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賤」說詩詞」王維的知音是孟浩然嗎?

2020-12-18 賤說詩詞

王維和孟浩然都是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可稱得上是元老、化境級別的人物。二人感情深厚,又有不同。比如:性格、地位、愛好等等。可以說二人並非是知己,而是兄弟。可以同宴飲、共擔當,甚至可以把後背留給對方,但絕對不是那種高山遇流水的知音。

知音是什麼?是彼此相知,心靈相通,是真正地懂對方的。這一個「懂」字不簡單,鍾子期懂俞伯牙,鮑叔牙懂管仲。而反過來說,王維懂孟浩然嗎?或者,孟浩然懂王維嗎?

王維《送孟六歸襄陽》「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這一個「勸」字,即可見,王維並不懂孟浩然。孟浩然《留別王維》「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一個「守」字,亦可見,孟浩然也不懂王維。這是以已之思,說他人之事。所以說,此二人,並非知音。

王維的知音是誰?是胡居士。胡居士又是誰?生平不詳,是一隱者,王維的知音。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維 〔唐代〕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分隔,因為相互了解,能感知對方在幹什麼,這便是「懂」。一個「懂」字不簡單,需要時間來調和。

記得,北京出差時,逛到了菸袋斜街,精品店裡的一組瓷娃娃吸引了我,相同種類,但顏色不一,便想選一套帶回去送給女兒。店家提醒:如果顏色拿不準,可與女兒視頻問一下。我說:我女兒肯定會選這套紫顏色的。果然,女兒選了這一套。這可能就是「懂」吧,是內心上的契合,是一種感覺。而往往,這種感覺會特別特別的準。親情相互「懂」是很常見,但拋開親情之外呢?

王維是如此,在這首詩裡,便可以看到「懂」。一個快要破曉的雪夜,王維很惦念他的好友——胡居士。「清鏡覽衰顏」既然惦念好友,為什麼還要照鏡呢?皆因二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見到自已的衰顏,便能感知到好友的容貌。室外的寒風、積雪,讓小巷更加寧靜,讓庭院更加清閒。胡居士會幹什麼呢?想必是緊閉柴門,在無拘無束中尋求佛法真諦吧。

這首詩裡的「袁安舍」是引用的典故,以袁安來比喻胡居士。袁安是東漢名士,大雪後,寧可受凍挨餓,也不去幹擾他人,而名傳天下。王維亦有畫《袁安臥雪圖》流傳於世。

王維的五言律詩,是無人能出其右的,詩人的心境,及要傳達的主旨也非常明晰。最後一句,「翛然」一詞,便是「懂」之意了。雖然胡居士家境清寒,但與王維擁有共同的理念,信奉佛教。二人在經常的交流下,相互之間便有了感知。王維亦有《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與胡居十皆病寄此兼示學人》等詩,其中詩句「無煩君喻馬,任以我為牛。」「居士素通達,隨宜善抖擻。」亦可見其相知之意。

世間之大,能真正懂自已的又有幾人呢?辛棄疾在《賀新郎》亦有感嘆「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可見知音難覓,有二三人足矣。

作者簡介:

邢建建,字晏如,《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被老婆戲稱為邢「賤」「賤」,故為「賤」說詩詞。

相關焦點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桿嗎,我看未必
    孟浩然與王維同屬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但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兩位誰的歷史地位更高些呢,這兩位又是如何結識的呢?從詩文來講,兩位都有詩文名傳千古,可以說不相伯仲,但從政治地位上來講,孟浩然就差多了,孟浩然在中年後雖想入仕,但終身皆無機會,而王維呢歷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史之亂長安收復後,又被責授太子中允。最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 「「賤」說詩詞」詩與城,前方到站——廈門
    所處雖如世外,但想到的仍然是作為臣子的一顆素心,一片忠心,清除弊政不需滿盤珍饈,「五候鯖」,是指漢成帝的五位母舅,也正是因為外戚亂政,西漢走向了衰落,張煌言所處崇禎時期,不也正是如此嗎?張煌言雖然很喜歡鼓浪嶼的風和水,但仍避免不了詩中的憂情。到了新秋時,他又是什麼詩情呢?
  • 「「賤」說詩詞」詩與城,前方到站——上海
    也因此唐、宋時期寫上海的詩詞也是比較少的,因為松江鱸魚特別出名,所以,以松江為主產生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好詩詞。蘇軾作為有名的吃貨,當然必不可少。《青玉案·送伯固歸吳中》「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儘是,老子經行處。」這裡的老子不是《道德經》的作者,而是蘇軾本人。蘇軾曾在這裡,除了欣賞美景,肯定離不開這松江鮮鱸啊。
  • 孟浩然的最後一天:想起李白王維老死不相往來,不由潸然淚下
    孟浩然是標準的儒家信徒,他是信奉孔聖人這句話的。其實打心眼裡講,他是想出山的,只是在等待一個時機,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沒人想種一輩子地。他名字中「浩然」二字,就出自老祖宗亞聖孟子。孟子學生公孫丑問,要是齊王給你個宰相,讓你行王霸之業,你出山嗎?孟子說,否,我四十不動心。公孫丑又問,那你是怎麼做到(不動心)的呢?孟子說,我善養浩然之氣。
  • 王維、孟浩然詩的同與異
    既然孟浩然和王維存在這樣一種個體心性、生活方式的差異,那麼,他們的詩歌創作就出現了以下幾點不同。一是觀照的唯心與逐物的不同。在王維筆下,他往往把人隱藏在景物之後,用心去拍下一幅幅精美的山水小品,人是隱於景物之後的,人不出場。而孟浩然的許多詩,多作於旅行途中,移步換形,流動感非常強。如果說,王維的詩是無我之境,那麼,孟浩然的詩更多的是有我之境。
  • 「田園詩人」王維與孟浩然:詩中有山水,何處不田園
    王維與孟浩然同為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派代表,後人稱之為「王孟」。二人詩風相近,志向相似,遂引為知己。 王維上京時,孟浩然就寫到: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 一輩子沒有當官的孟浩然,是不是因為他個性散漫,情商太低
    不過,對於眾多生活在唐朝宋代甚至更久遠的詩詞歌賦文人們,我們無法穿越,也無法達到一種與他們生活和精神契合的狀態。因為有了這些局限,對於孟浩然不當官的事情,我也想過很多,不知道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先看在孟浩然眾多作品裡,《春曉》算得上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文稿】從今天開始,要和大家分享屬於夏天的詩,第一首是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熟悉中國古典詩詞的朋友肯定清楚,一年四季裡頭寫春天和秋天的詩多,寫夏天和冬天的詩少。這個多和少到底是怎麼樣的比例呢?我雖然沒有精確統計過,但是大體感覺差不多應該是85%比15%的樣子,甚至比例還要更大。
  • 「「賤」說詩詞」詩與城,前方到站——濟南
    等等……寫濟南的詩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好像有名的詩人,如果不寫好詩詞留給濟南,都不好意思說來過。選來選去,讀來讀去,也只有顧炎武的這首《濟南》更具有代表性,其一是從全局出發,東西南北聚合,上下左右超脫;其二便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義在其中。
  •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天,原本是他最好的做官機會
    孟浩然躲在王維床下的那次,原本是孟浩然可以輕而易舉進入官場的機會,可惜,孟浩然陣腳一亂,就此失去了錦繡前程。孟浩然比李白王維大十二歲,可是對於科舉,他屢敗屢戰,名次一直穩定地保持在落榜者隊伍裡。然後,大家覺得還是喝酒吧,孟浩然已經寫到這種意境了,誰還敢下筆。從此,孟浩然成了長安城裡網紅詩人,宰相張九齡,宮廷裡管歌舞娛樂的王維都成了他的粉絲。王維有一天把孟浩然帶進皇宮,切磋音樂。恰好唐玄宗李隆基駕臨王維辦公室,孟浩然見沒有地方可以逃跑,就鑽進了王維的床底下。王維不敢隱瞞聖上,畢竟私自帶外人進宮是違反工作條例的。
  • 陶淵明的名句,王維的名句,孟浩然的名句,全是經典,值得收藏!
    各位詩友們,大家好,這篇文章的主題是陶淵明、王維、孟浩然作品中的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歡,閒話不多說,直奔主題吧!一、陶淵明,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中國田園詩人。1、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陶淵明2、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賤」說詩詞」「京漂」的孤獨幾人知?
    菊開、荷落不也正是身想留,心不留嗎?無奈之時,正是「長笛一聲人倚樓。」諾大的樓閣,一人獨倚,又一聲長笛,充滿了哀婉和幽怨。曲中透著的是詩人這幾年的無奈與不甘。陰晴不定的天色,觸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難道家鄉的鱸魚不香嗎?」「鱸魚雖香,終不及夢想。」「夢想,可能只是夢啊。」「就算是夢,也要一個完整的夢,一個像樣子的夢。」
  • 孟浩然與王維是鐵哥們,唐朝大詩人中兩肋插刀式的朋友
    唐王朝推翻了安祿山偽政府,收復了長安和洛陽,政府開始清算那些為安祿山服務過的人,按照官銜級別情節等進行分等定罪,王維名列其中。此時,王維的那首詩派上用場,呈獻給唐肅宗看,以表白自己。肅宗看過,被詩的真情所動,並嘉賞王維有氣節,於是法外開恩,沒有給王維定罪,只是降職為太子中允。這可以說是一首詩救了自己,否則有口難辯。
  • 「「賤」說詩詞」田為,讓詞的格律規範起來
    大家都知道,詩詞格律是中國古典詩詞形式美與內容美的高度集合。詩的格律產生於南北朝,規範於唐中期。那詞的格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規範的呢?具體的故事可參考之前《賤說詩詞》的「並刀如水」「柳」有詳細的介紹,此處暫且不談。除了周邦彥外,還有一個善琵琶、通音律的田為,此人才思敏捷,詞善寫人意中事,雜以俗言俚語,曲盡要妙。潛心於詞整理、創製新舊詞調和自己的創作實踐,對詞的法度和形式作了更多的規範,開啟了追求詞之格律嚴謹的先河。
  • 「「賤」說詩詞」看李白江上吟,聽李白心中事
    也正如此,有大量乘舟的詩詞,「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如果是今天,詩人們還會有這麼多乘舟的詩詞嗎?答案是不一定的,比如說,李白來到今天,要從四川到荊州,還會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孟浩然留詩給王維,懷才不遇之感撲面而來
    盛唐時期有一新興詩歌流派,那就是以孟浩然和王維為代表人物的田園派,又稱為「王孟詩派」,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孟浩然和他的詩。孟浩然出生於書香之家,從小讀書練劍,然而他卻沒有入世為官的想法,二十多歲時與張子容同隱鹿門山。
  • 「「賤」說詩詞」詩與城,前方到站——鎮江
    今天,我們說一說釋仲殊的《京口懷古》:京口懷古二首·其二釋仲殊〔宋代〕一昨丹陽王氣銷,盡將豪侈謝塵囂。衣冠不復宗唐代,父老猶能道晉朝。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不皺眉就不痛嗎?傷疤好了就沒事了嗎?一次一次的創傷真的可以一次一次的還原,再現以往的模樣?不要被表象所欺騙,江月雖偉大,但也會心傷,在她還能原諒我們的時候,請善待吧。登北固樓(新韻)邢建建急雨鎖寒秋,連雲貫九州。
  • 康熙瓷片上的孟浩然詩劍贈友
    歷史上有一種記載,說孟浩然在唐開元十五年,第一次趕赴長安進行科舉考試。唐開元十六年初春,作《長安平春》詩,抒發渴望及第的心情,當年孟浩然39歲,然而科舉不中。同年孟浩然與王維結交,王維還為孟浩然畫了像,兩人成忘年交。 應進士舉不第後,孟浩然仍留在長安「獻賦以求賞識」,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
  • 孟浩然文採斐然,為何一生不能當官?怪只怪他在皇帝面前「作」
    雖然在科舉上不順利,但是在交友上,孟浩然倒是很順利,認識了一大幫詩友。這些詩友的興趣相似,關係相處得也非常好,尤以王維和他的關係最好。王維的年紀比孟浩然小十二歲,但是兩個人寫詩的風格相似,個性也都非常的平淡隨和,兩個人聊得非常投機。王維除了擅長詩詞,對書法繪畫都非常的擅長,且年輕有為,很早就成為進士為官多年。
  • 「「賤」說詩詞」赴約、客至、客不來
    首先,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過故人莊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是非常有名的一首唐詩,寫的是赴約的事情。這天,孟浩然的好友(也可能是親友),打電話給小孟:「浩然啊,剛殺了雞、宰了羊,來家裡喝點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