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曼奇」直升機項目在下馬前已製造了2架樣機。
F-35的研發計劃對於美國而言已絕不僅僅是軍事工程,更是一項規模龐大的政治工程。由於拖延日久、預算超支驚人,美國國內對該項目的質疑聲浪不斷高漲。美國空軍上校麥可·皮魯查在《空天力量》(ASPJ)雜誌2014年秋季刊上發表題為《陸軍「科曼奇」直升機項目對空軍勒頸之結的啟示》(The Comanche and Albatross:About Our Neck Was Hung)長篇文章,認為由於F-35佔據了大量資源,由此導致的美空軍經費不足很可能在未來對美國的國防工業體系造成不良影響,建議空軍像陸軍砍掉「科曼奇」直升機項目一樣對待F-35,保留已經採購的F-22和F-35作為高端力量,停止繼續採購、擴大F-35機隊,同時採用5代機技術升級F-15和F-16,甚至使用低成本的教練改型攻擊機進行本土防禦。
美國空軍計劃裝備F-35A,最終取代越戰後戰鬥機群中的大部分飛機。按照原先設想,這款隱身飛機不僅採用當前最新技術,造價亦不會高於其將取代的飛機。空軍希望採購1763架F-35A,替換2001年在服役中的所有F-16、A-10和F-117。F-117曾在海灣戰爭中大顯身手,空軍受此鼓舞,在海灣戰爭後制定的新飛機採購計劃均注重飛機躲避雷達的隱身性。F-35聯合攻擊戰鬥機的設計目標是向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以及若干盟國提供數種新式戰機,並給美國空中力量帶來劃時代的變革。
然而迄今為止,這項採購計劃卻諸事不遂,五角大樓的採購計劃主管稱這個項目為「胡管亂理」,而且進度延誤,預算超支。F-35不但沒有像原先預想的那樣成為成本適中、性能可靠、可在2015年大量服役的戰鬥機,反而交貨期一拖再拖,成本不斷攀升。其間,這項進度拖延、性能未達標、成本驟增的採購計劃又迎頭撞入了2011年預算控制法案營造的嚴峻預算緊縮環境裡。但更需關注的是,該計劃源自過去以北約為中心的幾十年冷戰經歷,而且空軍當時沒有考慮到太平洋戰區的需要,也沒有想到敵方會擁有像中國那樣的防空能力。有鑑於此,儘管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已經對該計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預算現實應該促使美國重新審視空軍對F-35計劃的參與以及其戰鬥機群的未來。
美國陸軍對「科曼奇」(Comanche)直升機研製項目的處理是其航空史上一個具有魄力的決策,使得美陸軍航空兵實現了現代化和裝備更新。這個例子也為空軍發展指出了一種可能方向,它應該啟發空軍認識到以下幾點:一是空軍對保障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二是任何一種飛機在保障國家安全中都從未證明非我不可;再一點是空軍應該防止為了追求單一的作戰平臺而危害國家空中力量的整體作戰能力。本文提出了另一種未來兵力結構,目標在於建設一支機動靈活、戰備全面、功能多樣的空中作戰部隊,恢復在上世紀90年代基本上被空軍拋棄的「高低搭配」混合編制。文中把這種未來部隊稱為「替代部隊」,它比按目前發展計劃建成的部隊具有更寬廣的作戰能力,且成本更可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