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少人的夢;長安,多少人的夢。
夢想之城,亦圓夢,亦破夢。
大唐的長安城,「十二通門連九市,四都貨殖列八方。」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僅是夢想之城,更是榮耀之地。為了實現理想,不知讓多少尋夢人淪為了「京漂」。
趙嘏便是其中之一。
長安晚秋
唐代:趙嘏
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正值唐中興,詩人趙嘏於高樓眺望,心中期望被一片蕭條的秋色打敗了。詩人的愁緒隨秋色飄遠,幾點橫雁更引得倍加傷感,漂泊長安,四處遊歷,是去是留?身若留,心不在;心不在,身想留。矛盾是因為前途未卜,正如這深秋的景色,是詩人處境的寫照。樹葉紅、黃雖豔,但離凋謝不遠。菊開、荷落不也正是身想留,心不留嗎?無奈之時,正是「長笛一聲人倚樓。」
諾大的樓閣,一人獨倚,又一聲長笛,充滿了哀婉和幽怨。曲中透著的是詩人這幾年的無奈與不甘。陰晴不定的天色,觸著詩人孤寂悵惘的愁思。「難道家鄉的鱸魚不香嗎?」「鱸魚雖香,終不及夢想。」「夢想,可能只是夢啊。」「就算是夢,也要一個完整的夢,一個像樣子的夢。」
秋風瀟瀟,詩人越發矛盾,心裡一個惡魔,一個天使,不斷地折磨著詩人,他要鱸魚,她要夢想,這時的趙嘏,不正如現在大多數的「北漂」嗎?懷揣夢想,奮鬥多年,一個人便已註定了孤獨與挫折。但為了心中那份執念依然堅持。
奔波的地鐵,乍看去,一個一個低頭族,面無表情盯著手機,好似「不學無術」。如果,側眼一看,便會發現,這個不是在學英語,那個便是在讀經文,工作群的信息井井有條,通話的聲音亦恰到好處。人來人往中,是穿行的彩帶;不屈不饒下,是命運的絕唱。
唐時的趙嘏雖因落第有過短暫迷茫,自登樓後,堅定理想,立志方向。詩名也因「長笛一聲人倚樓」而鳴響,被稱為「趙倚樓」。時隔幾年後,終於進士及第,名聲更是被唐宣宗所得知,也算是夢想成真。
而今時的「北漂」就算一無所獲,也會收穫堅強。鋼鐵之城下,也是詩和遠方。
作者簡介:
邢建建,字晏如,《詩刊》社中國詩歌網編輯。被老婆戲稱為邢「賤」「賤」,故為「賤」說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