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價格理論認為,供求決定價格,此觀點用在房價上是再適合不過了。
說住房供應和需求,首先得弄清楚我們到底有多少房子?從媒體報導來看,有說中國住房夠30億人住,也有說我們的住房還有較大缺口,答案莫衷一是。不過,這些報導基本查不到權威出處,其公信力自然不足。
直到前不久央行調查統計司發布的一份題為《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情況調查》的報告,家庭資產就不說了,說戶均住房為1.5套。當時大家的討論也是非常熱烈,如果沒記錯的話,有專家說當下國際平均住房水平是戶均1.1套,那麼,我們的住房不僅夠住,而且是大量剩餘了。
然而,在媒體大量報導後,這份報告的源頭居然刪除了。至於原因,有房地產業內人士表示,這份報告調查的對象只有3萬戶家庭,而且採集的對象是縣級以上城鎮家庭,不包括農村家庭,數據採樣不科學。在專家看來,其實不用調查,現在不都不動產數據聯網了嗎?真實數據一目了然。
嘎,一條線索又斷了。
實際上,弄清楚有多少房子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搞清楚現階段房子貴重的原因,或更有現實意義。
現階段的房子,為什麼仍然貴重?有如下4大原因:
1.房子持有環節基本上是零成本。按照現有稅費機制,繳稅都在交易環節,比如二手房交易有契稅、個稅、增值稅等,但在持有環節是沒有直接成本的,而且如果房子租出去還可以獲得租金收益,是純賺。換句話說,即使房價不漲,持有房子越多,收益也越高。
2.信息不對稱性。房子是大宗商品,不是說賣就賣,且還受到政策管控,比如限售政策,有些房子要拿到房產證兩年才能賣,有的要3年,還有的要5年。這樣一來,從買期房到拿房產證,再到具備出售資格,前前後後,最低也得5年以上,弄不好8年、10年都有可能。一句話,房子的流動性相對其他商品而言,確實要低很多。跟股票一樣,流動盤就那麼多,在需求作用下,漲比跌更容易。
3.改善需求刺激。無論房子總量有多少,但對好住房的需求一直存在。不久前國家提出2020年要完成3.9萬個小區的「舊改」,主要是針對2000年以前的房子,也就是說2000年前建造的房子都是老房子了。其實,我們自身也能感覺得到,如果房齡達到10年以上,不管戶型,還是小區品質,都趕不上新建住房。實事求是講,如果自身具備經濟條件,很多人都會有改善住房的想法。
4.抗通脹載體。這裡不說投資了,因為現在都說「房住不炒」,只說保值,即是說,老百姓手中有了閒錢怎麼辦?存銀行明顯不划算,從以往的經驗看,部分人習慣把現金換成類似房產這樣的固定資產,不求賺多少錢,能夠與通脹保持同步也很滿足了。
因此,從以上4大因素看,即使撇開城市化、貨幣政策、土地財政等因素,現階段的房子仍然屬於貴重的東西,其價格易漲難跌。但是,隨著房地產不斷發展,人們對未來房價的看法則逐步產生了分歧。
那麼,再過10年,房子「廉如白菜」還是「貴比黃金」?經濟學家直言不諱。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說,未來房價如蔥,最便宜的就是房子和車子。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白菜價」房子,比如像玉門、鶴崗等這些資源枯竭型、人口淨流出城市,房價確實不高。因而不少人認為,現在不用著急買房,將來「白菜價」房會越來越多。當然,也有人認為,低房價城市畢竟是少數,房子作為一種固定資產,在任何時代都能與黃金相提並論。如果我們普通人難以看懂這種趨勢,那麼,有「最貴經濟學家」之稱的任澤平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呢?在他看來,可以用「人地分離、供需錯配」8個字概括。這是何意呢?
舉一個簡單例子,甲城市人口300萬,乙城市500萬,甲城市平均每年供應土地100公頃,按比例乙城市應增加60%的住宅供地,但乙城市平均每年只供應了120公頃土地,每年土地供應缺口就有40公頃,10年時間,缺口就達到400公頃,幾乎是甲城市4年供地總額,出現了「人地分離」現象。很顯然的結果是,因乙城市土地供應指標未跟隨人口走,導致其房價快速上行。
此外,人口流動方向是供需錯配的潛在誘因,過去是城市化快速增長階段,首先完成是農村人市民化,所以,大中小城市都能享受到人口紅利,各等級城市所建設的房子都能得到消化,但隨著城市化進入第二階段,這種形勢就轉變了。原因在於總人口就那麼多,增長幅度小,但經濟發展、城市發展,人口還得流動,所謂「人往高處走」,按照發達國家的城市發展趨勢看,小城市向大中城市流動,傳統產業城市人口向新興產業城市流動,在經歷人口流動固化後,比如美國形成了「鐵鏽地帶」,有點類似我們傳統老工業地區。鑑於此,任澤平又用「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來判斷未來房價走勢。
這些地方房子可能「貴如黃金」。
10年後,分析總人口意義並不大,主要還是看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趨勢,從目前國家戰略來看,四大一線城市自然具有良好基礎,他們要向世界城市看齊,但對於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些大城市數量遠遠不夠。在任澤平看來,中國未來有望形成5個人口億級城市群,10個以上的1000萬級城市,12個左右的2000萬級大都市圈。其實,從國家戰略來看,目前已經確立了9大國家中心城市,其中一些城市與一線城市發展還有較大差距,這也為這些地方的房地產市場留足了想像空間。當然,還有各省省會城市與大區核心城市也不容忽視。
還有一些地方的房子,雖然不至於「廉如白菜」,但住房過剩和有價無市的概率是較大。國家在2008年、2009年以及2011年,分3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佔總城市數約10%左右,這些城市同時也大都是近年人口淨流出城市,當然,這肯定不是最終數字,隨著時間推移,它們中的一些城市可能會轉型成功,但也還會有新的城市加入進來,除了自住外,這些城市房子保值的意義並不大,或者說根本就沒有。
在房君看來,關於未來房子是「白菜」還是「黃金」的討論,不會有統一的答案,畢竟每個城市迥異,體量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口吸附力也不同,如何買房還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定,比如孩子上學馬上要房子、結婚也要房子,該買還得買,但如果買房是用來保值,就要好好思考了,在有潛力城市買房問題倒不大,若你所在城市空置房越來越多的話,弄不好就砸在手裡了。
(提示:2020年房子還能不能買,怎麼買呢?下方專家為您支招)
學習更多房產和買房知識,歡迎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