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縣域經濟網焦作訊 12月9日大清晨,一個身影便忙碌在田間地頭,時刻關注著氣候、溫度、水分的變化,像呵護孩子一樣,關注著地裡雪茸菇的長勢。十畝地、一把鏟子、一個竹筐,單調的工作環境;一鋪床、兩張桌子,一座簡易板房,簡陋的生活場所。這正是博愛縣趙後村貧困戶王小根日常生活工作的情景。
貧困戶王小根現年50歲,和年近80歲雙面失明的母親一起生活。過去,他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在周邊打些零工,收入微薄。
考慮到王小根家裡的實際情況,幫扶人和村幹部經常鼓勵他在村裡嘗試搞些種植。
過去的趙後村有著三百餘畝竹園,有著得天獨厚後的竹林資源優勢。近年來,該村的竹園荒廢,村委會為了保護好、利用好當地竹林資源,積極鼓勵村民發展林下種植。看到有這樣的機會,王小根有些蠢蠢欲動,可資金和技術卻成了他種植路上的大難題。得知王小根的困難後,村幹部幫助他申請到了2017年扶貧產業資金4000元,這便開啟他的種植之路。
由於缺乏赤松茸等菌菇種植技術和經驗,王小根剛開始總是小心翼翼,一天到晚鑽到竹園裡看赤松茸的長勢。但種植出來的菌菇仍參差不齊,產量少,收益十分微薄。於是他常跑到周邊的西中道村學習經驗,鎮村也邀請食用菌專家幫助指導種植。
經過兩年的經驗積累,王小根的產業搞得初有起色。2019年,王小根大膽嘗試種植「短、平、快」的新品種——雪茸菇。今年年初,雪茸菇長勢喜人,產量較高。但受到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銷售卻成了一大難題。在了解情況後,鎮村幹部組織策劃了「我為雪茸菇代言」活動,利用微信、抖音等線上平臺進行產品推廣,實行「線上訂單、線下配送」,口感嫩脆的雪茸菇迅速吸人眼球。短短幾天時間,積壓的雪茸菇便銷售一空,一畝地的銷售額達2萬餘元。王小根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也成為村內小有名氣的菌菇種植大戶。
在嘗到了種植的甜頭後,王小根便計劃擴大種植規模。今年10月份,王小根與兩個合伙人又承包了10餘畝地,建起了大棚發展種植。產業做大了,王小根讓村裡的貧困戶和困難戶也積極參與其中。「沒想到俺村也能種出這種菇,村裡人經常來這幹活,幫忙清理、稱重、包裝,工作也不累,一天能掙50多塊哩。」貧困戶賀順心邊說邊擺放著菌種。
如今,棚裡雪茸菇又迎來了大豐收。鎮村積極幫助聯繫超市消費扶貧專櫃推銷,並通過58同鎮、朋友圈等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推廣。「多虧了鎮村幹部們出主意、想辦法,讓我這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戶,做到現在這樣子。」王小根笑著說。紮根土地的王小根,從以前的「閒散人」變成了現在的「大忙人」,讓菌菇結出了「致富根」。
「現在村裡種植菌菇的勁頭越來越足了,我們明年規劃使用扶貧資金建設一座冷庫和烘乾設備,用來發展菌菇種植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更多村民致富。」趙後村支部書記王玉虎說道。(河南廣播電視臺記者 趙舉和 通訊員 秦彬 陳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