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民事訴訟的處分原則?

2021-01-19 呆頭呆腦小木魚

一、什麼是處分原則?

所謂處分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中的一項基本原則。

基本內涵:當事人是否起訴或終結訴訟,何時或何種內容、範圍(法院對當事人沒有提出的請求事頂不能裁判),對何人起訴,原則上由當事人自由決定,國家不能干預。法院在民事訴訟中應當處於被動消極的地位。處分原則確定了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基本作用。

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訴訟只能由當事人行使訴權而開始,因當事人自主的撤訴行為而結束。

2.訴訟請求的範圍由當事人自行確定,法院堅持不告不理。

3.當事人可以在訴訟中變更、撤回和追加訴訟請求。

4.當事人可以在訴訟過程中與對方當事人達成調解或和解。

二、如何與審判權的關係來理解?

1.處分權制約審判權

2.審判權監督處分權

3.審判權應保障處分權的行使

相關焦點

  • 《民事訴訟法》誠實信用原則和處分原則
    專欄【民事訴訟法釋義】第9章 誠實信用原則和處分原則誠實信用《民事訴訟法》第13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解讀】誠實信用原則,貫穿整個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遵守該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也應遵守該原則。
  • 法途法考公開課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附練習
    民訴診斷小課堂本講重點提示:(1)平等原則、同等原則、對等原則的區分(2)約束性辯論原則(3)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對象及其體現(4)當事人處分權與法院審判權的結合一、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民訴》第8條規定,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 什麼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與普通民事訴訟有何區別?
    大家都知道殺人要負刑事責任,可能會坐牢,但是去坐牢了還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嗎?很多人以為負了刑事責任就不用承擔民事賠償了,其實不是,受害人及其家屬仍然可以對犯罪嫌疑人主張民事賠償責任,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指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在解決被告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附帶解決因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物質損失的賠償問題而進行的訴訟活動。
  • 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民事訴訟法學真題
    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全國2014年4月自學考試民事訴訟法學真題1.以下主體中,屬於訴的構成要素的是A.人民法院B.人民檢察院C.陪審員D.當事人2.下列關於處分原則的表述,正確的是A.處分權的對象只涉及訴訟權利B.處分權的對象只涉及實體權利
  • 關於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規定的幾個問題
    關於理解和適用新民事證據規定的幾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江必新2019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修改〈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改決定》),《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證據規定》)公布18年來完成了全面修改,這是我國民事審判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 【法學匯】民事訴訟法學:多領域跨學科互動聚焦新問題
    民事訴訟所應關注的不是如何將行為禁令納入作為程序範疇的行為保全,而應考慮如何對接。此外,由於存在認識偏差,現階段民事訴訟法結構未能與實體法結合起來,也沒有真正理解和認識實體請求權,及其對應的要件事實本身。簡單、僵化的適用必將進一步加劇請求權競合問題,而破解之道也應從民事訴訟法與民法典協調統合中尋求出路。4.證據制度方面的協調與對接。民法典的訴訟實現必然涉及民事證據制度具體應用。
  • 《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實施辦法》的理解與適用
    為了進一步從制度上挖掘潛力、提升效能、激發活力,按照重大改革先行先試的原則,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授權決定》,允許試點法院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部分規定,並要求最高人民法院牽頭研究制定試點實施辦法,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 逐條評釋之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即涉及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的公益訴訟,不適用自認規則。請注意,對涉及環境汙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中的「等」,應理解為等外,而非等內。申言之,環境汙染、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屬於不完全列舉的例示性規定。實際上,公益訴訟也屬於上述第1項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範疇,因公益訴訟規則較為特殊,為能更好地與立法上的其他訴訟制度相呼應,司法解釋將其單獨列出。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自認制度的變化及...
    一、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自認民事訴訟中的自認,是指在訴訟過程中,一方當事人陳述的於己不利的事實,或者對於己不利的事實明確表示承認的行為【4】。簡單地說,「自認」就是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承認對自己不利的事實。四、新《民事證據規定》自認對律師代理民事案件的影響及風險防範在民事訴訟中,自認屬於當事人處分實體權利的行為,往往有關係到案件的成敗。由於新《民事證據規定》中擴大了訴訟代理人自認的效力,事實上已經將訴訟代理人推到可以推定有權處分當事人實體權利的地位上。
  •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①如何理解《民法典》基本原則的適用 2020-09-25 18: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有物權處分原則在房屋徵收補償協議中的運用
    為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維護,法院在審理行政協議案件時,須考慮公法原則與私法原則的融通性。對此,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法院審查行政協議,在適用行政法律規範的同時,可以適用不違反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規範。
  • 最高法院:最新《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十二大變化
    該《修改決定》共115條,根據《修改決定》重新公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民事訴訟證據規定》)共100條。修改後的《民事訴訟證據規定》中,保留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條文未作修改的11條,對原《民事訴訟證據規定》條文修改41條,新增加條文47條。
  • 關於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和適用的若干問題
    《修改決定》既是對《民事證據規定》的修改,也是對《民事訴訟法解釋》的完善、補充,是對民事訴訟法有關證據制度的規定在審判實踐中如何適用的進一步解釋,對於民事審判實踐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由於修改後重新發布的《民事證據規定》保留的原有條文僅11條,其餘89條為修改或新增加的條文,為便於審判實踐中理解和適用新的司法解釋內容,我們對其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梳理和概要性闡釋,以供參考。
  • 民事訴訟法的原告就被告原則
    原告就被告原則即被告在哪個法院轄區,原告就應當到哪個法院起訴,案件就歸該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
  • 中國特色民事審判理論及環境公益訴訟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特色民事審判理論及環境公益訴訟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民事審判理論專業委員會會議綜述
  • 關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的裁判規則
    舉證責任又稱「證明責任」,在當事人之間分配舉證責任是法官裁判的重要內容,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從實質意義層面上說就是法官在訴訟中如何適用法律的問題。截止2020年7月,在無訟網中輸入「舉證責任」(關鍵詞)檢索出民事裁判文書1469095篇,其中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為3787篇。
  • 淺析民事訴訟中的擬制自認
    擬制自認並非真正之自認 ,但在辯論主義訴訟模式下各國和地區的立法多承認擬制自認制度。本文從擬制自認的概述和理論基礎出發,論述民事訴訟中擬制自認的類型及效力,以及對我國目前擬制自認制度的評析和建議。  關鍵詞:擬制自認,當事人,類型,效力  一、擬制自認的概述   擬制自認是指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對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事實不爭執、 作不知陳述或作出其他應當認定為有承認意思的行為所構成的自認。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這是《民事訴訟法》對訴訟請求的自認首次作了規定。
  • 【普法課堂】如何在民事起訴狀中把握訴訟請求的表達精準性
    【普法課堂】如何在民事起訴狀中把握訴訟請求的表達精準性 2020-09-17 13: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民事證據規定理解與適用(逐條解讀·下篇)
    了解這些後,就方便我們理解上述規定的內容。第63條第1款是原則性規定,當事人應如實、完整陳述案件事實。因為誠實信用原則是民事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民事訴訟活動始終,因此站在法院審案的角度,自然是要求參與訴訟的當事人都能如實陳述、如實舉證。
  • 附帶民事訴訟財產保全的幾點思考
    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或者人民檢察院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適用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該條明確規定了附帶民事訴訟財產保全制度,對於維護被害人或其親屬的合法權益,避免各種利益主體的違法違規行為,促進法治建設進程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