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句心靈禪語,助您增長智慧

2020-12-14 紅塵若鏡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修行卍

佛法是世間最完美和圓潤的法則,但它並非只是強調出世,同樣也適用於入世,入世和出世,本就一體不二,想要超脫世外,就必須先在世間鍛鍊,而在世間修行的最終目標,也一定是在世外的終極解脫,而不是世俗的飛黃騰達,功名富貴。

所以很多高僧大德們在世間生活中所記錄下來的心靈感悟,往往都是一劑妙藥,助我們解除生活中的煩惱和痛苦。

或者也可以說這些話就像是一盞盞燈,能夠照亮我們心中的愚痴,也能破除世間的黑暗,讓我們不會迷失方向。

今天紅塵就來分享三句禪語給大家,希望能夠給各位師兄帶來一些幫助。

01第一句:每一次受傷,其實都是一次變強的機會

我們人活一世,就像是種下了一顆種子,然後生根,破土,發芽,抽枝,開花,結果,最後葉落歸根。

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經歷無數次的考驗,而且從每顆種子落土之前就開始了,不知道有多少植物的種子根本都沒有降臨在合適的地點就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然後是水,陽光,養料,周圍其餘植物的競爭,蟲子,鳥類,食草動物等等一系列的挑戰都在前面等著它,最後能夠長大並開花結果的,恐怕萬中無一。

我們人類也是如此,雖然如今的社會已經和平了許多,生產力也高度發展,生存的危機已經很小了,但是各種壓力卻是層出不窮,每一次處理不好都會讓自己受傷。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態度,強者把它看作是一次「逆增上緣」,一方面消除業障,一方面提升自己,這樣就會越來越強大。

而弱者卻選擇妥協甚至哭泣逃避,下次見了困難躲著走,這樣就越來越弱,最後苟延殘喘。

而對我們學佛之人來說,面對的困難遠比普通人更多,因為我們的對手是自己心中不好的那一面,而人最大的對手,本來就是自己

但是每一次受傷後的重新站起,也就意味著我們又克服了一點點的缺陷,讓自己變得更好,本心也更加純淨。

歲寒,而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每一棵千年松柏並非生來如此,都是經歷了千年的風霜雪雨,那些強大的人也是如此,你只看到他們人前風光的一面,卻不知道他們背後的無數傷疤。

所以面對生活的種種挑戰,您會選擇哪條路呢,是做溫室的花朵,還是野外的青松?

02第二句:心中裝滿了自己的看法,又怎麼能聽到世界的聲音

從前有一位智慧極高的禪師,一天有一個人去請教他,想要他指教如何才能變得和他一樣有智慧。

禪師就想要對他說些什麼,可是每次話說到一半就被這個人打斷了,他就開始自說自話心裡的種種看法,或者提出一些反對意見,說完了又請禪師繼續教導。

然後禪師不再說話,取過一個杯子一個茶壺,讓他往杯子裡面倒水,那人莫名其妙的開始照做,眼看水杯已經要滿了,他剛想停止卻被禪師阻止了,讓他繼續。

這樣水自然就從杯子裡溢了出來,流的到處都是,此時禪師才說道:「你的心就像是這個杯子一樣,已經滿了,如果你不清空自己的話,那麼茶壺裡的水又如何能進去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止上面故事裡的人有,我們很多人都不例外,一方面希望能夠遇到善知識指點,但真的遇到善知識了,對方說的話又聽不進去,因為自己心裡已經有了太多的想法和經驗,而且不願放棄,這就是佛法中的我執。

佛法講「放下」,自己舊的放不下,那麼新的又怎麼能進來呢?在抱怨別人不肯教導自己之前,最好先反省一下自己,內心裡是否已經充滿「我執」了呢?

相關焦點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佛教中「此咒」增長智慧當屬第一
    弘揚佛教文化,傳遞生活正能量感恩閱讀,每天更新喜歡關注收藏每一年的臘月二十二同樣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這一天是是文殊菩薩的成道日,同樣在佛教裡是一個大日子。為1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智慧的象徵。為什麼文殊菩薩為法王子呢?法王是佛之德號,以無漏智,伏滅一切煩惱,廣修六度萬行,漸漸轉八識而成四智;至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才能稱為真正法王。《法華經》云: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 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果然增長知識
    下面介紹王安石的一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果然增長知識。八功德水宋代:王安石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此水遙連八功德,供人真淨四威儀。又說水有八用,「一甘,二冷,三耎,四輕軟,五清淨,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飲已不傷腹。」佛家以此德澤於人,即八功德水之由來。這首禪詩充滿了禪語佛典,首聯就化用佛教傳說,「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佛典上說,阿那婆答多池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方圍八百裡,用金銀琉璃裝飾其岸。池中之水清冷甘甜。琉璃池水經雪山馬口流出,並有神將在此護持。
  • 得道高僧總結的21句心靈禪語,哪句讓你大徹大悟?
    三、任何事情,總有答案。與其煩惱,不如順其自然。命運不會虧欠誰,看開了,誰的頭頂都有一汪藍天;看淡了,誰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四、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何必用這一顆不平的心,作踐了自己,傷害了歲月。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習慣,便能轉苦為樂。
  • 祈請蓮師智慧金剛尊,殊勝蓮師七句祈請頌
    在眾多的蓮師祈禱文之中,蓮師金剛七句祈請頌是最殊勝,最有加持力,是藏傳佛教寧瑪派最神聖最重要的祈請頌。精煉簡短的文句間,無餘總攝了一切佛法的義理與精要。蓮師七句金剛祈請頌,不是凡人撰寫的,是三世諸佛的加持與智慧匯聚一體時,以法性力和眾生福報力結合,自然發出的聲音。蓮師金剛七句祈請頌極其殊勝,是一切藏傳佛教密宗的精華,是金剛乘的根本,是所有上師瑜伽上師相應法的精華,包括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三根本,只要修持蓮師金剛七句祈請頌,就會得到三根本源源不斷的加持,特別是得到蓮花生大士的加持。
  • 一句禪語道出內因
    這四個字其實是一句禪語,最開始出現實在一本記錄了許多禪語的名著《景德傳燈錄卷》之中,書中記錄下了當年蘇州永光院真禪師所說的一句傳燈語錄,而這四個字就取自這個語錄之中。語錄的原話是:"言鋒若差,鄉關萬裡。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蘇,欺君不得。非常之旨,人焉瘦哉。"禪語是眾多大師的語錄精華,禪語一般都是比較難理解的。
  • 佛教:誦讀佛句,得無量智慧!
    大智大慧的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告訴了人民,生命的意義,就是永遠不用受苦,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離苦得樂,永遠幸福。二千多年以來,循著佛陀的教誨,循著佛陀的腳步,一代又一代的人,證悟出無上的智慧。諸行無常,一切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佛教知識】漢語中來源於佛教的詞
    「一筆勾」即「一筆勾消」。   【味同嚼蠟】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於世味。語出《楞嚴經》:「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同嚼蠟。」   【割愛】愛是貪慾的別名,位列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而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淨、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獲得覺悟。   【自欺欺人】佛經中以犯妄語者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語。
  • 禪語「菩提本無樹」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六祖壇經》。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家以前在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寺廟打工。當時,五祖為了選拔繼承禪宗衣缽的人,讓門人弟子各做一首偈子來表達自己對於「禪宗根本見地」的悟境(請注意這裡!五祖的目的是讓弟子表達對禪宗區別於其他宗派的思想方法的根本認識,而不是表達一般的佛教知識、經驗)。
  • 淺談盧綸與佛教淵源
    文人所處時代不同、心境不同,對佛教的信仰態度也不同,在創作中也便大有差異。盧綸的一生兼容了儒、佛、道三教,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唐代佛教文化環境有關係,進一步看,也體現了外來佛教對中土文人思想、創作及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 淨化心靈的心靈禪語,心靜如水,處事不驚
    三、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越是喧囂處,往往更孤獨。人生無處不修行,能在孤獨中心靜如水,才能在紛擾裡安然無恙。四、心若冰清,波瀾不驚,心靜如水,處事不驚。五、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我們活著為了什麼?六、無論遇見什麼人,都是應該遇見的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是應該發生的事。
  • 茶室中常用的禪語
    茶室大都少不了要配置禪語書法掛件,以下是常用的禪語,僅供參考。 一 字 一、圓、無、遊、夢、靜、和、閒、寂、真、默、喝 二 字 洗心、無心、殘心、無為、如是、好日汲古、行雲、清風、松風、知足、真如 三 字 一味真、一炷香、吃茶去莫妄想、破草鞋、破沙盆放下著、虛其心、在眼前
  • 佛教「三法印」,你知道它並不是手印嗎?而是印證智慧的方式
    那佛教的根本之一,三法印,大家知道是什麼嗎?佛教的三法印是佛教對萬事萬物的生起變滅作出的一種說明,同時也表明了佛教寂滅無為的一種解脫境界。佛教的法分為人間法和解脫苦海的法,而這3種法印是對其的定律,所以能作為信佛者識別佛法的準則。因為世間所有正道佛法都無法脫離三法印。
  • 「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智慧的能源?
    為何說「眾善奉行」心得安寧,為何說「戒定慧」三學是開發人類智慧的能源呢?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是東方最有影響的兩種文化體系 ,兩千多年以來兩種文化始終存在著密切的對話與交流。特別是宗教文化方面 ,中印兩種文化體系在中國進行了長期的對話 ,在佛教文化的影響下,古賢大德在千年以來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智慧。如本土道教文化提倡的「精氣神」,這都是人類精神能源的體現;佛教提倡的「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更是一種精神能源的開發。2007年當代高僧淨慧長老曾在開示中,就說到「精神能源的保護與開發」這一問題做了闡述。
  • 佛教算是一種心靈科學嗎——索達吉堪布慧晤潘宗光教授
    嘉賓:潘宗光教授&索達吉堪布主持人:梁永斌地點:泰國·清邁  第六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時間:2016.7.12當出家人遇上科學家佛教算是一種心靈科學嗎主持人:可不可這樣理解,佛教是一種心靈的科學? 堪布:可以這麼說。不過,在究竟意義上,佛教的《心經》中講「無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包括的一切法都不存在,因此,所謂的「心靈」也被超越了。
  • 夜讀佛教聖典《心經》,感悟放下的真正智慧
    佛教有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叫《般若波羅蜜心經》。晚上閒著沒事,偶爾打開這本《心經》,領悟佛教中的大智慧。《心經》字數不多,但卻和《金剛經》等成為佛教最著名的經典著作齊名,道出了人生的真諦。當我們真正感悟到心經內涵的時候,他們生活在這塵世間將永遠不再有煩惱和痛苦。很多人對佛教有很大的誤解,對《心經》也有很多的偏見。
  • 光輝印象:保佑平安的心靈寄託,藏傳佛教護法——大鵬金翅鳥
    大鵬金翅鳥又叫迦樓羅鳥(梵語garuda ),又作妙翅鳥、項癭鳥。為印度教毗溼奴神所跨乘。於佛教中,為八部眾之一,翅翮金色,兩翼廣三三六萬裡,住於須彌山下層。人類之初大地上布滿了巨大的妖龍和洶湧的洪水,人類無法生存,如來佛祖就派這些大鵬金翅鳥去啄走了妖龍,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清平世界,所以自古至今人們供奉這種大鵬金翅鳥,把大鵬金翅鳥當成護法神作為和保佑平安的心靈寄託。
  • 藏傳佛教!西方心理學向您致謝.....
    通過這三種方式,藏傳佛教深刻地影響著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和基本假設、基礎研究和社會應用,本文將從這三個領域分別闡述藏傳佛教對西方心理學的影響。,在佛教看來,心靈的基礎是純潔而美好的;慈悲與智慧是能知之心不可分割的部分;為了培養善心,佛教提供了大量實踐方法。
  • 來源於佛教的詞(隨喜轉發)
    痴,佛教又稱為「無明」,是貪、嗔、痴三毒之一,為一切煩惱之源。不明是非善惡的汙染之心,叫作「痴心」。 「家賊難防」:佛教以色聲香等六塵為外六賊,以眼耳鼻舌等六根為內六賊。家賊即內賊。 「五體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頭頂等五個部位著地行禮,是佛教裡最為敬重的禮節。 「覺悟」:「覺」,梵語為bodhi,鳩摩羅什譯作「道」,玄奘譯作「覺」。佛家以開悟智慧會得真理為「覺悟'。
  • 佛家經典禪語,通透深刻,直擊心靈!
    三、合適的人生位置,既不靠近錢,也不靠近權,而是靠近靈魂;真正的幸福,既不是富貴,也不是凡事都對,而是問心無愧。四、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自利、欺騙壓迫就會逐步緩解和消除,人間就會充滿諒解和愛心。——淨慧法師五、人生看不慣的東西太多,看清、看懂,全是自找傷心。給生活罩上一層薄霧,不是自欺,而是對自我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