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退休這一次真的要來了,無人帶娃、大齡打工人找不到工作該怎麼辦?
早在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從國家的角度、養老壓力來看,關於延遲退休美好的設想是:社會人口老齡化、平均壽命變長、社保也不夠用,延遲退休的話能省幾年退休金,個人多掙點錢,是好事。
然而如果延遲退休,很多未來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法帶孫子,這個局面或許影響的是——他們的孩子決定「延遲生育」,生育率還會進一步降低。
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Charles資料庫在2013年時間,就「退休年齡的選擇」調查了18326名45歲以上居民,結果顯示:在45歲以上群體中,只有3219人處於正常就業,且個體經營者佔比很大,且這些人群對未來工作的預期較為短暫,1125人超過3年,其餘大部分選擇兩年或不到一年。
雖然現實很殘酷,但從國家發展和趨勢來看,延遲退休是不可避免的,只能不斷地去完善制度,讓延遲退休方式更加合理、更加被群眾接受。
如不實施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養老保險撫養比將從2019年的2.65∶1下降到2050年的1.03∶1,這也是非常可怕的數據。
這樣局面下,社科院專家鄭秉文建議,「對於當前男女退休年齡不一致,我認為改變一下為好,在同樣年齡退休。」之所以有如此建議,鄭秉文給出兩個理由:一是在預期壽命來講,女性的預期壽命長於男性;二是在文化背景來講,絕大部分發達國家認為女性退休年齡低於男性是一種性別歧視。
眼下,在應聘求職、工作、提拔的全過程裡面,性別歧視都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消除性別歧視,需要一攬子的工程,先從「同齡退休」做起,恐怕難以服眾。
這對應對老齡化社會來說,則會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而421的家庭結構帶來的現實問題,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此外,人社部還曾經表示,延遲退休和廣大老百姓的實際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國家將會根據群眾的就業程度上、接受程度上等進行綜合考慮到,慎重、穩妥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