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13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1.5 分鐘
什麼是教師的個性?就是總有想與眾不同的衝動。
如果一位教師能夠很平靜地接受和大家上一樣的課,就很難上出有個性的課,也很難上出好課。
拿到一個文本,簡單看一下,別人怎麼教我們大概就清楚了。然後,考慮的問題應該是怎麼能夠避免雷同,怎麼能夠挖掘出別人挖掘不出來的一些東西。
如果我們總是這樣考慮、這樣備課的話,那麼我們的課就容易出彩,就容易給學生帶來驚喜。
教師有個性是至關重要的,總想與眾不同,不能接受平庸,不能接受「我只要按照常規把課上下來完成任務就行了」這樣的庸常狀態,才可能成為有個性的好老師。
我認識的很多名師,他們的課之所以讓學生喜歡,被同行接受,都是因為他們有這樣一種衝動,那就是追求與眾不同。
其實,不僅僅是上課,我們做任何工作,如果都有這樣一種衝動的話,我們的工作就會做得更加優秀。
比如,蘋果之父賈伯斯,他說自己做蘋果手機從來不去市場調查,不考慮消費者的需要。
為什麼?他有一句名言,「顧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賈伯斯知道,自己的手機一旦做出來,大家就一定會需要。
他很推崇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亨利 · 福特的一句話:如果你問顧客想要什麼,他們可能會說自己想要一輛速度更快的馬車。
好課也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們說不好好課的標準是什麼。
我們不能提前預備些標準,比如,多少人回答問題,舉手率是多少,學生說話的時間佔課堂時間多少比例,等等,達到這個標準,就判斷是好課了。
但我們聽到好課就會知道這就是好課。凡是能夠符合預備好的標準的課都不會是最好的課,可能是比較好的課。
就像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適銷對路的產品肯定是比較好的產品,但卻不一定是最好的產品一樣。
十一學校變著花樣「折騰」運動會和開學典禮,每次開幕式都不一樣,每年開學典禮的設計也要求創新。
下面幹活的老師覺得累,但是學生喜歡,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創新文化。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校長在工作中有希望與眾不同的衝動,不滿足於一個一般的可以接受的結果,他總是要問能不能夠再好一點,能不能夠再新一點,能不能再改一下。
所以十一學校做事的標準就會高一些,這或許是十一學校能夠走到今天的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總是追求這種與眾不同,我們就會很容易在同行當中脫穎而出,並且被別人接受。
對一個想與眾不同的老師來說,在上課之前,對於文本一定要心裡有數:
這個文本其他老師會怎麼上,自己該怎麼上,自己和其他老師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自己有哪些亮點。
人有我有,人無我也得有,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然後,在這個地方和他們不一樣,尋找突破。
哪怕沒找到自己的亮點,也肯定能夠發現自己的某些優勢、長處。
如果想偷懶,不去尋求突破,那可能永遠也成為不了一個讓學生特別喜歡的老師,頂多成為一個應試特別好的老師。
當然,和別人有不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一定是由知識自然延伸出來的。
一篇課文,一組材料,一堂課,永遠不會達到知識延伸到盡頭了,或者別人把所有可以延伸的地方都延伸了,一定會有些別人還沒有延伸過的領域。
這種不同是別人沒有發現,而你發現了的。這些不同,是你課堂裡的一種個性,甚至可以成為你的特色課。
所以,我覺得好教師一定要有與眾不同的追求,這也是最應該有的一種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