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香港投資基金公會主席鄒建雄: 跨境「理財通」的市場規模巨大)
繼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之後,跨境「理財通」有望成為內地及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新通道」。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內地大批高淨值人群。根據胡潤2019年報告,廣東省千萬資產「高淨值家庭」有28.5萬戶;600萬資產「富裕家庭」達67.9萬戶,居全國第二,佔比達17.3%。
「理財通除了為區內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投資理財產品外,亦擴大了區內金融機構的投資者基礎,是繼QFII/QDII、基金互認、股票通及債券通後,又一次兩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的重大發展。」11月4日,香港投資基金公會主席鄒建雄在「2020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經濟高峰論壇」上表示。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是一個代表香港基金管理業的非盈利行業公會,會員包括貝萊德、安本、富蘭克林鄧普頓等大型跨國資管機構。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門金融管理局今年6月聯合公布的理財通框架內容,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可跨境投資粵港澳大灣區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按照購買主體身份可分為「南向通」和「北向通」。這意味著,零售投資者首次可以直接開設和操作跨境投資戶口。
香港業界「翹首以待」
鄒建雄坦言,香港基金業界對理財通可謂「翹首以待」,「與2015年推出的另一兩地金融市場聯通的重要成果——基金互認安排相比,我們預期理財通的市場規模會更大。」
2015年7月1日,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正式實施,意味著香港與內地的公募基金市場向彼此敞開大門。目前內地與香港已實施基金互認,但獲準在兩地銷售的基金數量和規模並不大,在理財通的框架下,兩地互相銷售的基金產品,包括債券基金的數量和規模有望增加。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共有29隻基金獲準北向銷售,源自內地投資者的管理資產規模(AUM)為144億元,共有50隻內地基金獲準在香港銷售,而源自香港投資者的資產管理規模僅為3.74億元。
今年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與畢馬威聯合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基金公司對大灣區市場有極大興趣,但有42%的受訪公司表示尚未制定大灣區策略,而37%的受訪公司則表示將於未來12個月內製定有關策略。預計當理財通框架及具體要求陸續出臺,業界會加快腳步制定具體發展策略。
在鄒建雄看來,理財通可為基金業界帶來龐大發展機遇,但同時在銷售渠道、客戶服務、產品管理、風險管理、資訊披露等方面也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內地電子化及數據化普及程度高,透過手機平臺或微信投資基金及獲取資料是常態,雖然香港亦朝向這個方向發展,但兩地的投資及運作模式仍有一定差距,我們要加快步伐追上及作出相應調整,才能滿足內地投資者對這方面服務的需求。」
資金交換在離岸市場完成
目前,兩地監管機構尚未明確「理財通」的產品範圍,市場對此仍有諸多揣測。「由於基金種類多元,我們明白計劃起步時應審慎開展;結合監管機構、主管部門、投資者和持份者之間的緊密溝通,之後因應市場需求及隨著市場發展更趨成熟,逐步推出優化措施。在『風險可控、循序漸進』的大原則下,逐步將合適的基金產品納入計劃。我們認為於計劃實施初期,可先行涵蓋風險中、低及相對簡單的基金產品。」他表示。
市場普遍預期,「理財通」將參照股票通的做法,採取資金封閉式循環的管理辦法,即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香港開戶,帳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投資海外金融產品。
鄒建雄透露,理財通是雙向互通機制,大灣區居民可由個人跨境「北上」或「南下」投資理財產品,「資金匯劃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資金交換在離岸市場完成。這代表香港投資者亦可投資內地的理財產品。內地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香港投資者對人民幣產品有一定需求。理財通正好幫助他們有更多元化的投資選擇。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市場有更多產品選擇是好事。內地和香港兩地投資產品各有特點,雙向互通正好可作互補。」
(作者:朱麗娜 編輯:和佳)
21世紀經濟報導及其客戶端所刊載內容的智慧財產權均屬廣東二十一世紀環球經濟報社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詳情或獲取授權信息請點擊此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