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石安林修復的老銀器。石安林供圖
中新網長治11月28日電 題:山西老銀匠37年堅持手工製作銀器:希望培養更多手工藝人
作者 吳瓊 鮑曉明 李冬芳
化料、壓坯、做胎、鏨花、焊接、拉絲、打磨……一件手工打造的精美銀器往往需要十幾道甚至二十餘道工序,而這每一道工序仍需要若干小工序才能完成。隨著現代首飾加工業的興起,傳統手工製作銀器的技藝已鮮有人知曉,且手工製作銀器耗時長利潤低,手工製作銀器的匠人越來越少。
圖為石安林近期正在製作的一枚仿古男戒。石安林供圖
28日,記者來到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的金繕工藝美術館,這裡有一位以傳統手工打造銀器的老銀匠——石安林。蹬著風箱,桌上開著一盞小檯燈,石安林正在製作一枚仿古男戒。「製作過程中,每一步都不容易。」石安林告訴記者,尤其是鏨花時,需要特別細緻,捶打時憑藉手感,沒有數十年功力的話,鏨出來的花一般比較亂,花紋缺少靈巧的感覺。
37年來,石安林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兒時的石安林,經常把玩奶奶、母親留存的一些老銀飾。「以前,我奶奶有一個銀針葫蘆,小時候特別喜歡,一邊拿著玩,一邊琢磨上面的花紋,對製作銀器產生很濃的興趣。」1983年,18歲的石安林進入長治首飾廠工作,跟隨廠裡的老師傅學習銀器製作技藝。
37年來,石安林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3年,下崗後的石安林,看著廠裡不少人尋找其它工作,但他思來想去,決定繼續做好這門手藝活,他就到長治的一些銀飾店工作,後來,他在自己家中地下室開了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室。經過多年發展,今年,他成立了一間集訂製、修繕、寄售、展覽於一體的工藝美術館。37年來,他一直堅持手工打造銀器,傳承傳統銀器製作工藝。
今年,石安林成立了一間集訂製、修繕、寄售、展覽於一體的工藝美術館。潞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由於美術館剛開業不久,人流量並不多,以老客戶為主。石安林說,每天,除了吃飯時間,他基本上都在美術館,晚上就住在美術館,經常一個人琢磨手上的銀器活。
「手工打造的銀器,代表設計者的思想,即使做同樣的造型,它的花紋等仍有細小的差別,更能彰顯作品的靈性和獨特性。」石安林說,但手工打造銀器比較麻煩,完成一件好的銀器需要耗費很長的工時,有的幾天,有的甚至要幾個月。
如今,石安林主要做一些仿舊銀器。「現在,很多舊銀飾比較少見,但是研究這些舊銀飾時,可以從原來匠人的身上學習很多東西,打開自己的創作思路。」石安林說,他就對舊銀飾進行修補,儘量還原當時歷史時期的製作工藝。
除熱心手工銀器創作外,他對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也很關心。多年來,他教授十餘位銀器製作愛好者,他也經常參加與非遺相關的培訓會、展覽等。今年5月,石安林被評為傳統金銀製品製作技藝的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合適的弟子很難找,手工製作銀器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時間,很多年輕人很難堅持。」石安林說,堅持了這麼多年,捨不得丟棄這門傳統技藝,希望多收一些學生,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