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2020-12-23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是一個註定被載入史冊的特殊年份,對於學校教育尤其如此。為此,我們特邀了一批全國名校長,在這裡留下對過去一年的回顧。讓我們傾聽他們奮鬥中的心聲,感觸他們探索中的啟示,面對現實,一道找尋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淬鍊出對生命和 未來的一份責任

找尋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馬宏

2020年是一個註定被載入史冊的特殊年份,對於學校教育尤其如此。為此,我們特邀了一批全國名校長,在這裡留下對過去一年的回顧。讓我們傾聽他們奮鬥中的心聲,感觸他們探索中的啟示,面對現實,一道找尋面向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2020,這本是一個蘊含「愛你愛你」愛意濃濃的數字,但疫情的不幸暴發和「停課不停學」要求,讓教育人始終暢想著的未來教育、網際網路學習,就這麼猝不及防地被推到了前臺。

回望這個承前啟後的特殊年份,回望大家共同走過的這個刻骨銘心的年度節點,我們發現,特殊經歷中充滿愛意,也淬鍊出更多教育人對生命和未來的一份責任、一份堅定。

還記得巴蜀新一輪課改十年總結時,我們認真回首走過的堅實足跡,把它凝練為「學科+」教學成果進行上報並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之後,立即展開新一輪的調研,擬定「行動計劃」以展開「巴蜀名片、人人代言」主題實踐活動:從解決專業發展的基礎問題出發落實「我願代言」,到用技術作為引擎改變教與學以提升育人能力的「我能代言」,再到用工具撬動學習、以資源為支撐、用資源實現自主,找到「學科+」成果深化之課程綜合化教學新形態,讓每位師生在「教·學工作坊」中共創一些有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法和空間的「我有代言」。一年又一年「做」的過程背後,學校始終以「奮進」的姿態主動作為、自發行動,回應著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踏實地以溫和漸進的方式,邁向課程綜合化改革實施的新階段。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那令人心碎的2020年初春,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位位逆行者秉承著「街上的人很少,心中的人很多」的信念,堅守崗位,為人民奉獻。受此大愛感召,巴蜀教育人同樣迎難而上,集體攻關,以學術的方式守護專業,在頂層設計和團隊創新中持續「奮進」,進行了近三個月全面的線上教育探索。在堅守巴蜀教育價值導向前提和「學科+」基礎之上,我們一開始便明確了巴蜀公開課的核心內涵定位,即:我們的課,是成長課;我們的學,是學生活;我們的教,是陪伴指導:和家長一起,不斷發現並激發學生的正向情緒、積極狀態、探究精神,鼓勵孩子在「健康生活我做主」中創新自信。同時,我們的「公開課」之「公」,其內核意蘊為「共同體」和「全社會」,既是「全社會共同捲入」的課堂,也是「面向全社會公益開放」的課堂;而「開」,則蘊含著堅持不懈地「開放」和源源不斷地「開出」——開出資源、開出個性,最終開出了「育人方式變革的深化」。整個公開課的研發過程,看起來是「應急之需」「意料之外」,實際上我們自己很清楚,是多年規劃之中對新時代未來教育發展方向的叩問與趨合時代的求索,也是我們立足素質教育,回到全人發展的實踐表達。

來到4月,當再次回到校園時,我們感嘆著「世界再也不會是之前的樣子了」,因為我們真實地感覺到了學生和教師的變化,也深刻地認識到教與學正在發生的深刻改變。面對著百年不遇之大變局,面對著充滿憧憬的未來,我們基於現實、面向未來,在堅定的腳步下,對話種種問題,再次回到「行動計劃」,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直到7月暑假期間,持續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聚焦育人價值,統整育人場域,關注孩子基於未來可持續的整體發展,持續深化育人方式變革,持續深化應用「學科+」成果,以此探索課程綜合化教學新形態。

9月開啟的新學期,即「新三年計劃」的收官年,我們不忘育人初衷,選擇用評價改革協同課程改革,抓住評價的「牛鼻子」,一體化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用發展素質教育之路落實「五育並舉」,從源頭和根本上回應「人」的全面培養。在這後疫情、後成果獎時代,不可抗力催生的教學新形態正在師生中萌芽。我們將「人」作為終極競爭力,探索著眼未來學習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新形態,創生出巴蜀課程綜合化教學的主要形態——「教·學工作坊」:師生共創的理念,學科的「大單元教學」和跨學科的「主題項目學習」兩種主要方式,「共同經歷、彼此滋養」的模型,以及「教學小助手」的研發支撐,呈現出實踐育人、合作育人的鮮明特質。形式的背後,是技術的加持、思想的融合,是再次聚焦課堂回歸育人初心的探索,以及「中央廚房」研發機制。「教·學工作坊」撬動著一所學校育人體系的重建,以更優質的常態,創造讓孩子一生眷念的課堂和溫潤一生的生活,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達成對內研究深化、對外推廣應用,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巴蜀就是這樣,在讀懂時代、讀懂孩子中,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轉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安靜務實地發展素質教育。不求轟轟烈烈,但求厚積薄發;不求立竿見影,但求溫和堅定。

所有的探索,都從追問開始;所有的追問,都以實踐回應。面向這未來已來的世界,我們非常認同「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回顧這不平凡年份中的「真心做,做至真」的「守正創新」過程,正是將「做的哲學」作為巴蜀發展的價值觀,將「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作為全體巴蜀人行動的方法論,將「學科+」成果和「教·學工作坊」的系統研究作為實踐作業系統,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自覺的生命狀態,創造性落實國家意志,以「累進式」的方式從點滴做起,回到常態優質的追求,開啟「面向2035教育現代化的學校樣本」研究,努力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0,我們走好了每一步,努力讓每一步都算數!

(作者系重慶市巴蜀小學校校長)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使命

竇桂梅

2020年乍暖還寒的初春,駐足校園,萬物萌發,臘梅、連翹、玉蘭、紫薇等競相開放。沉寂已久的心被眼前的春光溫潤了,可淡淡的憂愁油然而生。往年孩子們都會在滿園春色中駐留跳躍,而今,只剩下它們靜靜開放。此刻的我,豈止是遺憾他們錯過了春景,更多的是想念,想念那歡鬧的孩子、那活力四射的操場、那站立在學校各個學科正中央的校園小主人……9月1日清晨,終於迎來久別重逢的孩子們!我早早地站在校門口,微笑著向重返校園的孩子們送上鞠躬禮,互贈大拇指,送上一個擁抱、一句鼓勵,一份期待!除了孩子們高大壯實了一些,校園依舊清新,教師依然精神,似乎一切如故。然而,經歷了這個特殊的春、夏,我們已回不到過去,我們也似乎跟以前不一樣。

這一年,我是中國教育電視臺現場直播課的開講人

作為校長,我帶著清華附小團隊,承擔了疫情大考下的中國教育現場直播課的公益擔當。其實,早在春節期間,我便進入了「戰時狀態」。受疫情影響,全國中小學無法按時開學,學生可謂「嗷嗷待哺」,學校教師和家長的線上「淌水」弄得快要「人仰馬翻」,教育部希望清華附小為全國小學生「停課不停學」準備線上直播課,努力「馬踏飛燕」。正準備過節的清華附小教師也算「冒著生命危險」,迅速從全國各地奔赴千裡回京,到電視臺上直播課。老師們由教師被迫轉型為「電視主持+電視主播」,每個人身上都承受著千斤重擔。可誰料到疫情洶湧,直播課時間從3周延長到5周,又從5周延長到9周,最終一直延續了整個學期。我帶領團隊也從大年初一,一直忙到9月新學期開學,中間沒有休息過一天。

學生在哪裡,教育就在哪兒發生。在全國小學生「停課不停學」「同上一堂課」中,我們一共上了816節現場電視直播課,230餘位老師參與其中。為體現清華附小「兒童站立課堂正中央」的教育哲學,清華附小學生主動提前跟進備課,線上參與直播7000人次。電視直播覆蓋31個省份(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全球部分華人家庭,總觀看量達11.15億,直播及點播累計播放量為6.54億,滿意率達91.2%,電視臺收視率提高539%……

在這一關鍵事件中,我們得到了真實的專業淬鍊與價值塑造,構建起了一所線上教師進修學校。不只全國各地的學生和家長對教師公益情懷致以最真誠的敬意,上級專家領導也高度評價我們的直播課體現了「國家水平」,是「為國家做貢獻」。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在那個時候有勇氣去承擔全國的直播課?我想說,是清華附小成志教育的精神。一個人、一個集體,必須將個體的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在祖國人民發展的熔爐中,淬鍊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核。

這一年,我是線上班群和學伴群裡的「老師+班主任」

疫情的發生,使得居家學習、在線學習成為一種新常態,基於工具革命的新一輪學校變革正在發生,清華附小也悄然迎來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教育。

幾乎每天,我都來到沒有學生的學校,要看到他們線上課堂學習的真實樣態。同時,我謝絕了許多線上演講、會議、授課的邀請。「潛水」傾聽眾多線上專家分享不說,更是以一名班主任教師的身份,沉潛到線上學校班級課堂,在一個個線上的小型場景裡察覺放大或顯微發生的現實,尋找由個到類,由類到群,再回到「個性的全面」真實經驗。

我選擇一至六年級裡有「特色或特需」的六個班,和班主任一起,結合學生群體性需求和情感支持等問題,將原來學校線下進行的「小組化學習」方式(即把班級40人左右的大班額教學分解成若干小組的學習),搬到了線上。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類人群:學生的爸爸媽媽。這些小群落,由此組成了師生與家長同群陪伴、互為夥伴的全方位立體「線上學伴小組群」。

我以「丁香姥姥」為暱稱,潛入六個年級的六個班級裡,當聯合班主任,給學生以或體育鍛鍊或閱讀書目或家務勞動等方面的鼓勵或指導。結合我是語文教師身份,幫助語文教師進行適時作文點評與整本書分享等學科教學活動。同時,我跟進班級裡的「小種子」(特需兒童),線上進行一對一的家校溝通,與「小種子」的家庭,在產生深度內心共鳴的基礎上,和班主任一起精準對接,確定學生最近發展區、最可改進的簡明建議,得到家長和學生們的深度認同,實現等待中的同向共育。家長們在群裡,真的把我當作了孩子的「姥姥」,在一點點的細碎溝通中,讓「家校共育」形成全立體的教育現場,讓彼此的價值觀與行動共振。直至今日,線上學伴小組群依然存在,周末經常還在「熱火朝天」地互動著。我還手寫校長獎,獎勵群落裡那一個個令人驚喜的「成長故事」……

這一年,我是不斷寫信獲得同理共情並記錄所思所感的作者

雖隔屏不能見,卻可見字如面,一寫,就17封信。

我寫給親愛的同學,要把臥室當書房,把客廳當運動場,努力交下「身心健康、經典閱讀、良好習慣」三個好朋友。告訴正在經歷疫情的他們,如何學會自主學習,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

我寫給所有班主任和老師,分享我閱讀到的,面對世界格局的變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不斷變化,我們怎麼更適應?面對疫情,學生的情緒有怎樣的波動,有多少學生更加成了「玻璃心」,我們該怎麼一起想辦法?如何遵循教育的初心,永遠不斷自我完善,用理性照見自己,秉心相愛,執手同行?

我寫給所有學生家長,告訴他們,家長釘錨,學生才會定心。家庭就是學校,家長就是前端教師和班主任,要在疫情常態化中保持穩定情緒,不斷擴充見識與智慧,提升家校「同向共育」的格局。引導家長把工作中的情緒像掛外套一樣掛在門外,再走進門面對自己的孩子……

我也寫給管理者,疫情並沒有從本質上改變這個世界,只是為時間安裝了加速器,加倍驅動原有趨勢的發展步伐,比如數位化運營、線上教學、OMO模式、線上教育增值等。它通過呈現最極端的一面,把我們從左思右想的糾結中拯救出來,讓我們強烈感受到,決策要務實,執行要明確,行動要速度……

這一年我把自己的抗疫心得在《中小學管理》「中軸會講」中留作「檔案」,每月連載1篇,整整12篇。《這個世界另有計劃,你該怎麼辦》《創造直播課上的進修學校》《如何與焦慮相處》……巧合的是,這一年,算起來正好是我做校長整整十周年。十年來我很少寫有關管理的文章,可這一年卻留下了印記。

人民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使命。記錄清華附小全學科的「國家電視直播課」,經歷從寒冷寂寥的煎熬,到春暖花開的堅守,直至夏荷飄香的涅槃。一所小學身上所體現的「立德之美」,恰好是一種面對逆境的堅持、堅守和堅忍的見證。記錄作為校長的我,面對考驗與壓力、焦慮與困惑、驕傲與激動,居安思危,韜光養晦,修行自省中,如何始終帶著泥土的氣息,立足線上線下更好融合之課堂,帶領團隊全力「寒梅傲雪」,竭力躬身入局,把自己扎在現實的土壤裡,就是「凌寒獨自開」的未來……

2020年,我在把自己經歷的、實踐的當作經驗與方法。

(作者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努力構建學校教育改革新框架

吳蓉瑾

2020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全球」性年份。一是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猝然而至,學校線上教學頂住了壓力,並為探索在線教育與傳統課堂相結合的學校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當有「諾貝爾教師獎」之稱的「全球教師獎」公布本年度50強入圍名單時,盧灣一中心小學的「雲課堂」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情感教育」課程,在全體盧一人的努力下,走上了世界的大舞臺。

特殊時期的學習對於我和學校來說是一種經歷、一種體驗,背後是全體盧一人扎紮實實的行動——學校自2009年開始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實施「雲課堂」的教學模式,2018年學校以「發掘學生潛質,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學習,成就學生價值」為基本目標,通過數據釆集、數據治理、數據挖掘,達到洞察、預測和決策的目的,形成了學校信息化標杆培育校建設的基礎。在之前的探索實踐過程中建設起來的教學水平、信息素養雙高的教師隊伍,針對傳統教學中「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五個環節,通過伴隨式無感知的學業、行為、生理數據採集,獲得動態學情實時反饋,為備課和教學提供科學依據,大幅提升課前教研的效率,形成了注重日常教學研究的「減負增效」模式。除此之外,通過年級組、教研組,家委會、班主任群,全面、多次聽取意見與建議,不斷調整優化的溝通渠道,各方形成合力,完成了特殊時期的學習,保障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最大化。正因如此,能夠通過屏幕交流互動,拓寬學習的時空,不再因疫情出現而停滯了學習,阻隔了交流。疫情給盧一人帶來了挑戰,也帶來思考,激發我們去實現和尋求更美好的未來。

「作為第一個倡導『情感教育』的老師,她已經積極探索了17年。她設計的課程致力於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給予豐富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能夠健康、樂觀地面對學習、生活。在過去的十年中,她還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協助和促進兒童的發展,創造學習空間,引導每個孩子自主成長。」這是「全球教師獎」發布的簡介裡的文字。可是,我深知這樣的榮譽不僅僅屬於我一個人。十多年前,學校就開設「情感教育」課程,並將這種教育內涵滲透於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唯智教育是「殘缺不全」的教育,構建孩子的完整人格、完滿人生,情感教育是一個重要的載體,這是全校教師的共識。所以,情感課程的授課,沒有局限於心理教師,而是所有學科教師、班主任都要參與。唯有這樣,情感教育才會將德智體美勞都交融在一起,以情育人,培養孩子們的情感,讓他們能夠綻放出自己的光芒。

過去的一年,作為盧一人一份子的我,與大家一起堅持在繼承優良辦學傳統、吸收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努力構建與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相適應的學校教育改革新框架,讓歷史的沉澱與時代的創新融合在一起,為學校教育發展史又添上了絢爛的一筆。

(作者系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23日第6版

相關焦點

  • 以教師成長推動面向未來的教育
    大會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未來教育委員會和中國教育電視臺共同主辦,來自各地教育科研院所、高校、地方教育局和中小學校的專家、校長30餘人參加了線下啟動儀式,全國近萬名校長教師通過線上直播全程觀看。新冠肺炎疫情觸發了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踐,加速了學習空間和學習方式變革,讓未來教育的圖景更加清晰,也給教育改革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
  • 中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這個話題太大了。但作為一名教師,我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現在我僅從中國的高中教育入手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總體來說,未來的中國會越來越重視教育,素質教育會全面、徹底地實施,教育改變社會、教育改變命運的理念會越來越深入人心。未來中國的高中教育會大大增加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比重。
  • 從科大訊飛AI賦能教育看未來中國教育發展方向
    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已成為我國躋身於創新型國家前列和經濟強國的重要抓手,是中國2030年建設智能強國的基礎所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望通過本次大會,能與各位開放探討、攜手並進、共謀發展,一起為開展全民智能時代的教育項目,培養複合型人才,形成我國人工智慧人才高地而努力。
  • 生涯教育 面向未來 西安高新唐南中學學生發展論壇盛大召開!
    中國經濟周刊一經濟網訊  2020年12月12日,《生涯教育 面向未來》——西安高新唐南中學學生發展論壇在西安高新唐南中學五樓報告廳舉行。本次論壇由陝西生涯規劃指導中心主辦,西安高新唐南中學承辦,北京大學學生心理中心西北研究中心提供學術支持。
  • WWEC教育者大會開幕 聚焦未來教育發展方向
    大會聚集了海內外學術、教育、文藝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以教育為核心,通過主旨演講、圓桌論壇、研討分享等形式,多層面、多維度地展開碰撞和交流。本屆大會以「守望教育·共克時艱」為主題,共同探討困難面前教育人應有的擔當與責任,對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及融合,深度契合當下教育環境,立足教育本身,拓展教育邊界,表彰教育先鋒,探討教育未來。
  • 光谷為明——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明天
    (原標題:光谷為明——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明天) 「為明」是中國目前辦學規模和辦學實力
  • 聚焦時代需求,聚師網攜手網易教育展望在線教育現代化發展方向
    2020年12月1日,由網易教育主辦的第12屆金翼獎頒獎典禮在網易北京研發中心盛大舉行,本次活動匯集了300餘名專家學者、教培大咖等教育界人士,共圍繞「守正破局·創贏未來」這一主題進行多維度的熱烈探討。而聚師網COO何玉龍應邀參加頒獎禮,就在線職業教育未來走向與教育人才培育方向發表觀點。
  • K12在線教育未來如何發展?精細化、下沉市場、直播課是重要方向
    2020年疫情期間,線下教培活動受限,線上教育需求迅猛增長,K12在線教育也迎來加速發展新機遇。 伴隨K12在線教育發展潛力的顯現,資本也紛紛搶佔此賽道,其中猿輔導、作業幫更是獲得了高額投資。
  • 大力扶持公辦教育向高品質方向發展
    大力扶持公辦教育向高品質方向發展 2020/12/18 07:03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1011
  • 聚禾優學所屬時光心理出席TIME教育科技大會,共論未來教育的方向
    相較以往,今年的進一步改進重點在於討論教育新技術革命與未來教育方式的轉變,大會將圍繞政策解讀,科技未來,管理創新等方向進行專題討論,希望能為教育界同仁提供教育產業轉型的新思路,新啟發。AI + VR + 5G技術催生出全新的教育生態,打造出超越常態的教學模式,也正是由於這些科技新基建的加入,使得教育的業務範圍不再局限於傳統科目,職業教育,藝術教育,嬰幼兒教育等細分賽道也迎來了井噴式發展。黑科技如何影響未來教育形態?
  • 眾議生風丨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對的教育」,也要...
    眾議生風丨面向新發展格局和高等教育普及化:做「對的教育」,也要做「強的教育」 2020-12-16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市灞橋區職業教育中心王業忠副校長談未來職業學校發展方向
    西安市灞橋區職業教育中心王業忠副校長談未來職業學校發展方向 2020-12-16 | 來源:西安市灞橋區職業教育中心 https:
  • 後疫情時代定位未來教育治理變革方向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十四五』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對教育發展作出重要部署,強調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近日,在第五屆教育智庫與教育治理50人圓桌論壇開幕式上,長江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方平表示,我們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發展形勢、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為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更多貢獻。
  • 面向未來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如何培養
    在日前舉辦的第七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一份當前我國的「卡脖子」技術清單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清單背後,指向的是未來人才培養問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強調,助力解決「有原料、沒有好材料,能設計、不能優製造」問題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點突破方向。
  • 堅定方向 完善評價 面向國際——專家學者論道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堅定方向 完善評價 面向國際——專家學者論道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如果我們所有科技期刊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準繩,以學術誠信為本,共同追求高質量發展,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國科技期刊的整體水準也將提升一大步。」
  • 【GET2020】童心制物王建軍:STEAM教育是未來教育變革的方向
    【GET2020】童心制物王建軍:STEAM教育是未來教育變革的方向 作者:七裡香 發布時間:
  • 傳統教育VS未來教育,孩子方向將何去何從
    你看,這就是以前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只會來解決已知問題,掌握基本技能和學科知識點。這種根本不需要自主思考,只需牢固掌握這一種可套用的「萬能」 解題公式,這種教育方法,卻正是STEAM教育所要打破的。很多家長說,STEAM教育太高端了,可能孩子接觸不到,其實一點也不高端玄奧,也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當然它更不是在炒作什麼高大上的教育概念。
  • 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聚焦科技賦能教育 掌門教育分享新思路
    12月6日,以「創新與變革:面向智能時代的教育」為主題的「2020中國未來教育高峰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本屆論壇邀請了來自學界、政界、產業界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從科技賦能與教育創新、人才需求轉變與教育變革、教育新業態新模式、未來教育、智慧教育等維度,深入探討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創新與變革。
  • 林鄭月娥:香港未來教育工作方向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視頻中,林鄭月娥向香港立法會第一任主席範徐麗泰透露,未來兩年自己在教育方面的工作方向是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林鄭月娥近日邀請香港立法會第一任主席範徐麗泰女士到禮賓府做客,暢談香港教育等熱點問題。林鄭月娥認為,在教育上很多事情是需要講清楚的。例如「一國兩制」,「一國」是根本也是底線,如果連「一國」都不維護、不效忠,很難再講其他的事情。
  • 面向未來,如何促進青少年高質量發展?
    面向未來,要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把握青少年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時代特徵,依託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實施,著力塑造體格強健、精神強大、能力強勁的新時代中國青少年。在各類網絡社交媒體上,在一切有網際網路的地方都有當代中國青年的聲音,同時他們發展了自己非常廣闊的生活趣味、生活品位、生活愛好,這些都體現了他們對國家的認同。當代中國青年中「國潮」的流行跟他們自信心的提升有直接關係。處在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快、最富裕的時代,青年人對國家的信心推動了很多文化形態和生活狀態的改變,這些改變對未來來說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