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丁玉紅主任:若是純母乳餵養,可能是媽媽飲食不當所致!
「寶寶經常拉肚子,是不是乳糖不耐受?」發現寶寶大便突然變稀或次數增多,很多寶媽寶爸們會有這樣的疑問。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丁玉紅主任表示,在門診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家長。其實,寶寶拉肚子不一定就是乳糖不耐受,也有可能是媽媽飲食不當造成的。
媽媽飲食太「營養」
兩個月寶寶經常拉肚子
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專家門診,一位年輕媽媽抱著剛出生兩個月的寶寶前來就診。她說,從寶寶出生十幾天開始,就發現她每天大便次數比較多,而且比較稀,大便像雞蛋花一樣,有時放屁也會有便便被帶出來。
當天坐診的丁主任給寶寶做了檢查,發現孩子精神狀態很不錯,詢問孩子的出生體重後,發現孩子生長發育情況也不錯。對寶寶大便進行化驗,結果顯示有乳糖不耐受的情況,還有輕度腸炎。
丁主任詢問寶寶是純母乳餵養還是吃奶粉或者是混合餵養,這位媽媽表示是純母乳餵養。
「一般純母乳餵養的孩子較少出現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如果出現乳糖不耐受,首先考慮母親是否存在飲食不當。」丁主任說。
這位媽媽表示,為了給寶寶提供充足的營養,她每天喝各種補湯,不是排骨湯,就是雞湯、魚湯。
丁主任告訴這位媽媽,寶寶經常拉肚子,問題可能出在這些「補湯」上——媽媽的飲食太營養、太油膩,寶寶的腸胃負擔不了,所以才會拉肚子,時間長了就會有腸炎。
隨後,丁主任建議這位媽媽先調整自己的飲食,看飲食清淡以後寶寶的情況會不會改善。
果然,這位媽媽調節了自己的日常飲食後,寶寶拉肚子的情況有所改善,大便的次數沒有以前那麼頻繁了。
純母乳餵養的寶寶出現乳糖不耐受
首先考慮媽媽是否存在飲食不當
丁主任解釋,乳糖不耐受是一種臨床症候群,是因為腸道中一種乳糖酶活性低,在攝取乳糖後會因為乳糖吸收不良而出現腹痛、腹脹感、腸胃脹氣、腹瀉、嘔吐等症狀。一般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患病率在6歲以下兒童中較低,並隨年齡增長而升高。同時,胎齡28周到32周的早產兒乳糖酶活性較低,也容易出現乳糖不耐受,但隨著月齡增長,相關症狀也會逐漸好轉。也就是說,小嬰兒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乳糖不耐受。
大部分家長在發現小寶寶拉肚子時,會認為是乳糖不耐受,其實這很可能是母親飲食上的問題。很多媽媽為了下奶,喜歡喝一些高脂肪、高蛋白的湯,太過油膩,孩子的腸道不能承受,影響吸收。
很多家長可能會問:為什麼檢查寶寶大便時,會顯示乳糖不耐受?
丁主任解釋,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乳糖酶活性的降低,因此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的乳糖酶缺乏大多是由於基因調控引起,比如亞洲和非洲人群本身的乳糖酶活性低,特別是6歲之後的乳糖酶活性降低,以及比較少見的因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引起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而繼發性的乳糖酶缺乏則往往是因為基礎腸道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降低,比如胃腸感染等。
寶寶拉肚子該怎麼辦?
丁主任說,寶寶拉肚子可能是因為胃腸功能紊亂或腸炎等導致的,建議首先到醫院檢查一下,如果是母乳餵養,媽媽要注意飲食,並且給寶寶多喝水、少食多餐。
對於母乳餵養的嬰兒來說,因為相對的乳糖不耐受所導致的綠色泡沫樣大便、腸脹氣是很常見的,寶寶並非是真的乳糖酶活性降低,而是相較於媽媽乳汁裡面豐富的乳糖含量,寶寶的乳糖酶相對來說不是那麼充足。隨著孩子腸道消化功能發育成熟,這種情況會自然緩解,並不需要補充益生菌,也不需要口服乳糖酶。
因此,如果寶寶身體健康,體格發育良好,並不需要特別治療。建議媽媽注意飲食均衡和科學,平時儘量避免吃甜食和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
如果寶寶腹瀉次數較多,體重增加緩慢,則需要藥物治療,更換無乳糖配方奶粉,同時服用治療腸炎的藥物,等患兒腹瀉改善再換回母乳餵養。
如果急性期伴有脫水時,則應首先給寶寶口服補充液或靜脈補充液體糾正脫水。可先用無乳糖配方奶,同時配合藥物治療,等寶寶腹瀉停止後再根據患兒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母乳哺乳次數,改用母乳和無乳糖配方奶混合餵養。
通訊員 張彤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提前告知。如發現私自轉載者,追究法律責任。」
「註:圖片來源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