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顆釘子!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接近尾聲

2020-12-23 澎湃新聞

不用一顆釘子!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接近尾聲

2020-12-17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馬相伯故居位於松江泗涇鎮開江中路354至358號,又稱馬家廳。2011年6月,泗涇鎮人民政府按照「修舊如舊,以求其真」的科學修繕原則,對馬相伯故居進行維修。並於2012年9月18日重新對外開放。八年後,馬相伯故居再次啟動修繕工程。眼下其進展如何呢?一起來看

民國時期在泗涇古鎮居住的名人除了史量才,還有馬相伯。馬相伯是民國時期著名愛國人士、教育家,先後創辦震旦學院、復旦公學。

昨日下午,小松來到馬相伯故居修繕現場探訪。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施工。「目前故居已完成一期、二期的修繕工作,三期修繕工程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預計今年年底將全部完成。」上海市建築裝飾集團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現場負責人邱俊告訴小松。

工地上的不少建築材料,都是拆下來的原先的老瓦、老磚、老木料。據邱俊介紹,這是為了保證修舊如舊,除了部分實在無法再次使用的木料以外,這次老宅整修都儘量使用當年的原材料。「由於現存的老瓦片和老磚不夠用,我們還專門跑到蘇州採購人家老屋子拆遷後而剩下的老瓦片和老磚。」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瓦工組組長鄒亞林說。除了瓦片和磚頭之後,木料也同樣面臨不夠用的情況。項目方也專程到安徽、江蘇等地採購老杉木。

除了在選取材料基本是老瓦、老磚、老木料之外,在馬相伯故居修繕項目施工中採用大量的傳統工藝。「馬相伯故居不少木質結構中表面的油漆已經脫落了,我們先用磨光機磨去表層,再進行手工打磨,最後進行一種復古的修繕和油漆,讓它保持原始的木紋。」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油漆組組長楊振學介紹。

在木質結構修繕部分,採用的榫卯結構。「採用榫卯結構,整個修繕工程就不用一顆釘子。」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木工組組長餘天東說,榫卯是古代中國建築主要結構方式,一般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頭),凹進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若榫卯使用得當,兩塊木結構之間就能嚴密扣合,堪稱「天衣無縫」。

文字、照片:梁鋒

原標題:《不用一顆釘子!馬相伯故居修繕工程接近尾聲》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創文惠民工程】汕頭市又一處文物保護單位將展「新顏」 同文學堂修繕接近尾聲 將於春節前完工
    >同文學堂修繕接近尾聲 將於春節前完工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同文學堂)修繕工程抓緊推進,施工方克服重重困難,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修繕已接近尾聲。為使汕頭教育展廳布置工作與同文學堂修繕工程同步進行,布展具體負責單位金平區教育局已收集了大量文字歷史資料,並面向社會徵集有關同文學堂和金平教育的文物資料。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同文學堂)位於金平區外馬路129號外馬三小校內,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市重要的革命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房屋修復修繕工程_2020年房屋修復修繕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林則徐故居又稱「雲左山房」,總面積3405平方米,系清道光初年林則徐為官後購置的舊房屋。正座三進,面闊五間,東西各兩進。這是林則徐晚年所購置的產業。林則徐故居修復首期工程為第三進兩層五間排的「七十二峰樓」。該樓已經於去年基本完工。據負責修復工作的福州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工程師何明介紹,林則徐故居修復分期進行,第一期工程從2003年5月開始動工,以修復「七十二峰樓」為主。
  • 霍邱一拆遷工程整夜施工擾民!官方回復!@霍邱李特故居即將修繕
    霍邱怡禾萬安苑南面拆遷工程整夜施工擾民網友領導你們好,我是萬安苑的居民,位於萬安苑與雙湖西路之間在拆遷,但是這幾天老是夜裡施工,今天做了一整夜,被吵醒無數次,希望領導能儘快給予解決霍邱縣政府2020-12-04霍邱縣李特故居修繕工程發包公告發布時間:2020年12月4日受霍邱縣馮井鎮人民政府的委託,由安徽洋航項目管理有限公司代理霍邱縣李特故居修繕工程發包事宜,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 安達森洋行修繕工作接近尾聲 曾存放著3694箱文物國寶
    歷經近兩年時間,修繕工作目前已接近尾聲,圓窗戶,木窗框,如點睛一般,即將喚醒這幾棟沉睡已久的老樓。憑窗而立,腳下的洋行還是那個洋行,但窗外的重慶,早已變了模樣。2016年,故宮博物院時任院長單霽翔曾來到安達森洋行,參與修繕工作,洋行與故宮的這份緣,時至今日,還在延續。
  • 仁壽寺大雄寶殿升梁,不用一顆釘子的大殿怎麼建的?
    佛山仁壽寺改造提升工程建築方案的整體鳥瞰效果圖。同時,仁壽寺改造提升項目各單項工程建設也在同步穩步推進中。其中,地下室主體工程建設已完工並進入裝修階段,齋堂(綜合樓)和功德堂主體框架建設接近尾聲,靈鷲塔完成了三層主體結構工程。
  • 拼音文字之父同安故居年內修繕 未來或打造成拼音博物館
    盧戇章故居修繕效果圖。(供圖/同安大同街道)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文/記者吳耀東)去年,本報曾報導位於同安區大同街道古莊村的盧戇章故居年久失修,日益殘破。報導引起同安區的高度重視,迅速啟動了對盧戇章故居的修繕保護工作。
  • 九綿高速青蓮互通工程建設接近尾聲
    綿陽新聞網訊  11月9日,記者在九綿高速公路江油青蓮互通和涪江特大橋工程建設現場看到,施工人員正在加緊進行施工作業(如圖),預計本月底完工。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九綿高速青蓮互通段自2018年3月開工以來,目前土建和路面工程已完成99%,綠化工程完成95%,房建工程完成80%。按施工計劃,預計11月底全部完成工程建設。此外,九綿高速LJ33合同段的江油涪江特大橋工程,目前已結束橋梁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的施工,橋梁附屬建設已完成98%,預計11月20日全面完工。
  • 「拼音之父」廈門故居年底修繕 有200多年歷史
    盧戇章故居修繕效果圖。  記者陳雅玲 實習生陳雪萍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 創製了近代中國第一套漢字拼音方案的「拼音之父」盧戇章是同安的驕傲。在同安古莊大社裡,至今還保存著他的一座故居。昨日,記者從同安區大同街道辦事處獲悉,盧戇章故居修繕保護工作已納入今年同安區「共同締造」項目,同安區將投入150萬元修繕盧戇章故居,預計年底可動工。
  • 潞州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接近尾聲
    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項目是我市為打贏藍天碧水保衛戰,提升城市品位、增強群眾幸福感、獲得感而實施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施工建設,日前,該工程已接近尾聲。在湛上村至暴馬村河道沿岸的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工程第三標段現場,記者看到,整治後的河道水清岸綠,岸邊還增加了綠化、涼亭、驛站等供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不少市民正在這裡休閒健身。「過去這裡髒亂差,河道氣味特別難聞,臭氣衝天,經過改造,這裡環境特別優美,散步時特別舒心。」正在河邊散步的市民感嘆著這裡的變化,幸福感滿滿。
  • 促進文物規範合理修繕,上海成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協會
    近年來,全國因文物修繕不當造成文物破壞案例時有發生,比如遼寧錐子山「最美野長城被抹平」;部分古代石刻和彩塑經修復後失去古樸神韻……為了促進文物規範合理修繕,減少不當修繕對文物造成的破壞,上海昨天成立了全國首個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
  • 一批名人故居將有全新打開方式!點讚!
    基於種種歷史原因,這些名人故居存在著保護情況較差、年久失修、文化價值挖掘不足等問題。為此,近期,《姑蘇區名人故居保護修繕利用示範項目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出臺,將重點圍繞項目首期選取的10處名人故居,啟動並完成相應保護修繕工程、文化項目的招商植入和運營,切實讓名人故居在保護中得到發展、在發展中得到保護。
  • 杭州這裡15條道路修繕工程全部完工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燕 通訊員 鄭衛亮隨著杭州湖州街項目完工,杭州拱墅區今年15條「迎亞運」道路修繕項目全部完工。修繕前,湖州街存在局部道路基礎老化、沉降,樹池破損,公交站臺積水,人行道無障礙設施不規範等諸多問題,通過本次修繕,從點到面,一次性解決。
  • 修繕重啟 | 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大揭秘(內附視頻實錄)
    在這閉館修繕的185天裡,我們具體進行了哪些修繕工作?今天讓我們和參與修繕工程各位專家們一起,走進上海音樂廳的「內臟」,深度了解這座90歲老建築,在我們看得見、看不見的地方,都經歷了哪些變化。為了留住城市記憶,讓建築煥發新生,給觀眾們提供更高品質的音樂文化產品和服務,2019年3月起音樂廳開始了為期一年半的封閉修繕工程。
  • [分享]故居修復施工圖資料下載
    近日,西四磚塔胡同的萬松老人塔修葺一新。 摘要:5月5日,據秋瑾故居修復領導小組辦公室消息,秋瑾故居主體工程將於本月內完工,整個修復工程可能要到今年年底才竣工
  • 丁佑君故居成功申報革命文物!
    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增補)名單,丁佑君故居作為革命文物成功申報,這是樂山市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革命文物。
  • 劉伯堅烈士故居·巴中市
    劉伯堅烈士故居 劉伯堅烈士故居位於巴中市平昌縣龍崗鄉龍山寺村。 劉伯堅(1895—1935),字永福,號毅伯,1895年出生於平昌縣龍崗鄉。自幼聰明好學,先後就讀於金鬥寨高等小學、巴州中學、萬縣的川東師範、成都的高等師範學堂。1920年赴歐洲比利時和法國巴黎等地勤工儉學,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21年初參加由趙世炎、李立三組織的勞動學會,隨後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發起組織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 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進展順利 「衡橋夜月」重現在望
    目前正在進行的加固修繕工程綢繆已久,有望解決衡水安濟橋本體安全隱患,最大程度恢復原貌,重現當年「衡橋夜月」盛景。一輛小型挖掘機正在西梢孔橋洞下清淤,相鄰不遠的西次孔橋洞腳手架上,幾位工人正在切割石料、勾縫修補,橋體兩側分水金剛牆鳳凰臺修繕大部分已近尾聲。 近年來,由於城市發展、道路改建等原因,安濟橋兩端及周邊環境地勢逐步抬高,總體破損嚴重。資料顯示,此次維修之前,安濟橋橋面為瀝青混凝土鋪設,橋頭較原橋面抬高近 1米。
  • 安海白塔修繕工程預計7月中旬完成
    晉江新聞網3月20日訊(記者_張志耐  秦越  通訊員_黃珊珊  文圖)800多歲高齡的晉江安海白塔開始「手術」了,預計白塔修繕工程將於今年7月中旬完成。記者從安海鎮了解到,鑑於白塔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修繕將採取傳統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方式。
  • 渭南城區多個老舊小區改造接近尾聲
    臨近年底,天氣逐漸轉冷,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陸續收尾,改造得如何,居民究竟滿意不滿意?自3月27日,臨渭區召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推進會。 資料圖 今年9月底,始建於2000年的市中心醫院家屬樓小區開始了它的「變身」之旅,截至目前,小區內11棟樓樓體的屋頂保溫防水、樓體外牆噴塗真石漆、公共樓梯間內牆粉刷等基礎類改造修繕已基本完成
  • 通道坪坦風雨橋群修繕工程榮膺「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
    懷化新聞網訊 3月21日,從湖南省文物局傳來喜訊: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風雨橋群修繕工程被評為2015年全國十佳文物維修工程。據了解,2015年度全國優秀文物維修工程評選活動自2016年7月啟動,通道坪坦河風雨橋群修繕工程是湖南省唯一入選工程。坪坦風雨橋群位於通道縣坪坦鄉境內,共有清代始建的侗族古風雨橋9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