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與南大、東大分別籤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分別發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
南京與重慶大學籤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不僅培養專業人才,還致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12月8日上午, 「共建重大創新平臺 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會在寧舉行。這是南京市委市政府聚焦校地合作、深化校地融合、助推校地發展,全面加快創新名城建設的又一務實舉措。
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致辭,市長韓立明,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東南大學校長張廣軍出席。
「共建重大創新平臺 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會現場。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 攝
校地合作,融合共贏。
紫君(紫金山觀察微信號:njzjsgc)梳理發現,在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一大批高校積極參與、深度融入,包括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校地融合項目在南京落地開花,現場發布的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更是體現了優勢學科、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而此次與重慶大學共建研究(生)院的合作模式,更是在聯合培養人才、轉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的又一探索實踐。
01
南大東大深度融入南京創新名城
近年來,南京聚力推動創新名城建設,在頂層設計、轉化渠道、創新生態、市場主體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時間追溯到3年多前。
2017年9月底,南京啟動「兩落地一融合」(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工程,作為建設創新名城的具體抓手,由此拉開南京創新名城建設的大幕。
「兩落地一融合」工程。資料圖片
南京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目前擁有普通高校53所(不含軍事院校)、其中有「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1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所),獨立科研機構136家、其中中科院系統獨立科研院所6家。
在「「兩落地一融合」中,高校是絕對的主角。
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例,南京鼓勵科技人員依託高校院所優勢學科資源,人才團隊持大股組建市場化、社會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有效轉化科技成果、持續孵化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業深度融合。劍橋大橋、中科院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參與,成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的中堅力量。
南京大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群融入南京創新名城的高校中,南大和東大表現搶眼。
此次與市政府籤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的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是南京校地融合的老朋友,在重大平臺建設、新研機構發展、人才培養、科技體制改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
除了高質量組建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外,南京市與南京大學籤署共建南京教育高質量發展創新示範區協議,首批重點事項合作計劃已經正式啟動,南大落地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也位於各高校首位。
而「江寧區環東南大學知識創新圈」「東南大學玄武設計產業園」「東南大學江北新區創新研究院」等「一圈一園一院」正穩步推進,為南京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後勁和動力。
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東南大學黨委書記左惟表示,南大、東大一直積極參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此次推進會的召開,標誌著南京與南大、東大的深入合作又開啟了新的篇章。
接下來,南大和東大將繼續集成優質資源力量,共建重大創新平臺,加強名城、名校、名師的聯合攻關,持續探索科技創新、組織創新,努力打造成國際領先的研發基地,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貢獻力量。
東南大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推進會上,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副主任尤肖虎教授發布東南大學與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創新重大成果:5G/B5G基帶電路自動生成軟體系統。
5G移動通信系統具備「大帶寬、大連接、高可靠與低時延」等技術能力,正與工業網際網路、車聯網等垂直行業應用深度融合,具備向各行各業深度滲透的巨大潛力,已成為國家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
尤肖虎介紹
科研人員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的微波暗室內工作。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攝
東南大學與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團隊,依託前期5G無線傳輸技術及AI技術等方面的長期積累,開創性地研製出「5G/B5G基帶電路自動生成軟體系統」,為5G垂直行業應用定製化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自主可控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
該軟體系統可根據5G客戶在技術指標、成本和功耗等方面的關鍵需求,自動生成客戶所需的5G基帶電路,從而使客戶能夠快速、敏捷地完成5G基站或終端基帶處理晶片的定製化研發。
該成果為移動通信領域EDA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技術途徑,是我國在EDA基礎技術的重要突破。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副主任李愛民發布南京大學與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聯合創新重大成果。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中心供圖
其中,微界面強化反應技術,利用微米級高能氣、液渦流能量轉換將大規模多相工業反應器內毫-釐米尺度的傳質界面高效調控為微米尺度,實現反應壓力減半、排放減半、投資減半、成本減半和效率倍增,推動綠色化學製造。
該技術已申請專利500餘件,達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已在煉油、石化、製藥、環境治理等多個領域推廣應用50餘項,合同額超億元。在長江沿線和全國全面推廣應用,將會直接帶動萬億GDP增長與安全環保水平大幅上升。
eDNA精準生物監測技術,打破傳統以生物個體為主的監測模式,通過監測生物釋放在環境中的基因信息,僅需一杯水等少量環境介質,即可準確、快速識別環境中生物多樣性,實現監測數位化、智能化和自動化。較傳統生物監測技術,準確性提高50%,工作量下降90%,效率提高3倍,現已推廣應用於長江、太湖、淮河等中外30多個重大應用場景。
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展廳。南報融媒體記者 崔曉 攝
02
重慶大學與南京探索跨區域校地融合
這次推進會上,南京市人民政府與重慶大學籤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與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相比,重慶大學是個新面孔。
紫君(紫金山觀察微信號:njzjsgc)梳理發現,南京和重大已有多項合作,而且推進力度非常快。重大與50多家在寧企業開展了科研項目合作,組建了南京可信機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系」新研機構,在創新名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10月22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會見重慶大學校長張宗益一行。雙方圍繞深化跨區域校地融合、共同推動創新成果轉化進行深入交流。距離此次框架協議籤訂僅一個半月時間。
重慶大學A校區第一教學樓。圖片來源:重慶大學
與以往校地合作項目不同,此次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項目是雙方共同探索的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
重慶大學黨委書記舒立春說,重慶大學長期堅持產學研合作辦學道路,這一項目是重慶大學與南京協同創新、共謀發展的重要舉措,這也是重慶大學首個異地研究(生)院,成立了專項工作小組,下一步學校將以此籤約為新起點,主動加強與南京市浦口區的溝通配合,鎖定時間表、掛出作戰圖、吹響集結號,充分整合重點師資資源,全力推動項目建設。
重慶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朱才朝介紹,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選址位於南京市浦口區南京高新區(浦口園)範圍內,將重點建設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重慶大學南京研究院,培養一批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團隊,搭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一批引領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共性技術成果,規劃用地約145畝。
研究生院建成後將以研究生教育為主,培養培訓各類國際化適用型人才為輔,5年期內逐步達到1000人研究生培養規模。除了教書育人,南京和重慶大學還將以研究生院為載體,共同探索跨區域校地融合創新實踐,包括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構建具有戰略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的創新型校企(地)合作模式。
03
下一步
校地合作推動重大創新平臺
儘快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
推進會上,張敬華深度分析校地融合創新面臨的重大機遇、擔負的重大使命。
他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加緊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
「共建重大創新平臺 推動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會正是落實總書記重大講話精神的務實成果。面向未來發展,創新是唯一出路,也是制勝一招,我們要把校地融合作為創新的一項核心工作抓緊抓實。
要共同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機遇意識建立促進產學研有效銜接、跨區域通力合作的體制機制,加緊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
要共同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責任擔當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展需求、民生需求,緊緊依靠創新驅動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經濟社會發展核心支撐力量。
要共同強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路徑探索
校地雙方要通過共建重大創新平臺,探索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鍊有效銜接的新模式,在科技體制改革上探新路。
藍天白雲下的南京城。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紫君(紫金山觀察微信號:njzjsgc)獲悉,下一步加強校地合作,我市將著眼高質量、對照高標準、實現高水平,堅持「三個導向」、做到「四個共同」。
工作思路上,要堅持「三個導向」。
堅持目標導向,提升發展追求
◆紫金山實驗室要瞄準國家實驗室定位,在攻關前沿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揚子江中心要緊盯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需求,加快打造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生態文明實踐中心和美麗中國展示中心;
◆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要努力打造跨區域合作創新實踐的樣板項目。
堅持協同導向,促進優勢互補
擴大創新名城和「雙一流」高校建設的交融點,通過科研人員「雙聘制」、專業技術職稱代評、科技設備資源共享等舉措,放大資源疊加效應,打造創新共同體。
◆南京將為高校和平臺營造更優創新生態和產業化環境;◆高校要把人才集聚培養、優勢學科建設的力量向平臺集中;◆平臺要提升整合應用的能力,聚集資源為我所用。
堅持改革導向,增強機制活力
在任務凝練、人才培養、運行模式、評價考核、開放合作等方面拿出更多走在前列的探索舉措,搶佔國家重大科技布局調整的先發優勢。
紫金山實驗室。實驗室供圖
運行機制上,要做到「四個共同」。
日常運作要共同協商建立常態化會商機制,加強高校、實驗室、理事成員的互動交流。當前,要做好加強「十四五」規劃編制的銜接。
政策資源要共同爭取校地雙方要立足各自條線,積極主動向上匯報溝通,爭取承接更多國家級的重大任務和龍頭項目。
支持舉措要共同保障
市科技、財政、人社等部門和相關板塊要在平臺建設、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方面全力支持。
希望高校充分發揮學科人才資源和科技管理服務等方面優勢,加快形成科研要素雙向流動、良性互動格局。
收益成果要共同享有完善智慧財產權和科研成果確權和收益分配機制,在科技獎勵、學術論文、專利著作等成果共享方面探索拿出更多制度性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