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岡市,最高海拔1410米,最低海拔260米。湖南省轄縣級市,總人口83萬(2013年),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6.1平方公裡,城鎮常住人口26萬。武岡名勝古蹟有雲山森林公園、法相巖、武岡城牆、文廟大成殿、都梁侯國遺址、凌雲塔、化龍寺、四季巖等。紀念地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二分校舊址、宣風樓、烈士陵園、革命歷史紀念館。武岡是國家商品糧基地市、茶葉生產基地市、「豐收計劃」重點市和省瘦肉型豬、辣椒基地及「銅鵝之鄉」。特產有武岡滷菜,武岡辣醬,武岡豆腐,武岡臍橙,散布在武岡地區的音樂、舞蹈、曲藝、戲劇等民間藝術之花,形式多樣,風採各別,在群眾中流傳已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群眾喜聞樂見。
七月的驕陽揮灑大地,離城五、六十公裡的鄧家鋪、雙牌鎮的田間地頭迎來一群打著紅旗,身穿白色文化衫,上面印有「武岡市新媒體協會」字樣的年輕隊伍!他們紛紛動用自己手中的手機、相機甚至航拍無人機等設備,真實記錄了武岡扶貧攻堅取得的可喜成就!
武岡是今年邵陽市3個將要脫貧摘帽的縣(市)之一,現在離年底脫貧驗收已不足5個月的時間,全市脫貧攻堅正是如火如荼的時候。你看:鄧家鋪楊龍村百畝蔬菜基地一派繁忙,全鎮特色產業遍地開花;本地土花豬不僅暢銷全省,而且帶動了數百貧困戶致富;雙牌鎮家門口開滿的扶貧車間裡,承擔全家經濟重擔的農村婦女2分鐘就可以出門上班賺錢;聞名遐邇的浪石古村在沉寂數百年之後,如今又煥發出新的容顏……武岡農村近年來這些實實在在的扶貧舉措,在全市「新媒體人」面前如電影般一幕一幕閃過,這次大家不僅看到了千千萬萬扶貧幹部留下的辛勤汗水,也看到了勤勞、善良的武岡人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展現的新風採,更看到了武岡農村正在悄然發生巨變……
7月27日清早,全市新媒體精英齊聚王城廣場,參加2018武岡市「新媒體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此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市新聞中心主辦,鄧家鋪鎮人民政府、雙牌鎮人民政府、武岡市新媒體協會承辦。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羅健親自策劃、組織活動的開展,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脫貧攻堅作戰指揮部副指揮長王光宇,副市長李巧雲出席啟動儀式並為活動授旗,同時勉勵全體新媒體人,要以腳下路、眼前景、腦中思、手中筆、忠實記錄脫貧攻堅工作中的真實好故事、好經驗、好模式,宣傳脫貧攻堅,踐行媒體責任,預祝活動圓滿成功!
參與本次報導的媒體有新武岡、武岡新聞網、武岡電視臺、武岡手機報、武岡政府網、掌上武岡、武岡那些事兒、武岡人網、微武岡、大武岡、武岡愛生活圈、武岡微生活、天下武岡、武岡新視界、今朝武岡、武岡焦點、武岡熱點、武岡號外、指尖武岡、水雲生文化、圖文百姓、湘西南故事、武岡微商等全市40餘家新媒體。
由於此前廣大網友對武岡近幾年一些重大的扶貧舉措已經耳熟能詳,因此這次「新媒體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採訪的內容不是上過央視直播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倍受中央和省市肯定的危房改造項目以及村級衛生室建設,採訪的地點也不是離城較近的灣頭橋四清村衛生室、鄧元泰鳳溪村扶貧點、舉辦過湖南省鄉村旅遊節的荷塘,而是選擇武岡最偏遠的鄧家鋪和雙牌兩個鎮進行採訪。下面,我們就隨著全市新媒體大V的鏡頭,一起來看看武岡最邊遠的窮村是怎樣脫貧攻堅緻富的。
「新媒體看扶貧」活動的第一站,我們全市40餘家新媒體的負責人以及編輯、記者乘坐的大巴車經過約1個小時車程,來到離城40多公裡的鄧家鋪鎮楊龍村。在楊龍村活動中心,我們剛一下車就被村民們豐收的喜悅感染了!村部門口,一袋袋裝得滿滿的茄子正準備銷往外地,離村部不遠,是連片100多畝的蔬菜種植基地。據悉,楊龍村10組村民姚建平2017年從廣東返鄉搞特色產業,在村支兩委的大力支持下,流轉土地162畝,創辦塘仁種養合作社,目前已成功種植蔬菜茄子126畝,開挖池塘養魚36畝,帶動貧困戶16戶62人,預計可增收13萬元左右,人均年增收2000元。
姚建平正在帶領村民採摘茄子
據鄧家鋪鎮鎮長庾少波介紹,該鎮結合產業扶貧政策,搶抓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以小康、聚寶村為中心發展油茶種植,以楊龍村為中心發展土花豬養殖及茄子種植,以巖口為中心發展百合、冬瓜種植,以楊木、白水村為中心發展楊梅、水果玉米種植,以安家村為中心發展紅心柚種植及放養野豬、牛、羊、香豬,以東旗、石龍興村為龍頭發展稻田養魚,以臥龍、大田村為中心發展辣椒產業,以名利村為中心發展藥材種植的規劃布局。全鎮所有產業都實施合作社聯營機制,採取公司+貧困戶的模式進行運作。支持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用工全部從當地貧困戶中聘請,從而切實、穩定提高貧困家庭收入,讓貧困人口經常有事做、年年有錢賺。
貧困戶豐收的喜悅
參觀完楊龍村的種植產業,我們又來到該村的匯民養豬專業合作社採訪。據合作社負責人姚傑介紹,這裡養殖的鄧家鋪土花豬又名「黔邵花豬」,是湖南省四大最優良的地方品種之一。這裡的土花豬食用野生豬菜、紅薯、米糠等,沒有任何現代飼料和添加劑,肉質鮮嫩,原汁原味。目前,合作社累計投入資金330萬元,存欄母豬400多頭、牲豬900多頭、仔豬1200餘頭。形成覆蓋武岡、新寧、邵陽縣、隆回、洞口五縣本地土花豬產銷鏈。通過網際網路銷往長沙、廣東、上海等20多個城市,其在湖南省內的市場份額約佔35%以上。
匯民養豬專業合作社姚傑在接受筆者採訪
2017年,為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合作社跟鄧家鋪鎮137戶貧困戶籤訂了養豬協議,由合作社按照基地+農戶模式,向貧困戶免費提供土花豬仔豬給貧困戶飼養,同時合作社對貧困戶養豬提供技術指導和培訓,並提供飼料、獸藥,幫助貧困戶進行生豬養殖、防疫技術服務。牲豬出欄時由合作社統一回購,保底收購價每斤8.6元,市場收購價高於保底價時,合作社按市場價回收。僅此一項,就為貧困戶增收20多萬元。
在雙牌鎮金盆村越好日用品公司的生產車間,農戶正在熟練地給產品貼標。走進這家繁忙的生產車間,這不是在工業園區,也不是在市郊,而是在離武岡城將近有60公裡的一個偏遠山村。該公司是金盆村精準扶貧「一村一龍頭」企業,佔地約2000平方米,年產值800萬元,主要生產加工棉內褲、紙內衣、化妝棉、牙線棒等產品。自2014年以來,公司積極響應精準扶貧行動號召,現有8位貧困戶在公司就業,帶動貧困人口31人。
劉石雨,這位命途多舛的農村婦女,就是這家公司裡的一員。在採訪中,劉石雨說起自己的處境時幾度哽咽,她患有肝癌的丈夫前年去世後,現上有七十多歲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三個正在初中、高中和大學讀書的孩子,全家的經濟重擔全部壓在她一個人柔弱的肩上。幸虧家門口開的這家公司,讓她每天2分鐘就可以出門上班賺錢,還可以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月收入可達2000多元。同行的新媒體人無不為她的人生境遇感到「虐心」,同時也為她這些年都能在家門口賺錢養家感到欣慰。
像越好日用品公司這樣的企業還有很多,離這家公司不遠的雙牌鎮慄山社區,貧困戶李育含開辦的同富手袋廠也照樣是一派繁忙景象。現年35歲的李育含是慄山社區7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今年4月,在沿海手袋製衣「針車」行業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的他在社區黨支部和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建立了慄山社區第一家手袋加工廠,並與沿海某公司籤訂了加工「讀書郎」書包三年合同。該廠現已招收貧困戶10戶,在家加工配件的加工大戶20多戶,預計每年可為每名貧困對象增收1.5萬元以上。目前,李育含又在浪石村投資開辦一家服裝加工廠,正式生產後,將為農村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150多個。
雙牌鎮浪石村,被譽為「中國古楹聯第一村」,是我們此行感受最深的一個地方。這裡據說有600多年歷史,由於歷史原因及年久失修,浪石古民居群以往破損嚴重,去年來,我市啟動浪石古民居修繕工程,並擴建相關旅遊扶貧配套設施。同時,雙牌鎮聯合扶貧單位也整合資金,整合力量,堅持「規劃先行、保留原貌、彰顯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傳統文化、綠色生態做支撐,將浪石古民居規劃好、保護好、開發好,將浪石打造成一個有看點、有品位、有旅遊價值的「金字招牌」。如今,一幢幢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又重新綻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氣息。
通過此次「新媒體看扶貧」活動,我們看到:武岡的脫貧攻堅戰波瀾壯闊!武岡農村的巨變,不僅僅是村容村貌、院裡院外的變化,更是貧困老百姓內心渴望脫貧、敢於拼搏、勤勞致富的喜人變化!在這一次「新媒體看扶貧」網絡主題活動中,廣大新媒體人所到之處,村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寬闊筆直的水泥路直通各個院落,村民修建的小洋房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處處呈現出一片美麗和諧的新農村景象,大家無不對這片正在發生巨變的武岡農村留下嶄新印象。(文/肖鳴學 圖/周劍平 鄧娟 鄢振輝 楊春暉 呂政澤 張夢彬)
分享給更多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