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發表於 2020-06-15 09:18:39
臺積電,這家臺灣晶片代工廠,近期在國內突然火了起來。
由於和華為一同處於國際關係的漩渦中,過去2個月,臺積電經歷了「承諾不去美國建廠」、「宣布要去美國建廠」、「接下華為緊急訂單」、「被傳斷供華為」、「否認斷供華為」、「表示不想失去華為」、「承諾將遵守美國對華為出口禁令」的多極反轉。劇情詭譎直逼懸疑大片。
截至目前,#臺積電回應停止華為訂單#的話題已經在新浪微博上獲得了8051萬次閱讀,#臺積電挪部分訂單給華為#的話題獲得了1億次閱讀,1.4萬討論。
如此高的關注度對於一家To B企業來說並不多見。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在與媒體溝通時一直保持著傳統的郵件往來,在簡體中文網絡上甚至沒有微博和微信公眾號。
對臺積電的關心圍繞它與華為、與美國的關係展開。如今的情勢對於一直強調要做「大家的代工廠」的臺積電來說,實在是騎虎難下。
或者,用常駐臺灣的技術分析師本·湯普森的話來說,就是「臺積電想呆在中間,想當瑞士。但這種做法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時候了。」
不能再當瑞士的臺積電
「成為大家的代工廠」,如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所說,是臺積電策略核心。這句話也是公司被問及敏感議題時的萬能回應。但如今,它似乎成為了被用來反諷臺積電的刺。
關於赴美建廠的原因,臺積電公關部主管高孟華(Nina Kao)的說法是:「這對臺積電來說真的是一個商業決策,與政治無關。我們選擇亞利桑那州是因為當地與半導體產業有關聯性,他們確實提供了比較多的投資選項,供應鏈已經就緒,這讓我們有更多投資機會。」
這恐怕並不是真話。
2019年11月,臺積電董事長、聯席CEO劉德音回應美國建廠的傳聞說,「由於成本限制,把臺積電工廠轉移到美國不可行。」他提出在美國建廠取決於三個條件:符合經濟效應、成本有優勢、人員及供應鏈要完備,且「5nm、3nm等先進工藝都會留在臺灣本地。」
即便是半年後情況有所不同,也不可能在「3天內」解決美國建廠的成本和供應鏈問題。
今年5月12日,臺積電還表示「沒有赴美建廠計劃」。但僅僅3天後,臺積電就宣布,將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座晶片工廠,採用5納米技術生產,月產能2萬片,直接提供超過1600個高科技技術崗位。
5月15日,在關於華為的白宮新聞背景簡報會上,資深官員提到了臺積電將來美國設廠的消息。華為與臺積電這兩家華人企業,在同一天分別收到了美國政府的歡迎和禁令。
美臺商業協會會長韓儒伯毫不避諱地承認了日期巧合的意義:「是的,兩者是相關聯的。同一天發布聲明或許是巧合,但背後推動的力量卻無庸置疑是相關聯的。」
臺積電赴美建廠顯然是軟硬兼施的結果。所謂硬,是因為臺積電的主要客戶和技術支持均來自美國,從客戶在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來看,美國為60%,中國為20%。所謂軟,是因為臺積電似乎可以通過赴美建廠,贏得向華為賣晶片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人知道臺積電向美國政府爭取來了什麼條件。相比當年,同為臺企的富士康去美國建廠,威斯康星州是提前出臺了一份《富士康法案》,拿出了真金白銀的獎金、稅收優惠,還開了環保政策後門,才換來富士康總裁郭臺銘的建廠承諾的。
《EE Times》引用美國券商Wedbush Securities資深副總裁Matt Bryson 的話表示,如果此舉(建廠)有助於臺積電與美方協商有利條件,諸如「收回限制美國半導體設備業者出口以制衡華為的策略」,不僅對臺積電有利,也可惠及美國當地的半導體設備業者,因為後者並不希望被排除在中國(華為)半導體供應鏈之外。
「如果臺積電只是交換到了維持供應美國軍方半導體的生意,或是美方對於臺積電現有美國子公司以及新廠的補助,就不算是什麼好的條件交換。」Matt Bryson 說。
不想失去華為的臺積電
去年,作為公司的第二大客戶,華為為臺積電貢獻了1528.76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364億元)的營收,年增逾八成,佔總營收比重增加6個百分點至14%。臺積電當然不想失去這個客戶。
今年5月下旬,臺積電加大了對美國政府的遊說力度。它僱傭了前美國商會執行官尼古拉斯·蒙泰拉(Nicholas Montella)擔任政府關係總監。據彭博社報導,蒙泰拉將遊說華盛頓,以幫助臺積電避免中美關係惡化對其業務的影響。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賽跑。
去年,因為預判了美國的晶片斷供危機,華為提前採購了最多夠用1.5至2年的美國半導體廠商的尖端產品庫存,其中包含美國廠商賽靈思和英特爾的尖端產品。
據華為的年度報告,截至2019年底,公司已經儲備了價值235億美元的成品、零部件和原材料,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近75%。但這只能解一時之渴。功能更強的升級款晶片已在生產之中,而華為採購的庫存卻沒辦法獲得升級。
利用管制生效前的120天緩衝期,華為又緊急對臺積電追加了7億美元訂單,產品涵蓋5納米及7納米製程。其中,5納米主要是手機晶片,7納米強化版則是5G 基站晶片。
但是目前看來還沒有任何好消息。6月9日的股東大會上,劉德音說,希望不要失去華為海思訂單,但同時他安撫股東,「假如真的失去了,相信臺積電在很短的時間內可補上該空缺。」
包括蘋果、高通、聯發科、超微等在內的美國公司已向臺積電大幅追加第四季度的7nm 訂單,似是有望堵上華為空出來的缺口。
到目前為止,臺積電也不打算改變2020財年的設備投資和營收目標,即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成,設備投資達150-160億美元,意味著該公司有信心通過美國市場來彌補華為需求的缺失。
而華為還在尋找下一個臺積電。今年4月份,日媒報導華為將與意法半導體合作共同設計晶片,後者來自歐洲,是全球第五大半導體廠商,或許可以使海思避開美國的限制使用上述晶片設計軟體。
而華為的國產供應商中芯國際在製程工藝方面還遠遠達不到需求。目前中芯國際14nm 產品少量出貨,12nm 處於客戶導入階段,7nm 處於客戶產品認證期。雖然中芯國際的14nm 晶片已經用在了華為榮耀的千元廉價機 Play 4T 上,但總的來說,國產晶片要救助華為還任重道遠。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