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銀匠37年堅持手工製作銀器:希望培養更多手工藝人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圖為石安林修復的老銀器。石安林供圖

中新網長治11月28日電 題:山西老銀匠37年堅持手工製作銀器:希望培養更多手工藝人

作者 吳瓊 鮑曉明 李冬芳

化料、壓坯、做胎、鏨花、焊接、拉絲、打磨……一件手工打造的精美銀器往往需要十幾道甚至二十餘道工序,而這每一道工序仍需要若干小工序才能完成。隨著現代首飾加工業的興起,傳統手工製作銀器的技藝已鮮有人知曉,且手工製作銀器耗時長利潤低,手工製作銀器的匠人越來越少。

圖為石安林近期正在製作的一枚仿古男戒。石安林供圖

28日,記者來到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的金繕工藝美術館,這裡有一位以傳統手工打造銀器的老銀匠——石安林。蹬著風箱,桌上開著一盞小檯燈,石安林正在製作一枚仿古男戒。「製作過程中,每一步都不容易。」石安林告訴記者,尤其是鏨花時,需要特別細緻,捶打時憑藉手感,沒有數十年功力的話,鏨出來的花一般比較亂,花紋缺少靈巧的感覺。

37年來,石安林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兒時的石安林,經常把玩奶奶、母親留存的一些老銀飾。「以前,我奶奶有一個銀針葫蘆,小時候特別喜歡,一邊拿著玩,一邊琢磨上面的花紋,對製作銀器產生很濃的興趣。」1983年,18歲的石安林進入長治首飾廠工作,跟隨廠裡的老師傅學習銀器製作技藝。

37年來,石安林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3年,下崗後的石安林,看著廠裡不少人尋找其它工作,但他思來想去,決定繼續做好這門手藝活,他就到長治的一些銀飾店工作,後來,他在自己家中地下室開了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室。經過多年發展,今年,他成立了一間集訂製、修繕、寄售、展覽於一體的工藝美術館。37年來,他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

今年,石安林成立了一間集訂製、修繕、寄售、展覽於一體的工藝美術館。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由於美術館剛開業不久,人流量並不多,以老客戶為主。石安林說,每天,除了吃飯時間,他基本上都在美術館,晚上就住在美術館,經常一個人琢磨手上的銀器活。

「手工打造的銀器,代表設計者的思想,即使做同樣的造型,它的花紋等仍有細小的差別,更能彰顯作品的靈性和獨特性。」石安林說,但手工打造銀器比較麻煩,完成一件好的銀器需要耗費很長的工時,有的幾天,有的甚至要幾個月。

如今,石安林主要做一些仿舊銀器。「現在,很多舊銀飾比較少見,但是研究這些舊銀飾時,可以從原來匠人的身上學習很多東西,打開自己的創作思路。」石安林說,他就對舊銀飾進行修補,儘量還原當時歷史時期的製作工藝。

除熱心手工銀器創作外,他對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也很關心。多年來,他教授十餘位銀器製作愛好者,他也經常參加與非遺相關的培訓會、展覽等。今年5月,石安林被評為傳統金銀製品製作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合適的弟子很難找,手工製作銀器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很多年輕人很難堅持。」石安林說,堅持了這麼多年,捨不得丟棄這門傳統技藝,希望多收一些學生,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完)

相關焦點

  • 銀器製作:在時光中鍛造生活之美
    但老石初心未變,對銀器製作的熱愛讓他一直堅守在這條路上,這一堅守就是37年。初春的一個清晨,記者來到了石安林的工作室。不知道門牌號不要緊,只要順著銀器敲擊的聲音,就能找到這位老銀匠。此刻,老石正在修復一件把手斷掉的銀質酒器,原樣拼接粘連,銀片固定裝飾,石安林在燈下專心地雕刻著圖案,每次下刀,他都小心翼翼,唯恐造成瑕疵。
  • 唐慶雄和他的傳統銀器製作
    唐慶雄,1955年出生於永勝縣城的一戶銀匠世家,從老祖唐吉伍算起,他家的銀匠手藝傳到唐慶雄這一代已經是第4代了。
  • 手工藝人創作銀版年畫,將綿竹年畫鏨刻上銀器
    楊勇製作的銀版年畫楊勇16歲學藝,憑藉自己的悟性和勤奮,如今小有成績。他不斷創新,不僅自主研發拋光機等設備,還將綿竹年畫與銀器加工巧妙融合,創作銀版年畫、茶壺等工藝品。楊勇坦言:「就是想讓家鄉的綿竹年畫在銀器上綻放光芒,讓更多人了解綿竹年畫,讓年畫進入更多人的生活。」
  • 銀匠王樟高:歲月易逝 匠心難移
    坐在自己的工作室內,王樟高用一些老工具為記者演示了當年製作銀飾的老手法。伴隨樸素的語言,他和銀器從年少走到如今的故事如光影般緩緩放映而過,眼神間的專注令人動容。入行十餘年,他做的銀器不計其數,其作品榮獲國內多項大獎。對於手藝,王樟高有一句話「手藝人一輩子在做,一輩子在學」。如今,他在城市新興的文創園內開起一家傳統的銀匠鋪。
  • 英國銀器 胡格諾銀匠(Huguenot Silversmiths)
    銀匠帶來了先進的設計和技術, 使用高規格的銀,以精美浮雕和雕刻裝飾見長。他們的到來,和英國本土的銀匠一起改寫了英國銀器的歷史。同時,許多難民擁有與織造,鐘錶製作和金融服務有關的熟練技工。也有大量的知識分子。胡格諾(Huguenot)銀器遺產-The M.S. Rau古董圖書館到達倫敦後,法國難民發現了兩個已經建立的法國教堂。
  • 堅守傳統精工製作十年 松鶴堂將攜純手工銀器茶具參加蘇州創博會
    在我國,茶具種類繁多,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可以分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金屬茶具、竹木茶具、玻璃茶具、搪瓷茶具等。它們大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因而馳名中外,為歷代茶愛好者青睞。在蘇州市吳江區,有一家專門從事金銀茶道具原創設計生產的企業——松鶴堂(蘇州)金銀珠寶發展有限公司。
  • 銀匠
    我是尋著銀器的光澤找到那位手藝人的在暗淡的一角他如同一個被春光誤判了的人渺小、佝僂將碎散的銀子回爐溶解在適量的溫度下,鏨刻、點藍……他製作的銀飾,在他以外的世界裡閃光而他在老地方已坐了幾十年這裡是雲南的苗寨他的寡言如同身旁的一株滇丁香我起身離開時月亮剛升起,暮色圍攏了過來他面前
  • 做風車的手工藝人
    12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查謨,一名手工藝人展示紙風車。 12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查謨,一名手工藝人手工製作紙風車。
  • 永勝琺瑯銀器:銀器製作工藝的奇葩
    明朝洪武年間,大量內地軍屯漢人定居永勝,進一步帶來內地傳統手工技藝,使永勝琺瑯銀器工藝更加成熟。永勝琺瑯銀器在繼承傳統琺瑯工藝基礎上,巧妙地融入了雲南少數民族銀器製作中的「掐絲」技法,因而創造了具有我國獨特民族風格的新工藝——銀胎掐絲琺瑯。在色彩上,永勝琺瑯銀器以青藍、硃砂為主,配上適量黃、綠、白、赭石等色,多用於製作首飾和生活用品,具有色彩豔麗、光澤鮮亮的藝術特徵。
  • 銀器製作氏家「蒙智剛銀器」
    廣南銀器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由於選料認真,純手工製作,花樣豐富多彩,受到了各民族的普遍喜愛。  1974年出生的壯族漢子蒙智剛是廣南縣八寶鎮坡現村人,由於出生在銀器製作氏家,從小就耳聞目染,對壯族民間銀器製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2歲開始隨父學藝,做父親的助手。
  • 青海999純銀飾品匠人_張家界田記手工銀器鍛造技藝坊
    青海999純銀飾品匠人,張家界田記手工銀器鍛造技藝坊,銀匠,多年來一直秉承著「深「它被烈焰心甘情願焚燒一萬年,只為了相見一面。青海999純銀飾品匠人, 4烏銀鑲嵌技術,這是一種僅用於白銀的合金裝飾技術。這種技法在中東、俄羅斯、泰國都廣泛使用。
  • 英國銀器術語 喬治亞銀器(Georgian Silver)
    喬治亞銀器(Georgian Silver) 古董銀器研究學者把英國歷史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喬治王朝統治時期,生產製造的銀器稱為喬治亞銀器(Georgian Silver)。值得注意是這是一個時間段的概念,(通常也包括1830-183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的短暫統治)。是約定俗成的一個英國銀器術語。
  • 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祥雲汪情)
    汪情銀器製作是一項傳承了上百年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早在1900年,汪情村汪氏銀器製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汪桂龍就成立了「汪氏銀器」家庭作坊,並在製作和經營上有了一定的規模。早年間就已成為古雲南茶馬古道上享譽一方的文化明珠。2013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銀匠之心丨目睹一枚戒指的誕生
    而那些曾經是苗寨標配的苗銀銀匠呢?在機械化和城鎮化雙重圍剿下, 該何去何從? 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到了湘西苗銀世家麻氏家族的傳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銀項目傳承人麻茂庭的家裡。從他的故事中,我們或許能找到答案。麻茂庭說,他只是個打銀匠,自己並沒有什麼故事可講。如果真要講故事,那就得從這個村莊和這些老銀飾的歷史說起。
  • 英國銀器 霍爾馬克(hallmark)
    愛丁堡(Edinburgh)成立於1773年,檢測辦公室使用三個高聳的城堡標誌。蘇格蘭銀器最為著名的城鎮標誌。伯明罕(Birmiingham)檢測辦公室使用錨標記。銀匠馬修·博爾頓大力遊說國會1773年通過」純度標記法案「而成立。是目前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檢測辦公室。
  • 收藏必看|瞧瞧極致奢華的歐洲銀器,是心動呀
    但看到這隻獅子形狀就可以明確,這件古董銀器銀的含量是92.5%。二、城市標識(倫敦)Town Mark 倫敦的城市銀標在1423年曾通過一道銀器製作的法令,規定了倫敦以及其他七個地區產出的銀器必須印上表示該生產地的銀標。
  • 日本第一銀匠高橋,只賣給懂得銀飾的人,你真的敢說自己懂得嗎?
    不知不覺他離開了又一年2013年11月25日,他心臟病突發離世,而羽毛、老鷹、印第安人頭像成為了他的經典!受父親的影響,高橋吾郎從小就有著一種信念,只要是自己喜歡的事物,無論環境多麼艱苦都要堅持自己的信念。後來中學時候的他去參加夏令營,附近總是發出各種聲音,吸引了他,其實是當時的駐日美軍在進行手工皮具的製作!這不看還好,一看可把高橋吾郎深深吸引了,整個夏令營天天跑去學習。日復一日,漸漸地,小高橋就掌握了製作皮具的本事。
  • 英國銀器巨匠 保羅·克雷斯潘(Paul Crespin,1694年-1770年)
    英國銀器研究教父查爾斯·詹姆斯·傑克遜爵士(Charles James Jackson)對 保羅·克雷斯潘(Paul Crespin)有個評價,大家一起看看:"Paul Crespin is an highly important maker and a serious rival to Paul de Lamerie,
  • 英國銀器 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
    英國銀器 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製造商 銀匠。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是蘇格蘭工程師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的英國製造商的商業夥伴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製作的老謝菲爾德銅鍍銀冷酒器馬修·博爾頓(Matthew Boulton)古董 銀 手持式燭臺
  • 英國銀器(British Silver)海絲特·貝特曼(Hester Bateman)
    女銀匠:海絲特·貝特曼(Hester Bateman)1708年-1794年,她的漫長銀器職業生涯始於她的丈夫約翰·貝特曼(John Bateman)(1704-1760)。(圖三)Hester Bateman Silver Berry spoon海絲特·貝特曼 銀漿果匙海絲特·貝特曼(Hester Bateman) 英國銀器歷史上最著名的女銀匠,是十八世紀英國倫敦最傑出的女銀匠。 不難發現,簡單和優雅是她作品的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