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儒家典籍,全書共20篇492章,主要是語錄體,記載了儒家先賢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開播,之後於丹開始在這檔節目上講《論語》,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不過2012年,於丹卻在北大崑曲演出中遭遇意外,尷尬下臺。而於丹講《論語》的水平也受到多方質疑,不少人認為,於丹把《論語》講成了當代「心靈雞湯」,偏離國學甚遠。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摘取於丹所講的2個片段,每個人自然有判斷。
《論語·子罕》中說:「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對此於丹的解讀是:一個人如果內心足夠強大,就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因為一個人心中裝著什麼,看到的就會是什麼,就像佛印和尚看到蘇東坡如佛,那是因為他心中有佛。
《論語·裡仁》記載:「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孔子告訴曾子,他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聽完孔子的教導後總結:「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於丹講《論語》時,著重分析了這個「恕」字。
於丹提出,所謂「恕」,首先是說不要強人所難,不要傷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假如別人對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當儘量寬容。客觀來講,於丹的這些話確實有「心靈雞湯」的味道,因此,不少人認為於丹曲解《論語》的內容,小編也能夠理解。
不過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比如自稱孔子73世孫的孔慶東。孔慶東曾經在《百家講壇》上講過魯迅的《祝福》,以「祥林嫂到底是誰殺死的」偵探模式展開。2007年,孔慶東接受採訪時提到了於丹,並且用於丹和自己的祖先作比較:「假如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於丹。」
孔慶東認為,於丹起到了一個推廣傳統文化的作用,有許多觀眾喜歡於丹,是因為她講《論語》彌補了很多人的知識空缺。可以指出於丹的錯誤,但不能否定於丹的價值,並且孔慶東還提到了一點,那就是2500年前孔子講周文王時,也曾經被人罵過。
另外孔慶東還說,孔子的話也不一定全對。「從某種意義上,孔子和於丹都起著心靈雞湯的作用,勵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孔慶東對於丹的態度比較包容,並且不理解大眾質疑於丹的行為。
其實於丹講《論語》時有個特點,就是常常將一些寓言故事與孔子語錄聯繫在一起,並且將這二者之間的內涵做互通闡釋。現在已經是2020年,大家對傳統國學的認知必定與過去有所不同了,孔慶東對於丹的看法,不知大家如何看待?
參考資料:《於丹論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