焦慮迫不得已要進行一些儀式化行為來緩解焦慮感,比如因為害怕髒,所以頻繁洗手停不下來,嚴重的甚至需要洗幾小時甚至幾十小時。
2017年10月18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強迫症,其中大部分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
解決強迫症目前主要是以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為主,有些患者會採取物理治療甚至手術治療。
所以大家再聊到強迫症時,千萬別輕易小看強迫症的威脅了。
焦慮症
焦慮情緒我想誰都有,比如要上臺演講自己會控制不住的緊張,走到黑夜小路我們會莫名的擔心害怕。
但焦慮症卻屬於精神障礙的一種,它主要表現為控制不住的擔心害怕,而且嚴重的會因為擔心害怕而產生極端恐懼,比如會出現瀕死感這樣的驚恐發作,還有些患者會出現一些軀體化不適,比如莫名其妙的疼痛感,可去醫院檢查也發現不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示,焦慮症平均終身患病率介於4.8%-31%。
我國焦慮症的患病率為4%,其中,約有6%的患者終身活在焦慮症的陰影之下。
我國近90%的患者35歲前發病,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
雖然焦慮症也會十分影響人的生活,但相比抑鬱症和強迫症來說,焦慮症算神經症中比較輕的心理疾病,可儘管焦慮症相對容易治癒,但只有36.9%的焦慮症患者實際尋求治療並最終獲得治療。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在控制和管理焦慮症中起著重要作用。
疑病症
不知道你是否也經常這樣,總是莫名其妙懷疑自己患上各種疾病,常常上網檢查,越檢查越焦慮,受不了之後就去醫院檢查,可到了醫院之後醫生診斷沒問題,疑病症患者還是擔心害怕,壓根不相信醫生的話,甚至還懷疑醫生診斷有誤。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疑病症,疑病症是指患者常擔心或者深信自己患有嚴重的軀體疾病,且該觀念持續、強烈。
患者常過分地關注自身健康,對自身健康過分擔憂,唯恐患有某種嚴重疾病,或者深信自己已經患了嚴重疾病。
疑病症患者很常見,一項調查顯示疑病症的患病率為0.15%,也就是每1000個人中有1.5個疑病症患者,病患者中男女比例相當。
疑病症的發病高峰年齡男性為30~39歲,女性40~49歲。
解決疑病症很好的方法就是森田療法,學會帶著症狀去生活,在現實中慢慢學會與焦慮共存,這是最好的與疑病相處的態度,嚴重的可能需要就醫吃藥。
抑鬱症
抑鬱症可能是當下最流行的心理疾病了吧,誰一旦感覺不開心就給自己扣一個抑鬱症的帽子,之前我在知乎上甚至看到這樣一句話:「當下沒有個抑鬱症都不敢承認自己是現代人。」
這句話也不無道理,根據前段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相關數據來看,全世界抑鬱症患者數字已達3.5億人。
這十來年我們的增速大概超過了18%,目前我國抑鬱症患者大概在9000萬左右。
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 · 精神病學》發表研究文章,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數據進行了報告。
抑鬱障礙終生患病率及12月患病率
我國,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6.9%,12個月患病率為3.6%。根據這個數據估算,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中國的就診率應該不足4%,而90%以上的患者沒有得到治療,數字過於觸目驚心)。
令人痛心的是,即便抑鬱症已經如此常見了,但人們對待抑鬱症的理解還僅僅只是停留在「想太多,想不開,太矯情,太敏感」等等這樣淺顯敷衍的認識上。
事實上真正的抑鬱症產生因素太多了,比如童年創傷、應激性事件、還有大腦化學物質「過多」或「過少」的結果,尤其是血清素,甚至社會壓力等都可能誘發抑鬱症。
由於抑鬱症會造成患者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同時抑鬱症還會剝奪人追求快樂的權利,所以無意義感、欲望減退、睡眠減少等嚴重影響他們,有些極端的人甚至會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終結這些。
當下解決抑鬱症的手段中還是以各類抗抑鬱藥物為主,心理治療中以認知行為療法與精神動力學療法常見。
(這是根據我的經歷寫的一套專欄,大家可以仔細查閱來學習)
面對如此多抑鬱症患者,我國真正抑鬱症就診率甚至不足10%,抑鬱症有個特點就是反覆發作,發作次數越多,下次治療越複雜,所以患上抑鬱症一定要採取系統治療,當下系統治療就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以及社會支持系統必須聯合,在藥物治療中一定要足量足療程,心理治療中也要系統參與諮詢,甚至心理治療需要更長時間,因為心理治療注重完善人格與重建認知,更要耐心等待。
當下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對待精神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精神健康需要每個人都重視起來,每一種精神問題都有獨特性,所以解決也需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