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思妙語】雕龍刻鳳:《諸葛亮武侯家訓》等格言選錄

2021-02-15 語文溼地

奇思妙語·雕龍刻鳳篇(2015年1月30日)

策劃:奇思妙語欄目組@青春語文QQ群

編輯:張娟 劉會金

出處:諸葛亮《誡子書》《諸葛武侯家訓》《誡外甥書》《又誡子書》

奇思啟智,妙語怡情 青春語文群奇思妙語欄目為了精益求精,周六「文心雕龍」篇更名為「雕龍刻鳳」篇,今天推送的內容是:《諸葛亮家訓》。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之化身」。他的家訓體現了其「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和「勉志力行」的思想。他在品德培養上主張「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在治學上提倡「學以廣才」,希望後輩「志存高遠」,通過靜心學習和廣泛諮詢來增長才能,成為國之「重器」,以濟世安民。「弘揚新風尚,傳承好家訓」,語文人行走在教育的路上,就要播撒陽光,導知習禮,引航人生,教學相長。讓我們保持專心治學的激情,聆聽先賢妙語,讓這些妙語成為我們教子育人的不竭之源。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

(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煉的:他們以靜心反思警醒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來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

2.非淡泊(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志向明確清晰、堅定不移。 除了平和清靜,安定安寧,沒有其他辦法能夠使自己為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

3.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誡子書》

(要想學得真知,必須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寧靜中專心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必須從不斷的學習之中積累。)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誡子書》

(除了下苦功學習,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才幹得到增長、廣博與發揚。 除了意志堅定不移,沒有其它辦法能夠使自己的學業有所進、有所成。)

5.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誡子書》

(貪圖享樂、怠惰散漫就不能夠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發奮向上。輕險冒進、妄為急躁就不能夠陶冶性情使品德節操高尚。)

6.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誡子書》

(如果年華虛度,任隨歲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隨時間而消磨,就會像衰老的樹葉般,一片片凋落成灰,變成無用之人,這樣的人對社會沒有一點用處,大多不能夠融入於社會,只能夠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窮家破舍之中,空虛嘆息,等到將來那時知道,要悔過、改過,卻怎麼也來不及了。)

7. 交有道之朋,絕無義之友,飲清泉之茶。《諸葛武侯家訓》

(與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與不講義氣的人絕交,飲清澈的山泉。)

8.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誡外甥書》

(一個人應當有高尚遠大的志向,仰慕先賢,戒絕情慾,拋棄阻礙前進的因素,使先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顯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內心深深地引起震撼。)

9. 忍屈伸,去細碎,廣諮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誡外甥書》

(要能屈能伸,丟棄瑣碎,廣泛地向人請教諮詢,支除猜疑和吝嗇,這樣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滯留,也不會損傷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擔心達不到目的。)

10. 夫酒之設,合理致情,適體歸性,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殫,賓有餘倦,可以至醉,無致迷亂。《又誡子書》

(宴席上的酒的設置,在於合符禮節、表達情意,適應身體和性格的需要,禮節盡到了就該退席,這就達到和諧的頂點了。主人的情意還未盡,客人也還有餘量,可以飲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喪失理智而胡行亂來。)

放假了,在路上了,請點擊「閱讀原文」,溼地之聲一直陪你!

相關焦點

  • 從梓潼諸葛喬墓說諸葛亮家風家訓
    今名臥龍山,昔諸葛武侯置營於此。」又據梓潼縣《三國演義》學會劉長榮、仇昌仲等考證,諸葛武侯北伐曹魏,將梓潼作為練兵演武儲糧之地,其養子諸葛喬同士兵們一起,參加與督運軍糧的艱苦工作。228年,諸葛喬客死梓潼,年二十五。
  • 【方志四川•家風家訓】劉文 ‖ 從梓潼諸葛喬墓說諸葛亮家風家訓
    今名臥龍山,昔諸葛武侯置營於此。」又據梓潼縣《三國演義》學會劉長榮、仇昌仲等考證,諸葛武侯北伐曹魏,將梓潼作為練兵演武儲糧之地,其養子諸葛喬同士兵們一起,參加與督運軍糧的艱苦工作。228年,諸葛喬客死梓潼,年二十五。
  • 【金華故事】諸葛村諸葛亮家訓及敬老習俗
    諸葛村諸葛亮家訓及敬老習俗
  • 陸氏家訓:耕讀傳家 廉傳千古
    家訓內容陸氏家族家訓十分豐富,主要以耕讀傳家為旨,教育後世如何修身、處世、做人、為官,有陸珪的《陸氏家訓》十四則、陸杲的《陸氏家訓》,以及陸隴其的《治嘉格言》等傳世。(一)陸珪(宋)《陸氏家訓》十四則選錄1.勤儉起家,詩書不墜。2.兄弟有愛、財利分明。3.謙虛忍耐,敬老恤貧。
  • 《朱子家訓》10句格言,老祖宗的智慧,讓人受益無窮
    《朱子家訓》又稱《朱子治家格言》、《治家格言》,由清代學者朱柏廬所著,是我國古代的家教經典,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凝結了幾千年來代代相傳的家教精華,被後人譽為「治家之經」。 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點評:古人講「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 為什麼古人都愛在玉器上雕龍刻鳳?
    身處收藏圈,總是時常能夠看到一些雕龍刻鳳的器物,這些器物常用來象徵祥瑞。
  • 中國古代20大家規家訓,持家、旺家、傳家
    ——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為忠武侯。雖然如此高官,但是諸葛亮依舊以「淡薄」、「寧靜」來要求自己,要求家人。也許正是因為諸葛亮這份淡薄之心,寧靜之情,才讓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後已。」讓諸葛亮的美名得以傳遍天下。
  • ...與武侯祠來歷的推斷|武侯墓|諸葛亮|天興村|臨猗縣|諸葛京|郭清華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近日,陝西省三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清華一行來到臨猗縣孫吉鎮天興村,實地考察了武侯墓與武侯祠等遺蹟。經過查閱眾多史料,分析當地相關記載及傳說故事,並與部分文化學者交流,郭清華認為,這裡曾有的武侯墓、武侯祠等遺蹟與諸葛亮唯一的孫子諸葛京「內移河東」有關,天興村可以說是諸葛亮後裔的生息繁衍地。
  • 葛侯即武侯:季漢丞相諸葛亮的姓氏「諸葛」是如何起源的?
    在與山東地方領導聊天的時候,對歷史頗有研究的毛主席問道:「他(諸葛亮)為什么姓諸葛?」結果毛主席的問題當場就把地方領導給問住了。客觀地講,山東地方領導回答不上來也是情理之中的。要知道季漢丞相諸葛武侯在中國雖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絕大部分人還真不太清楚「諸葛」姓的起源。那麼諸葛武侯的姓氏「諸葛」是如何起源的呢?
  • 諸葛亮的《誡子書》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據正史記載,諸葛亮一生戎馬倥傯,46歲時終於有了獨子諸葛瞻。中年得子,舐犢情深。但時光易逝,歲月無情。僅僅過了8年,54歲的諸葛亮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臨終前,這位滿腹家國情懷的蜀漢丞相,把對自己8歲愛子的殷殷教誨和泣血矚望,凝結進這篇《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三國武侯諸葛亮是一個美名傳頌千年的人物
    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武侯諸葛亮算是一個美名傳頌千年的人物!其實,諸葛亮的一生行事風格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規範,特別是「仁義禮智信」觀念和封建「忠君」思想。因此,諸葛亮的行事一直被後人所肯定和推崇,同時歷代統治者也尊其為「良臣」楷模。公元223年,劉備病重託孤於白帝城,此時的劉備自知太子劉禪的能力不夠,擔心劉禪無法繼承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而當時諸葛亮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在蜀漢的威望又高,劉備害怕諸葛亮忠誠不夠,自己死後會取而代之。
  • 諸葛亮家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道出孩子做人的真諦
    家訓,顧名思義就是長輩對於家庭的訓誡文,有著樹立良好的家風的作用,一個好的家訓會讓後代子孫受益無窮。古時候,那些經久不衰的大家族往往都是因為有一個嚴格的家訓,比如曾國藩,他的子女有數學家,外交家等等;還有梁啓超,後人是這樣評價他的子女的,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可見一個好的家訓有多麼重要。
  • [知書]朱柏廬的《治家格言》
    如果論及中國古代傳統家訓中對百姓影響最大的,繞不開朱柏廬的《治家格言》。  朱柏廬(1627年—1698年),本名用純,字致一,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是朱熹的第十三世孫。  朱柏廬青少年在明末度過,並沒有顯赫的仕途業績,始終只是一名生員。清朝定鼎以後,他為殉難的父親守孝,廬墓攀柏,自號柏廬,隱居鄉間,開設私塾,教授蒙童。
  • 武侯諸葛亮病逝後,臣子上奏摺罵諸葛亮,劉禪一怒之下將其誅殺
    三國時期諸葛亮是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當年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在蜀漢陣營中,諸葛亮位高權重,深得劉備信任,因此劉備臨終之前,專門託孤給諸葛亮,讓他負責蜀漢將來的大小事務。諸葛亮特別感激,一心想要完成劉備的遺願,多次帶兵北伐,想要打敗曹魏平定天下。
  • 今日大雪丨天天家訓《康熙庭訓格言》2.027讀書明理
    三言兩語千條家訓系列悅讀《康熙庭訓格言》2.027讀書明理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家訓勸學歌】望子古今同,人人都奢盼。家訓平常事,天下第一難。倘若求正念,唯有古經典。流長思源遠,開來必承先。每天跟隨學,看作衣食然。
  •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
    耕讀傳家:為何能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普遍性家訓早在「耕讀傳家」的觀念形成以前, 已經先有「耕學」一說,為之鳴鑼開道了。漢代就已經有人以耕為喻,於是,「耕」,也就成為人們奮力於某一領域的代詞。揚雄就在《法言·學行》中說:「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
  • 「家風家訓」治家格言:僅僅634字,卻是教子治家的最經典家訓
    上為《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 治家格言:僅僅634字,卻是教子治家的最經典家訓
    上為《治家格言》,又稱《朱子家訓》、《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廬治家格言》,全文634字,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賅備,對仗工整,朗朗上口,問世以來,不脛而走,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典家訓。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
  • 諸葛亮一生神算,卻架不住後世荒唐,揭秘真假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神算,卻沒算到他有兩座墓 話說陝西漢中市勉縣鎮,定軍山的山腳下,有個著名的景區叫武侯墓。諸葛亮去世之後,被後主追封為忠武侯,所以大夥都把諸葛亮墓又叫做武侯墓。
  • 劉伯溫見武侯墓中五個字,直接跪到地上?他真的挖掘過武侯墓嗎?
    但是這兩個故事實際上都經不起推敲,是在歷史上諸葛亮死後被埋葬在漢中地區的定軍山是十分明確的事情,現在在定軍山腳下還有諸葛亮的武侯墓,其經歷了千年依然保存完好,顯然不是故事中所宣稱的下落不明。雖然有人說武侯墓不過是諸葛亮的衣冠冢,但這也是沒有事實根據,並且略顯荒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