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錯過界哥的推送?
IBD預測手段有哪些?如何更好地管理UC患者?透過屏幕,北京協和醫院IBD中心消化專家分享ECCO會議內容和臨床診療經驗。
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ECCO)會議是世界領先的炎症性腸病(IBD)學術大會,2019年有超過87個國家的8000多名IBD相關學者參會。第十五屆ECCO學術大會,已於2020年2月12-15日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會議主題是「IBD Beyond 2020」。
因疫情原因,中國醫生缺席了本次ECCO會議。為了讓廣大消化領域醫生了解本次ECCO會議的具體內容,武田製藥攜手全國IBD診治中心和專家,通過網絡會議的形式結合各個IBD中心的臨床經驗,對最新的ECCO會訊進行精彩解讀,為國內廣大消化科醫生帶來IBD的最新進展。
第一期網絡會議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錢家鳴教授主持了會議,楊紅教授和李玥教授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圖1:專家簡介
IBD的診斷鑑別,哪些手段更有效?
楊紅教授根據ECCO會議的相關報導和協和經驗分享了「認識IBD發病機制及評估指標」。她表示,整合組學掀起了學者對IBD疾病的深入探討。其中整合組學包括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蛋白質組學、轉錄組學、脂質和代謝組學以及單細胞測序[1]等。
在微生物組學從IBD機制、診斷和預測治療反應方面,楊紅教授分享了一篇來自ECCO研究[2],研究發現對糞菌移植應答的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中的一種核心菌群可影響黏膜T細胞免疫,該研究為IBD微生物治療中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了依據。
此外,多組學技術也為IBD評估提供了較好的平臺。研究顯示[3],代謝組學、蛋白質組學和微生物組學多組學分析對IBD復發具有識別預測能力。ECCO會議上另一項有趣的研究提示[4],用機器學習方法可驗證排名靠前的差異表達血清蛋白,具有診斷IBD的潛力。
除了生物標誌物,內鏡嚴重程度指數(UCEIS)能夠更準確地反應UC臨床結果和長期預後[5]。楊紅教授表示,患者報告結果(PRO)部分Mayo評分和SCCAI在UC黏膜癒合方面同樣有著準確的預測作用。
表1:UCEIS評分和定義
此外,楊紅教授還介紹了一系列新的內鏡技術,例如新型內鏡增強系統LCI(Linked Color Imaging)、計算機輔助圖像、雙重紅色成像、電子染色內鏡評分(PIcaSSO)等。這些新理念、新技術為IBD疾病領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可以看到,在IBD的預測評估手段上,患者可用的方法越來越多,比如多學組學技術、UCEIS甚至機器學習等方法。這些預測評估手段為IBD患者的個性化治療提供了合理的基礎,也預示著IBD患者的治療正向精準醫學邁進。
如何更好地治療和管理UC?
對於如何更好地治療和管理UC,李玥教授進行了精彩分享。
「即使是在生物製劑治療時代,激素在UC的治療中仍然有著重要地位,是急性重度和重度活動性UC的一線治療藥物。」李玥教授表示,激素在UC的治療中並不過時,但如何更好地應用激素仍存在改進的空間,特別是針對中重度IBD患者。歐美多國家的調查問卷顯示40%和19%的UC患者報告在過去一年裡使用激素≥4個月和≥6個月,患者和醫生對激素使用的認知存在偏差,許多醫生認為每年≥4個月激素治療不是問題[6]。李玥教授強調,對於激素的使用,醫生要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該轉換時早轉換」,避免「不必要」的激素治療。
在生物製劑的使用方面,李玥教授分享了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7],75%的UC患者和超過一半克羅恩病(CD)患者在首次應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治療24個月時處於次優反應。提示IBD患者可通過優化治療或新的生物製劑治療獲益。針對激素抵抗重度UC,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8],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環孢素或他克莫司)誘導緩解後過渡到抗-整合素治療是安全有效的,重度激素難治性UC患者可考慮此治療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製劑在不同人群中使用的效果和不良反應有所差異。例如,維得利珠單抗(Vedolizumab)治療青年、老年患者的臨床療效相近,既往抗TNF治療失敗史是影響老年患者維得利珠單抗療效的獨立因素,因此推薦老年UC患者在抗-TNF藥物前應用維得利珠單抗[9]。
圖2:老年UC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的研究
李玥教授給我們「劃」了諸多重點:臨床醫生應注意把握激素治療的指證、劑量和療程,在生物製劑時代激素治療仍未過時。中重度UC的治療將會有更多的治療選擇,抗TNF、抗整合素均可作為一線的生物製劑治療選擇。託法替尼、烏思奴單抗可用於一線生物製劑失效的患者。
UC患者激素治療如何選擇?為什麼要進行病原體篩查?
錢家鳴教授主持了討論與問答環節,現場醫生們通過網絡提出了一些問題。
Q:
輕中度的UC患者用了美沙拉嗪,劑量為3g並聯合灌腸維持治療,但是半年後未達到黏膜癒合狀態,應該升級治療嗎?
A:
錢教授認為,從疾病的角度來看,應該升級治療,但是對於老年患者來說,要考慮升級後副作用;年輕患者可以考慮升級治療。
Q:
患者入院後便找到寄生蟲、便培養、巨細胞病毒 (CMV)、Epstein Barr病毒 (EBV)都是陰性的,需要多久再複查上面的指標?
A:
楊紅教授表示,進行便寄生蟲、便培養、CMV和EBV等病原體的篩查,是為了對患者的疾病進行鑑別診斷,以及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激素、免疫抑制劑或生物製劑。
Q:
UC患者的激素使用?
A:
李玥教授表示,UC患者使用激素治療時,需要根據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進行判斷,急性重症UC患者需選擇靜脈激素治療,並在3天後評估激素療效,激素抵抗要考慮轉換治療方案,即靜脈激素治療療程通常不超過1周。中重度UC患者可考慮選擇口服激素治療,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75mg/天,若4周後患者病情無明顯好轉,激素逐漸減量,並更換其他藥物。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IBD的評估手段越來越多,從基因組學到內鏡嚴重程度指數,再到計算機輔助圖像等等。我們應該從國人的IBD發病機制出發,開發適合中國人群的生物標誌物,找到有利於我國人群診斷和鑑別診斷的指標。在UC患者的管理上做到小心謹慎、合理用藥。目前我國IBD治療的目標是及時撤停激素,及時轉換治療方案,達到黏膜癒合,並努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並探索適合我國疾病人群的處理措施,以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我國IBD發病率逐年增長,我國消化領域醫生更應不斷提高對IBD病因、診斷以及相應治療的認識,積極參與臨床研究,總結經驗教訓,以便更好地治療和管理IBD患者。
本次會議為廣大消化領域醫生提供了交流和學習的平臺,以及與消化領域大咖零距離互動的機會。與會專家們分享了的臨床經驗和的ECCO會議上的經典研究言近旨遠,值得回味。
團隊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腸病團隊
北京協和醫院始終走在國內IBD診治領域的前沿。1956年國內率先報導IBD,被一篇Lancet文章引用並成為中國發現IBD的歷史性節點。在上世紀70年代首次組建了以消化內科為中心的涵蓋基本外科、病理科、感染科、放射科參與的腸病多學科團隊。2013年在國內較早的建立了MDT會診制度、IBD專病門診,至今為止為1000餘例疑難腸病患者提供了MDT會診。北京協和醫院隊列研究顯示與1986-1990年比較,2011-2015年IBD住院患者死亡率下降68.4%,CD手術率下降47.0%。北京協和醫院腸病團隊在錢家鳴教授的帶領下,堅持做好臨床科研工作、努力創新、緊跟國際前沿,力爭為國內IBD事業做貢獻。
CN/ENTCD/2003/0034
聲明:本內容僅針對中國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旨在向且僅向醫療衛生專業人士提供科學信息,用於個人學習和參考之用。如果您不是醫療衛生專業人士,請勿參與或傳播。
參考文獻:
[1] Kumar M, et al. J Transl Med. 2019;17(1):419
[2] L Gogokhia,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OP40
[3] L Tarassishin,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P030
[4] H Takagi,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P031
[5] Kentaro I, et al. J Crohns Colitis. 2016;286-95.
[6] A Afzali,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P393
[7] J Li,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P574
[8] J Ollech,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P445
[9] N A Cohen, et al. J Crohns Colitis. ECCO 2020 DOP57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