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投資協定加速推進

2020-12-26 第一財經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海關總署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05萬億元,增長4.7%。我國對歐盟出口2.45萬億元,增長7%;自歐盟進口1.6萬億元,增長1.3%;對歐盟貿易順差8401.9億元,增加19.9%。目前歐盟是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佔我國外貿份額13.9%。另據商務部數據,2004~2019年,歐盟連續16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

歐盟統計局最近的數據則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2月4日例行記者會上對此評論稱,這對中歐雙方都是好消息。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的經貿夥伴,雙方經濟互補性強,合作領域廣、潛力巨大。歐盟連續多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充分顯示了中歐經貿關係的韌性和潛力。中歐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民眾福祉。

疫情是最大變量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歐盟對外出口1.4萬億歐元,同比下降11.4%,進口1.27萬億歐元,同比下降12.8%。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貨物貿易也持續下降。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歐盟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0%,進口同比下降11.4%。此前,美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是導致歐盟對外貿易萎縮的最大變量。「歐美疫情自今年年初開始暴發,導致了歐洲製造業和服務業停頓,其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這導致了歐盟對外貿易、美歐貿易關係的停頓。」他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也認為,疫情導致歐洲主要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這挫傷了歐盟的進出口。具體到美歐貿易關係而言,美國川普政府貿易政策亦對其有所衝擊。

中歐貿易逆勢上揚的跡象早有跡可循。歐盟統計局前7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當時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統計局解釋稱,其中的原因在於歐盟對華進口增加。在細分項中,防疫物資成為了中歐經貿關係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近日對此表示,中國消費者的強大購買力為歐盟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同時,中歐貿易為雙方合作抗疫提供巨大支持。中歐貿易逆勢增長離不開雙方不斷挖掘潛力、深化合作所帶來的增量支撐。

趙永升認為,在疫情期間,歐盟多國防疫物資緊缺,中國生產的防疫物資成為剛需,推動了雙邊經貿關係發展。

丁純表示,之所以中歐經貿關係能夠逆勢增長,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從疫情這一偶然因素來看,我國防控措施較好,貿易大國的地位並未被撼動。」他說,「從必然性而言,近幾十年間,中歐經貿關係一直穩步發展且持續上揚。」

中歐雙方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在疫情發生後,中歐貿易聯繫持續加深,中國在歐盟的貿易份額超過美國,已在歐洲引起熱議,其中,供應鏈安全、戰略資源安全成為了問題焦點。

然而,在上述兩位受訪專家看來,供應鏈安全、戰略資源安全並不會成為中歐經貿關係發展的掣肘。

丁純認為,對於供應鏈而言,鏈條較短、來源多樣肯定是最安全的。「但是,自歐洲各國領導人提出供應鏈安全後,歐洲各國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產業鏈回流的現象。因為,這本質是一個經濟問題,歐洲用工條件苛刻、生產成本高,企業不可能不惜成本生產醫療物資。」他說。

據趙永升的研究測算,如果一個口罩在歐盟境內生產,其成本可能是在中國生產的10倍。他認為,在歐洲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奢侈品、汽車公司紛紛轉產醫療物資,也只是權宜之計,但疫情常態化後,一切將回歸正常。此外,中歐之間並不毗鄰,並不可能發生嚴峻的地緣衝突,這也淡化了戰略物資安全的問題。

那麼在疫情過後,中歐經貿關係將如何發展?

華春瑩在12月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9月,中歐雙方正式籤署了《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推動中歐優質農產品更加便捷進入對方市場。目前中歐雙方正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這可以推動中歐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丁純對此表示,在偶然性之外,仍需注意中歐關係向好發展的必然性,「經貿關係是中歐關係的壓艙石,中歐雙方在市場、技術有很強的互補性,有望不斷向好發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的《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19年中歐貿易規模已達4.86萬億元。在過去的40年間,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在投資方面,截至2018年底歐盟累計對華投資1300多億美元,是中國第三大累計投資來源地,目前中國在歐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3200家,覆蓋所有歐盟成員國,歐盟已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重要目的地。

丁純認為,在壓艙石沒有變動的情況下,中歐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貿易投資數額可能會繼續增加。目前中歐雙方正不斷加強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這是未來中歐經貿關係的利好因素。

相關焦點

  • 為何中歐投資協定是堪比RCEP的「外循環」大事件?
    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協定對標國際高水準經貿規則,著力於制度性開放。在籤署協定之前,中國與歐洲共有20餘項雙邊投資協定,協定首次在中國和歐盟之間建立了一套法律框架。協議涉及領域遠超傳統FTA,涵蓋市場準入承諾、公平競爭規則、可持續發展和爭端解決四方面內容,是一項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協定。
  • 七年馬拉松促成中歐投資協定,專家:體現了歐盟「戰略自主」
    習近平強調,中歐投資協定展現了中方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將為中歐相互投資提供更大的市場準入、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此外,習近平還指出中歐在2021年應積極作為,深化合作。馮德萊恩則稱讚中國政府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承諾,為歐盟企業提供了確定性和可預測性。
  • 中歐要籤投資協定 「含金量」為何這麼高?
    中歐投資協定將有力拉動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復甦,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中歐兩大市場的重要貢獻。目前,歐盟僅次於東協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今年,中國躍升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為什麼中歐投資協定如此重要?將為中歐雙方企業帶來哪些利好?
  • 歷經7年35輪談判,中歐投資協定的世界意義
    截至2019年底,歐盟累計對中國直接投資1379億美元,中國累計對歐盟直接投資1021億美元。但與中歐雙方龐大的經濟體量相比,投資仍大有潛力。中歐雙方貿易投資往來如此緊密,為確保規模和質量,達成中歐投資協定勢在必行。「中歐雙方是彼此重要的經濟夥伴,歐盟對資本需求很大,而中國是新興的資本供給實體。歐盟對中國有投資需求,中國也有投資意願。
  • 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運量逆勢增長,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
    人口不足6000人的波蘭邊境小城泰雷斯波爾,是中歐班列進入歐盟的第一站,每天有10到20班中歐班列經過這裡。「憑藉歐盟門戶的位置優勢,泰雷斯波爾從『一帶一路』和中歐班列的發展中獲益良多。」市長亞採克·達涅魯克說。
  • 中歐投資協定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信心
    本報記者 王麗娟在2020年結束之際,中國與歐盟宣布完成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這是一份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贏的協定,也是中國和歐盟期待已久的歷史性協定。推動全球經濟儘快復甦中歐是互為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
  • 王義桅:中歐投資協定達成,釋放這三重信號
    3、協定談判完成還說明,中歐都尊重與美國關係,但是不會等美國,也不會受制於美國。歐盟希望成為地緣政治的選手而非棋盤。結合此前歐洲希望減少對美國技術依賴的渴望,與中國合作共同設置未來的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高標準制定的議程和WTO的改革是重要選擇。
  • 中歐籤署地理標誌協定對中國老百姓意味著什麼?下一步如何繼續推進...
    另一方面,協定為歐盟的優質特色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時提供充分保護,可以消除歐盟生產商的後顧之憂,使其放心地進入中國,使中國消費者能吃到、用上貨真價實的高質量商品。該負責人還表示,接下來,中歐雙方將按照各自法律規定履行協定的生效程序,使協定儘早惠及中歐雙方企業和民眾。
  • 陳鳳英:中歐投資協定與美國無關
    百通社在第一時間專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對此進行全面解讀。 江昏不得月,暑盛獨繁星。掠電偏難掩,搖風閃未寧。 陳鳳英:2014年,中國與歐盟就開始洽談中歐投資協定。過程可以說很曲折。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這一協定的談判進程。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背景之下,大家都感受到一種壓力,就是世界經濟、全球供應鏈、全球產業鏈,它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 11月中國貿易順差創歷史最高水平 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保持增長今年前11個月中國對主要貿易夥伴進出口均保持增長,其中,東協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佔中國外貿總值的14.6%。中國同前五大貿易合作夥伴東協、歐盟、美國、日本、韓國進出口分別增長6.7%、4.7%、6.9%、1.4%和0.9%。
  • 加快落實中德歐領導人會晤共識 新一輪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將於9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布魯塞爾9月1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歐盟記者 鞠輝)在9月14日舉行的中德歐領導人視頻會晤上,雙方確認將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為落實中歐領導人達成的共識,雙方團隊將於9月下旬舉行新一輪談判,重點聚焦「可持續發展」和「市場準入」兩大議題。
  • 中歐投資協定為中國企業帶來機遇和挑戰
    本報記者 王麗娟近日,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引起了各方關注。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歐投資協定將有力拉動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的復甦,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增強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信心,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中歐兩大市場的重要貢獻。
  •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陷僵局,存在多個明顯分歧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衝刺階段陷入僵局,可持續發展、勞工權益與美國施壓等成為主要阻礙因素。而據報導,中國對核能提出更多要求,使中歐談判更趨複雜化。2020年 12月21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集體會見歐盟及27個成員國駐華使節。
  •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 美元走上下坡路市場「漲」聲不...
    北京時間周三晚間,中歐領導人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談判從啟動到完成共歷時7年,中歐雙方共舉行了35輪投資協定談判。重磅!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歷時7年終於完成歐盟和中國周三就一項投資協議達成一致,該協議將讓歐洲企業更容易進入中國市場,並幫助糾正歐洲眼中不平衡的經濟關係。
  • 歐商在中國|對話拉米:中歐貿易前景與全球貿易中的中國角色
    這一裁決大概率不會對中美貿易摩擦產生實質影響,只會增加美國對世貿組織的敵意,但卻進一步凸顯了以世貿組織為代表的國際秩序亟待改革的必要性。與此同時,中歐之間決定加緊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進程,中方發言人稱談判已進入最後階段,雙方有望在年底達成協定。
  • 「老外有話說」中歐投資協定將成為互利合作的模板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2020年結束的前一天完成,當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內的多位歐盟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議並在會議上宣布投資協定談判如期完成。感謝過去的建設性談判,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我們可以期待中歐雙方正式籤署協定,它將對歐洲、中國乃至整個世界帶來互惠互利的經濟發展。
  • 「老外有話說」中歐投資協定——「有志者,事竟成」的一個範例
    這句成語正好可以用來描述2020年底剛剛完成談判的中歐投資協定,此前中國和歐盟雙方已經就這一協定談判了多年。2013年以來,中歐雙方已經就市場準入條件、雙邊競爭法規以及共同的可持續發展等議題進行了35輪談判。中國商務部的一名發言人對此表示,「該協定將利好中國、歐盟以及世界經濟」。
  • 港媒:中歐協定加強中國與美國博弈中的地位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2日發表了該報前總編輯王向偉的題為《中歐投資協定加強北京在與美國權力博弈中的地位》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和歐盟2020年12月30日達成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投資協定對中國來說顯然是一個外交勝利。
  • RCEP達成之後,中歐BIT談判也正加速
    來源:金十數據自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後,許多人的目光便轉向了中歐投資協定(BIT)、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利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協定,而就在近日,中歐BIT談判傳來了好消息。
  • 海外網評: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籤署釋放三重信號
    9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舉行會晤,會晤以視頻方式舉行。其中,中歐雙方宣布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下稱「協定」)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