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導演的《狗十三》被禁五年後終於在2018年年底上映,這部文藝青春片賺足了觀眾的眼淚,無論你是80後、90後還是00後都不難從中找到共鳴。走出影院後大家紛紛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期和成長故事,發現更多的不是可以津津樂道的趣事,而是為人忽視的生長痛的瞬間。這似乎為好的青春片提供了範本。
新片《蜂鳥》是一部韓國青春片,它的筆觸比《狗十三》更加細膩真實,弱化了戲劇化的衝突,沒有刻意的煽情。只是把少女成長的冰山一角展示給觀眾,如果你揭開看一看,正好就是一條被遮住了的傷疤,正像女主耳後割掉肉瘤所留下的傷疤一樣。電影在少女恩熙瑣碎的生活細節中展示了恩熙的生活狀態,在大人眼裡只是小事而被忽略的東西可能在恩熙的心中掀起怎樣的海嘯,我們也能因此獲得共鳴,關於我們到底是在什麼時刻成長的。
少女的青春都是美好的嗎?顯然,對恩熙不是,整部電影都用了灰暗的色調顯示了恩熙的青春底色,充滿著茫然無措和被忽視。影片圍繞恩熙的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的生活和她的親情、友情、師生、愛情關係展開。
恩熙是個初二女生,在學校她要面對的是總是以成績取人的老師。老師要求同學們把自己認為最差的兩個差生寫在紙上交上來,「得票」最多的兩個人被叫做「蜂鳥」,要接受針對「蜂鳥」的家訪,恩熙就是其中一個,這讓她的校園生活打上了「丟臉」的烙印,也讓她遭受父母的指責。
即使回到家裡也難以擺脫沉悶的氛圍。恩熙家開著一家年糕店,有時需要全家人都去幫忙,一家人從早上忙到晚上,收工之後回到家裡坐在客廳還要數錢,此時已經累得沒有人想說話,氛圍非常壓抑沉重。
媽媽因為勞累身體到處痛每天都要貼膏藥,晚上累到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而父親有時還要在餐桌上發洩做小生意的戾氣,大家都一言不發等著他發洩完才開始吃飯。
也許是過於勞累和壓迫的生活,讓這個家庭並不那麼和諧。最先明白這一點的是姐姐,她說,我們都要各自為生。這正是現狀,也是恩熙感受到孤獨和不被關愛的本源。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學習最好的哥哥上,而對兩個女兒最常說的就是不要讓我丟臉。哥哥的性格自私冷漠,恩熙稍有忤逆就會被哥哥暴打,而恩熙試圖在飯桌上告訴爸爸媽媽時,卻被無視和一筆帶過了。恩熙從此閉口不提。
後來恩熙的媽媽發現爸爸出軌,兩人大吵一頓並且打起來,爸爸把媽媽推倒在地,媽媽憤怒地用檯燈打了爸爸,爸爸手臂鮮血直流這樣才停止。結果第二天,令恩熙驚訝的是,父母竟然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坐在一起開心地看電視。直到後來有一天,恩熙看到媽媽像丟了魂一樣在街頭遊走。
家庭的各種不和諧讓恩熙始終處於被忽視的地位,就連耳朵後面長了一個肉瘤,都是自己一個人去醫院看病。直到被醫生告知要做一個手術,父親才陪她來醫院。而聽到手術失敗可能毀容之後,父親居然坐在醫院長椅上哭了。這一天恩熙也享受到了其他家庭成員的關懷,媽媽夾肉給她時她因為這次生病感到驚喜。父親的痛哭也告訴她父母並不是不愛她,但是生活太沉重,愛總是被阻塞,有種無力感。
另一邊是恩熙的校園關係。在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迫下恩熙每天最開心的時光就是和喜歡的人一起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只有這個時候照在恩熙臉上的光才是明媚的。比起壓抑的學校和家裡,這一小段路更能讓她呼吸到新鮮空氣。
但是無論是小男友還是跟她告白的學妹,對她的喜歡都是那麼短暫易逝,這既讓恩熙傷心,同時又讓她無奈。
好在她在補習班還有朋友和新來的老師。她和補習班的朋友一起嘲笑穿著邋遢的男老師,分享自己被哥哥打的經歷和那種被世界拋棄的心情。
她們一起去偷文具但被老闆發現了,老闆要打電話給他們家長。朋友卻出賣了她,告訴老闆自己家店的電話。恩熙和朋友大吵一架。
補習班新來的老師在旁人眼裡是個另類,她抽菸、大學肄業還性格孤僻,但她實際是個溫柔的好老師,恩熙從沒有受過那樣的重視和關愛,她們像朋友一樣相處,老師會和她分享自己的內心。在這樣的對待下,恩熙的心逐漸溫暖明亮起來。在老師的幫助下,恩熙原諒了好朋友並且去做了切除肉瘤的手術。而恩熙的一家由於姐姐差點在大橋塌陷事故中去世而凝結起來,變得更加珍惜對方,無力訴說的愛意似乎有了一個出口。恩熙的生活似乎在一點一點好轉。
然而就在此時老師突然辭職了。恩熙到處找她,卻得知老師在大橋塌陷的事故中意外去世。此時,恩熙才收到老師給她的信,信中就是老師對恩熙最後的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