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弘揚光大」

2020-12-14 中國科學院

中科微至部署在中通無錫分揀中心的交叉帶分揀機。趙廣立攝

  11月26日,「中科微至科創板IPO(首次公開募股)獲受理,擬募資13.39億元」的消息不脛而走。創立4年餘,這家孵化自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的科創企業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

  中科微至即「中科微至智能製造科技江蘇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科學院開展「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以來,又一衝上科創板的「弘光專項」項目,在中科微至之前,還有寒武紀、中科星圖、仕佳光子。

  「『弘光專項』,寓意就是將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弘揚光大。」 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高技術處副處長秦承虎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中科院「弘光專項」即「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目的就是為了促進重大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深度融合。

  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助推器

  縱覽中科微至的產業化足跡,「弘光專項」充當了關鍵的助推器作用。

  中科微至成立於2016年5月,如今的主營業務是「面向物流行業的智能化輸送分揀系統及其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但在成立產業化公司之前的8年中,團隊開展的高速圖像處理、精密伺服控制等智能工業關鍵技術研究,主要在工業視覺識別/尺寸測量/缺陷檢測、農產品採後分選等領域開展技術應用;直到2015年,團隊才開始重點面向現代物流智能化發展需求,探索技術成果轉移轉化。

  「物流包裹分揀系統原理樣機研發成功後,找到試用客戶成為擺在團隊面前的主要難題。」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中科微至董事長李功燕回憶,他們花了近一年時間遍訪國內主要快遞企業,才得到樣機的試用機會。

  半年後,這臺樣機幾經改進後完全滿足用戶需要,幫助團隊拿到了進入物流行業的通行證。不久後,中科微至成立。

  然而,與國內外同行相比,中科微至起步較晚。特別是國外同行如日本大福、荷蘭範德蘭德、奧地利TGW等巨頭林立,中科微至急需加快產業化步伐。

  2018年7月,在「弘光專項」支持下,中科微至開啟「支撐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的核心智能裝備系統產業化」項目。不到兩年的時間,中科微至先後完成了大件包裹自動分揀系統、經濟型動態秤系統、重載機器人型貨物分揀系統等的研製,並在快遞、電商領域進行了推廣應用,截至2019年底,項目累計銷售成套裝備超162套,實現銷售收入7.87億元。

  李功燕告訴《中國科學報》,在「弘光專項」一期的支持下,團隊建立了以企業為核心的研發體系,實現了3個轉變: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的轉變、快遞電商行業向大物流行業的轉變、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

  項目管理模式不斷創新

  自2016年至2019年,中科院先後部署了4批29個「弘光專項」項目(2個暫未啟動),推動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湧現了一批產業化成果。迄今已有 3個「弘光專項」項目的產業化主體實現科創板上市,2個項目產業化主體進入上市輔導階段,多個「弘光專項」項目的產品市場佔有率優勢明顯。

  如何發現和篩選出類似中科微至這樣的項目?秦承虎說,「弘光專項」項目牢牢把握「價值導向」指引,重點考察項目「是否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是否為已取得突破並具有一定引領帶動作用的重大戰略技術和產品」,如果答案為「是」,則進入項目的評審階段。

  「在項目評審階段,我們除了充分發揮專項行動聯席會議作用,集中調研、集體決策之外,還要邀請投資基金經理、投資人參與評審。」秦承虎說。

  以盡職調查環節為例,科技促進發展局會牽頭組織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代表和產業投資基金經理等人員對項目開展盡職調查,重點關注6方面的問題:時間尺度上是否為18~24個月內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是否足夠成熟(技術成熟度TRL>7)?項目是否有明確的產業化主體?產品或服務形態是否明確?商業模式是否清晰?經濟效益(前景)是否足夠大?

  秦承虎表示,如能很好地回答這6個問題,「弘光專項」支持的產業化主體,未來可望在一個直接市場容量超百億元的行業中,成長為龍頭企業。

  「在登陸科創板之前,我們沒有想過仕佳光子會如此快地上市。」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安俊明告訴《中國科學報》,2018年,研究所與仕佳光子決心利用AWG晶片技術繼續研發新的拳頭產品,但研發推廣經費僅靠公司經營難以為繼;恰在此時,中科院「弘光專項」對「AWG晶片產業化」項目提供支持,直接助推仕佳光子在科創板上市。如今,仕佳光子已經是國內光通信晶片產業的佼佼者,有效地實現了部分光晶片的國產替代。

  值得一提的是,「弘光專項」數千萬元的項目經費不是一筆小數目,要全額拿到這筆款項,也得憑真本事。

  在支持方式上,中科院探索實行「經費全額後補助」的方式,並按節點目標進行階段性評估。「我們嚴格檢查項目階段或節點目標,堅持不達目標不給後補助經費。」秦承虎說,與此同時,「弘光專項」注重強化項目過程管理,設立「項目經理」全過程跟蹤項目實施。

  自2020年5月以來,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進一步對「弘光專項」後補助經費簡化管理,如對預算管理、財務驗收等環節的手續、審查等從簡,以進一步促進重大成果產出。

  打造社會認同的成果轉化品牌

  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等問題是困擾我國產學研各界的長期難題。如何催動優秀科技成果實現高效轉化落地,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曾指出,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是新時代賦予中科院的使命。而作為打通科技創新價值鏈的關鍵一環,科技成果轉化是充分釋放科技成果價值的「最後一公裡」。

  近年來,中科院在推動科研成果從「書架」到「貨架」、打通科技創新價值鏈的道路上積極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就拿「弘光專項」來說,秦承虎表示,弘光專項致力於支持產業化項目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生更多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希望通過「弘光專項」的推動,引起研究所、科研人員對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產業化的重視,同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實現「多贏」。

  2019年3月,「弘光專項」有了自己專用的LOGO——藍色背景、白色字體,下方配以「中國科學院」字樣的綢帶為依託;內芯主體由漢字「弘」和「光」交錯組合而成,並共用一點;中層由類似火焰紅黃交錯的旋轉光芒構成。標識寓意「弘揚光大」,體現科技成果的動態轉化過程。

  經中科院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中科院承擔「弘光專項」的院屬單位,均可以在所承擔的「弘光專項」項目工作報告、成果展覽展示、產品宣傳生產等活動中使用該標識。

  「我們希望通過創立『弘光』標識,打造社會認同的成果轉化品牌。」秦承虎說,市場是檢驗科技成果最好的試金石,希望「弘光專項」能夠為科技成果轉化引入市場優質資源,幫助科研成果從技術優勢發展為市場優勢。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04 第3版 轉移轉化)

相關焦點

  • 將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弘揚光大」—新聞—科學網
    解碼中國科學院「弘光專項」——
  • 我省加快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
    我省加快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支持在博鰲樂城申報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海南日報博鰲1月12日電(記者 袁宇)日前,省科學技術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省醫療保障局四部門聯合印發《海南省關於支持重大新藥創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成果轉移轉化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探索開展人類遺傳資源專業化服務
  • 河北:多措並舉促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日報記者 劉廉君  3日,記者從河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河北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河北省科技廳、教育廳、財政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共同制定的《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若干措施》出臺,多措並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 2019上海科技成果轉化白皮書Unit2:上海科技成果轉化實踐
    上海海事大學發布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實施細則》,明晰成果轉移轉化流程;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修訂和制定了《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試行)》等系列辦法,明確了成果轉化類型與範圍、轉化形式、科技人員收益獎勵等內容。
  • 努力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質量發展
    高校要堅持與區域崛起同休共戚、與國家興盛同頻共振、與世界進步同向共行,努力擴大科技成果的源頭供給,加快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不斷縮短從「0到1」「1到N」「N到100」的突破進程,著力以卓越的全面創新貫穿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一要始終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高質量發展作為高校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 研究成果如何更好轉向臨床?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啟用
    12月19日,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正式啟用。轉化醫學是指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上海設施將針對我國重大疾病診療中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轉化醫學研究。 19日上午,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項目的啟用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舉行。
  • 食品領域2020年度第四批廣西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公示
    食品夥伴網訊 12月2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公示了2020年度第四批廣西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第四批327個項目通過核驗及35個項目待補充科技成果登記證書後通過核驗。其中,涉及食品領域共69個。
  • 科技成果也能進行信用貸款,成都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升級版」來了!
    8日,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獲悉,日前,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等11部門正式印發《成都市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促進科技成果在蓉轉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以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積極性,加快職務科技成果在蓉轉移轉化,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 【科技日報】激發成果轉化「弘光」力量---中國科學院
    11月5日至6日,中國科學院組織「走進中國科學院·記者行——弘光專項·科技助力先進位造」專題採訪活動,記者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光所)看到,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重點專項(弘光專項)在助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上做出了諸多有益嘗試。
  • 校企合作加速直播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
    11月23日,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局、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局主辦,武漢鬥魚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東湖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協辦,海聚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武漢市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鬥魚專場」,將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大學科技園舉辦。
  • 無錫高新區五方聯動促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2020年科技成果直通車無錫物聯網專場活動在蘇南自創區無錫高新區一站式服務中心啟動。從活動中了解到,高新區通過政府、高校、院所、企業、金融投資機構五方聯動,搭建起科技成果轉化對接平臺,促進高質量技術供給與企業創新需求的精準對接。
  • 江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做到企業裡
    在今年5月份,該校就和江西省興國縣籤訂了合作協議,約定在「紅軌」的成果轉化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聚焦行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學校通過市校共建創新轉化高地、百名博士教授進百企、舉辦科技成果專場對接會等舉措,讓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插上『翅膀』,飛越科技創新的『最後一公裡』。」江西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楊斌表示。 高校是江西省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 創新強國2020·科技發明成果轉化驅動工程正式啟動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大國創新智庫支持實施的「創新強國2020·科技發明成果轉化驅動工程」在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雲論壇上正式啟動。黨中央國務院《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我國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科技創新放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創新的關鍵在於成果的轉移轉化,唯有一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生態,方可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 「合肥晚報」合肥再添大動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對科技成果在肥轉化形成的首臺(套)重大裝備等,將給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獎勵;布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積極爭創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12月15日,合肥市科技局發布《合肥市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試行)》,公開徵求意見。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近日,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這25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5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同濟大學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充分發揮優勢學科和科研特色,為一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提供直接技術支持,也實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學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各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文件精神,從政策制定、全生命周期科技成果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等多方面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 「十三五」重磅收官 天津科技成果轉化結出累累碩果
    這個由天津市政府與清華大學踐行「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支持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成立的高技術企業,成為「十三五」規劃期間天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科技規劃交出亮眼答卷  「十三五」期間,天津大幅提升科研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 回訪|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回訪 | 鍥而不捨、久久為功,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2020-08-22 08: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誰妨礙了科技成果轉化 三份提案背後故事
    這不是今年兩會唯一一份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提案,事實上,此次會議,多份全國政協委員的提案,均指向了科技成果轉換的不同癥結。全國政協委員、中關村智造大街CEO程靜在提案中建議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服務平臺;全國政協委員、搜狗CEO王小川在一份提案中建議科研資金向具有科研和轉化實力的企業、機構傾斜。
  • 賦能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
    成果轉化是一條魚或者說是一群魚,他們需要水,水就是這個生態系統的基礎。高校科技成果形成過程中市場調研少,不完全符合產業需求,與產業之間容易產生錯位。成果轉化不是孤立事件,它是一個複雜系統中的顯性事件,而產學研就是成果轉化的基礎。高校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可以先瞄準政府引導基金首輪投入,後期再開展市場化運行和融資。
  • 南京與名校聯手發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而此次與重慶大學共建研究(生)院的合作模式,更是在聯合培養人才、轉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的又一探索實踐。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例,南京鼓勵科技人員依託高校院所優勢學科資源,人才團隊持大股組建市場化、社會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有效轉化科技成果、持續孵化科技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業深度融合。劍橋大橋、中科院等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參與,成為南京創新名城建設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