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丹講《論語》時,到底有沒有「曲解」?看看孔子第73世孫如何說

2020-12-23 讀天下史

《論語》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儒家典籍,全書共20篇492章,主要是語錄體,記載了儒家先賢孔子與弟子之間的對話。2001年7月9日,《百家講壇》開播,之後於丹開始在這檔節目上講《論語》,很長一段時間裡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不過2012年,於丹卻在北大崑曲演出中遭遇意外,尷尬下臺。而於丹講《論語》的水平也受到多方質疑,不少人認為,於丹把《論語》講成了當代「心靈雞湯」,偏離國學甚遠。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摘取於丹所講的2個片段,每個人自然有判斷。

《論語·子罕》中說:「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對此於丹的解讀是:一個人如果內心足夠強大,就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遺憾,因為一個人心中裝著什麼,看到的就會是什麼,就像佛印和尚看到蘇東坡如佛,那是因為他心中有佛。

《論語·裡仁》記載:「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孔子告訴曾子,他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聽完孔子的教導後總結:「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二字。」於丹講《論語》時,著重分析了這個「恕」字。

於丹提出,所謂「恕」,首先是說不要強人所難,不要傷害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假如別人對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當儘量寬容。客觀來講,於丹的這些話確實有「心靈雞湯」的味道,因此,不少人認為於丹曲解《論語》的內容,小編也能夠理解。

不過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見,比如自稱孔子73世孫的孔慶東。孔慶東曾經在《百家講壇》上講過魯迅的《祝福》,以「祥林嫂到底是誰殺死的」偵探模式展開。2007年,孔慶東接受採訪時提到了於丹,並且用於丹和自己的祖先作比較:「假如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於丹。」

孔慶東認為,於丹起到了一個推廣傳統文化的作用,有許多觀眾喜歡於丹,是因為她講《論語》彌補了很多人的知識空缺。可以指出於丹的錯誤,但不能否定於丹的價值,並且孔慶東還提到了一點,那就是2500年前孔子講周文王時,也曾經被人罵過。

另外孔慶東還說,孔子的話也不一定全對。「從某種意義上,孔子和於丹都起著心靈雞湯的作用,勵志只是孔子思想精髓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孔慶東對於丹的態度比較包容,並且不理解大眾質疑於丹的行為。

其實於丹講《論語》時有個特點,就是常常將一些寓言故事與孔子語錄聯繫在一起,並且將這二者之間的內涵做互通闡釋。現在已經是2020年,大家對傳統國學的認知必定與過去有所不同了,孔慶東對於丹的看法,不知大家如何看待?

參考資料:《於丹論語心得》

相關焦點

  • 讀《於丹〈論語〉心得》
    你既是老師,可以按照規則贖回奴隸之後向國家領取補償金,立一標杆,這樣,兩種做法就沒有行為高下之分,人們也可以在贖人之後多一種選擇,而不是反覆糾結不去贖人。所以說,一千個讀者眼中一千個哈姆雷特,孔子也是這樣,重讀《於丹〈論語〉心得》體會更比從前不同。
  • 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到底是何意思?於丹就曾栽在這話上
    孔子是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而《論語》更是富含哲理,因此被後人奉為國學經典之首。但是,裡面有一句話,卻讓今天的女性同胞深惡痛絕,這一句話就是——「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有聖人的支持者,為此事站出來替孔子作答說:這裡的「女子與小人」,並不是指女人和小人,而是指君王身邊的「臣妾」。
  • 曾經轟動一時的於丹,寫書銷量600萬冊,卻因一句古文跌下神壇
    於丹因為誤讀了一句古文,產生了重大的失誤。《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怎麼解釋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於丹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女子有時候在一些小事情上糾纏不清,說的道理也不明白,就像孩子一樣讓男人束手無策。
  • 論語:孔子講的「隻言片語」,為什麼有別於心靈雞湯?
    孔子雕像所以,《論語》一書,就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散記,其中包含孔子本人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態度,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看似隨意的記錄,才恰好能夠還原孔子的真實形象,當我們讀《論語》時,一位智者躍然紙上為什麼如此說呢?舉個例子,《論語》中有一則記錄孔子談「鄉黨」,即:「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從仁齋的「論語古義學」出發,作者在重讀《論語》時,也嘗試著在字裡行間反覆叩問孔子曾經問個不休的問題——沒有叩問的「學」只能是空疏之學。然而,這種叩問從何而來呢?它來自於對切近己身的各種事情的思考。而且,選擇的篇章不避重複,其中「德」就佔了兩講(第六講論「德」,第十講懷「德」),像「為政以德」一章,就同時出現在論「政」、論「德」兩講當中。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而且,選擇的篇章不避重複,其中「德」就佔了兩講(第六講論「德」,第十講懷「德」),像「為政以德」一章,就同時出現在論「政」、論「德」兩講當中。也就是說,《孔子的學問》跟常見的《論語》詮解不同,它並沒有採取全文照錄、字義疏解、疑難串講的方式,而是以關鍵詞為中心,有類「孔門宗旨導讀」。為了追尋《論語》的古義,就很有必要辨別「解釋性的言說」。
  • 一得 ‖ 【學術】羅錦堂:說《論語》
    》夏威夷訊2006年中國國慶七天假日期間,北京師範大學的青年女教授於丹,在中央電視臺講了七節《論語》心得。從近處講,可以用詩中的道理,懂得如何侍奉父母;從遠處講,可以用詩中的啟示,知道如何侍奉君王。最低限度,還可以多多認識飛禽走獸,以及樹木花草的名稱(《論語·陽貨篇》第十七)。另外有一次,孔子看到他的兒子伯魚,一開口就問他:你讀過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嗎?伯魚的回答,可想而知,是沒有讀過;孔子說,一個人若不讀周南和召南,就好像面對著牆壁站立一樣,什麼也看不到(《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 新時代我們怎樣當老師:從於丹老師「下課」到陳果老師被質疑說起
    於丹老師和陳果老師曾經都是因網絡而紅極一時,又因網絡而漸歸於沉寂的人物。那麼,她們到底是因何而紅,又因何而漸歸於沉寂呢?我們先說於丹。於丹是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於丹的走紅,是在百家講壇主講《論語》而紅遍大江南北的。雖然如此,但她的「論語課」始終備受專家學者的批評。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看於丹解讀漢字,感受漢字的典雅詩意
    中國漢字源遠流長,融含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它充滿了靈性,是很優美、很有意味的一種文字。於丹說:「面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漢字,當我們靜穆下來向它致敬時,就仿佛看見了中華民族是怎樣循著字跡完成了它的成長。」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論語感悟》等系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影響巨大,掀起了海內外民眾學習經典的熱潮。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論語感悟》《於丹:重溫最美古詩詞》《於丹:趣品人生》等作品,累積銷量超過1000萬冊,被譯為30多種文字。
  • 解讀大師於丹在這裡也栽了跟頭
    ——《論語》當今社會注重科學的方面過多,但教育上依舊在教導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學習孔孟之道。世界各地也因為文化的傳播,都建立了規模不同的孔子學校,而這件事從一定意義上有著文化認同的效應。可孔子有一句話卻不被眾人買帳:「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究竟在說女子和小人不好,還是另有它義。
  • 《論語》|人生誰不想消閒?孔子說無倦是常態,人生沒有消停時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他請教如何當好公務員?他說,平時不倦怠,工作起來要盡職盡責。子路也向孔子問了同一個問題,他說,先幹在前面,作普通員工的表率,始終不倦怠。孔子告訴兩個學生,無論是做領導者還是做普通人,都要勤勉盡責,盡心盡力,始終保持孜孜不倦的狀態,無倦就是人生常態。有人說,有些工作很辛苦,可以不幹,換個不辛苦的工作總可以吧。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就有這樣的想法,他在孔子的眾多學生中是最不差錢的,換個輕鬆的工作應該不成問題。他提出換了好幾樣工作,結果讓孔子把他駁斥啞口無言。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第五種是我專為一般讀者建議的閱讀方式;事實上,這才是我自己最喜愛的方式,因為我認為這樣閱讀《論語》特別有得著。進一步說,第一至四種方式(學術研究型的哲學式閱讀)之中的頭三種,當應用在《論語》上面時,都會碰上一定難處,我認為第四種較為匹配《論語》,較容易讀出可觀的成果。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22)
    本文來源於網絡,整理只為學習方便,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詳解:本ID所解,皆本《論語》文本。文本者,文所本也。離文本,文無所本,就談不上任何解釋了。
  • 讀論語:裡仁第四·孔子「一以貫之」的道到底是什麼?
    論語中有爭論的地方很多,而這一段可以說是爭議最大的,眾說紛紜。讀第一句,孔子似乎是饒有興致的叫住曾參,準備和他談一談自己的道,我等看客也是被「一以貫之」吸引,把本子打開,筆拿穩,耳朵豎起來,就等著孔夫子劃重點,然而曾參來一句我知道,打斷了談話,也使得孔子口中的「一以貫之」成了啞謎。論語中孔子談問題從來都不是含糊其辭,而且極具針對性,這裡到底孔子說的是什麼,就只能全靠自己領悟了。
  • 易中天:於丹是一位被市場經濟耽誤的文化人!
    文 | 王呈祥「於丹是一位被市場經濟耽誤的文化人。」易中天的評價一針見血!事實上,於丹講的《論語》和《老子》,起初的社會反應還是不錯的,而且是大受歡迎的。2006年央視「於丹《論語》心得」結束之後,《於丹<論語>心得》書籍出版。
  • 百家講壇一姐換位:於丹跌落神壇,蒙曼接棒眾人喜,梁宏達說出緣由
    於丹成功後的跌落神壇梁宏達就曾經說於丹對於《論語》的解讀是一種心理,她用一連串極具有道理的白話給聽眾,觀眾除了覺得她有文採非凡以外,還從他的話中感受到了共鳴,覺得她講的話都是道理。她講的話都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正義、仁愛、智慧等等,至於這些到底是不是孔夫子的原意,好像並沒有什麼人過分去揣測研究。有人曾經炮轟過於丹,他用於丹式語言說,"當你遇到挫折,請不要埋怨社會,你要學會諮詢自己的內心想法,退一步才會有海闊天空,你終歸會找到完美的回答。
  • 每日論語 | 第147講 2019年04月18日
    《每日論語》--第147講主講人:悟道法師
  • 學 | 錢穆:孔子論語與中國文化傳統
    乃有因其師言,親赴曲阜,以仰謁孔子之故居,而低回不忍去;並有在此相聚而講學者。此風至戰國之末,下迄漢初而不衰。是必此輩相聚於曲阜孔子之故裡,各出具隨身攜帶,長日所討論講誦之孔子語,而互為對勘;乃有合編一書之動議。其事絕不限於有、曾兩家之弟子。或可始於兩家弟子之初傳,而必當待於有、曾兩家以外其他門人之再傳弟子,或更待及於三傳弟子之時,而上論之書始成。則更若合適也。
  • 《論語》很短,才11705字,道理卻很深
    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孔子和儒家的主張、倡議、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為民都寫在了上面。這些對於我們做人、做事都具有積極指導作用。但是,很多人除了在課本裡學了一些「子曰:學而時習之」之外,對於其他的部分就不甚了了了。不過反過來想一下,如果《論語》要是那麼好理解的話,也就不會有那麼重要的地位了。孔子也就不會成為中國的聖人和萬世之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