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海關總署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與歐盟貿易總值為4.05萬億元,增長4.7%。我國對歐盟出口2.45萬億元,增長7%;自歐盟進口1.6萬億元,增長1.3%;對歐盟貿易順差8401.9億元,增加19.9%。目前歐盟是我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佔我國外貿份額13.9%。另據商務部數據,2004~2019年,歐盟連續16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
歐盟統計局最近的數據則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已替代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2月4日例行記者會上對此評論稱,這對中歐雙方都是好消息。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的經貿夥伴,雙方經濟互補性強,合作領域廣、潛力巨大。歐盟連續多年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下,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充分顯示了中歐經貿關係的韌性和潛力。中歐貿易的快速發展有力促進了雙方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了民眾福祉。
疫情是最大變量
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歐盟對外出口1.4萬億歐元,同比下降11.4%,進口1.27萬億歐元,同比下降12.8%。與此同時,歐盟與美國貨物貿易也持續下降。歐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歐盟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0%,進口同比下降11.4%。此前,美國一直是歐盟最大的貿易夥伴。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丁純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疫情是導致歐盟對外貿易萎縮的最大變量。「歐美疫情自今年年初開始暴發,導致了歐洲製造業和服務業停頓,其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這導致了歐盟對外貿易、美歐貿易關係的停頓。」他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學教授趙永升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也認為,疫情導致歐洲主要生產能力無法跟上,這挫傷了歐盟的進出口。具體到美歐貿易關係而言,美國川普政府貿易政策亦對其有所衝擊。
中歐貿易逆勢上揚的跡象早有跡可循。歐盟統計局前7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當時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統計局解釋稱,其中的原因在於歐盟對華進口增加。在細分項中,防疫物資成為了中歐經貿關係的重要推動力。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張明近日對此表示,中國消費者的強大購買力為歐盟產品提供了廣闊市場。同時,中歐貿易為雙方合作抗疫提供巨大支持。中歐貿易逆勢增長離不開雙方不斷挖掘潛力、深化合作所帶來的增量支撐。
趙永升認為,在疫情期間,歐盟多國防疫物資緊缺,中國生產的防疫物資成為剛需,推動了雙邊經貿關係發展。
丁純表示,之所以中歐經貿關係能夠逆勢增長,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從疫情這一偶然因素來看,我國防控措施較好,貿易大國的地位並未被撼動。」他說,「從必然性而言,近幾十年間,中歐經貿關係一直穩步發展且持續上揚。」
中歐雙方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
在疫情發生後,中歐貿易聯繫持續加深,中國在歐盟的貿易份額超過美國,已在歐洲引起熱議,其中,供應鏈安全、戰略資源安全成為了問題焦點。
然而,在上述兩位受訪專家看來,供應鏈安全、戰略資源安全並不會成為中歐經貿關係發展的掣肘。
丁純認為,對於供應鏈而言,鏈條較短、來源多樣肯定是最安全的。「但是,自歐洲各國領導人提出供應鏈安全後,歐洲各國並沒有出現大規模產業鏈回流的現象。因為,這本質是一個經濟問題,歐洲用工條件苛刻、生產成本高,企業不可能不惜成本生產醫療物資。」他說。
據趙永升的研究測算,如果一個口罩在歐盟境內生產,其成本可能是在中國生產的10倍。他認為,在歐洲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奢侈品、汽車公司紛紛轉產醫療物資,也只是權宜之計,但疫情常態化後,一切將回歸正常。此外,中歐之間並不毗鄰,並不可能發生嚴峻的地緣衝突,這也淡化了戰略物資安全的問題。
那麼在疫情過後,中歐經貿關係將如何發展?
華春瑩在12月4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9月,中歐雙方正式籤署了《中歐地理標誌協定》,將推動中歐優質農產品更加便捷進入對方市場。目前中歐雙方正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定(BIT)談判,這可以推動中歐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丁純對此表示,在偶然性之外,仍需注意中歐關係向好發展的必然性,「經貿關係是中歐關係的壓艙石,中歐雙方在市場、技術有很強的互補性,有望不斷向好發展」。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的《歐盟營商環境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2019年中歐貿易規模已達4.86萬億元。在過去的40年間,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在投資方面,截至2018年底歐盟累計對華投資1300多億美元,是中國第三大累計投資來源地,目前中國在歐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3200家,覆蓋所有歐盟成員國,歐盟已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重要目的地。
丁純認為,在壓艙石沒有變動的情況下,中歐在未來一段時間的貿易投資數額可能會繼續增加。目前中歐雙方正不斷加強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這是未來中歐經貿關係的利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