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和孟浩然都是有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可稱得上是元老、化境級別的人物。二人感情深厚,又有不同。比如:性格、地位、愛好等等。可以說二人並非是知己,而是兄弟。可以同宴飲、共擔當,甚至可以把後背留給對方,但絕對不是那種高山遇流水的知音。
知音是什麼?是彼此相知,心靈相通,是真正地懂對方的。這一個「懂」字不簡單,鍾子期懂俞伯牙,鮑叔牙懂管仲。而反過來說,王維懂孟浩然嗎?或者,孟浩然懂王維嗎?
王維《送孟六歸襄陽》「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這一個「勸」字,即可見,王維並不懂孟浩然。孟浩然《留別王維》「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這一個「守」字,亦可見,孟浩然也不懂王維。這是以已之思,說他人之事。所以說,此二人,並非知音。
王維的知音是誰?是胡居士。胡居士又是誰?生平不詳,是一隱者,王維的知音。
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王維 〔唐代〕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灑空深巷靜,積素廣庭閒。借問袁安舍,翛然尚閉關。
當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分隔,因為相互了解,能感知對方在幹什麼,這便是「懂」。一個「懂」字不簡單,需要時間來調和。
記得,北京出差時,逛到了菸袋斜街,精品店裡的一組瓷娃娃吸引了我,相同種類,但顏色不一,便想選一套帶回去送給女兒。店家提醒:如果顏色拿不準,可與女兒視頻問一下。我說:我女兒肯定會選這套紫顏色的。果然,女兒選了這一套。這可能就是「懂」吧,是內心上的契合,是一種感覺。而往往,這種感覺會特別特別的準。親情相互「懂」是很常見,但拋開親情之外呢?
王維是如此,在這首詩裡,便可以看到「懂」。一個快要破曉的雪夜,王維很惦念他的好友——胡居士。「清鏡覽衰顏」既然惦念好友,為什麼還要照鏡呢?皆因二人都是上了年紀的人,見到自已的衰顏,便能感知到好友的容貌。室外的寒風、積雪,讓小巷更加寧靜,讓庭院更加清閒。胡居士會幹什麼呢?想必是緊閉柴門,在無拘無束中尋求佛法真諦吧。
這首詩裡的「袁安舍」是引用的典故,以袁安來比喻胡居士。袁安是東漢名士,大雪後,寧可受凍挨餓,也不去幹擾他人,而名傳天下。王維亦有畫《袁安臥雪圖》流傳於世。
王維的五言律詩,是無人能出其右的,詩人的心境,及要傳達的主旨也非常明晰。最後一句,「翛然」一詞,便是「懂」之意了。雖然胡居士家境清寒,但與王維擁有共同的理念,信奉佛教。二人在經常的交流下,相互之間便有了感知。王維亦有《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與胡居十皆病寄此兼示學人》等詩,其中詩句「無煩君喻馬,任以我為牛。」「居士素通達,隨宜善抖擻。」亦可見其相知之意。
世間之大,能真正懂自已的又有幾人呢?辛棄疾在《賀新郎》亦有感嘆「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可見知音難覓,有二三人足矣。
作者簡介:
邢建建,字晏如,《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被老婆戲稱為邢「賤」「賤」,故為「賤」說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