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因為上半年疫情的突然襲擊,很多活動耽誤了一段時間,包括一些展覽活動無法在線下展開,所以各大企業紛紛上線了雲上會展;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雲上會展SaaS產品的商業模式,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印象中大大小小的展會都是線下的,比如一年一度的廣交會、服貿會、農高會等;但是受疫情的影響,線上展會幾乎停辦;這兩年各大廠分分試水雲上會展,但並沒有全面投入。
這次疫情可謂是最合適的催化劑,快速催熟了雲上會展,各大廠紛紛快速布局雲上會展;比如今年騰訊承辦了線上廣交會,阿里承辦了糖酒會、農高會等。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雲上會展saas產品的商業模式:
越來越多的交易場景逐漸向線上轉移或者實現線上線下融合;隨著移動通信的發展,用戶也越來越習慣線上交易,用戶教育的成本顯著降低(網際網路時代,交易的含義更為廣泛,本質上用戶與產品的每一次交互都是一次交易;比如用戶花時間來閱讀資訊,也屬於交易)。
疫情作為催化劑,線下展會無法舉辦,而基於展會的重要性,使得會展不得不快速上雲;再加上國內的企業數位化轉型已經進入加速期,進一步推動雲上會展的快速發展。
大廠的AI、雲計算、大數據等強大的技術不僅能很好的還原線下展會場景,還能解決「吸引觀眾難、布展成本高和缺少數據追蹤」等難點。
市場上還沒有現象級產品。相對於其他網際網路產品,雲上會展的技術門檻高很多。目前看來,僅有大廠具有入場優勢,而且目前市場上還未出現現象級產品,是搶佔市場的好時機。
線下舉辦展會,耗費成本巨大。據了解,一場大型展會(比如廣交會),準備期長達數月,耗費的人力成本在數千萬元。還有展商運送展品等成本,總耗費巨大。但為了促進展商與意向廠商的交流與合作,又不得不舉辦展會。
線下正式的展期就幾天,最多一個周左右。一旦展會結束,觀眾就無法再觸達展會的信息。與展商或者其他廠商而言,錯過這個展會,可能就錯過了很多商機
受時間、地域、門票等限制,抬高了展商和觀眾參加展會的門檻。可能有些展商的展品不能長途運送或者買不到展位號,就錯過了一年一度的展會,一整年的營業額就很不客觀。可能有很多想要參加展會尋求合作商機的廠商,因為買不到門票、或者因為事情錯過了展期,與商機失之交臂。
線下展會的人身/財產安全保障困難,不定因素多。展會還會製造大量垃圾。每場展會在安保方面耗費的成本也是巨大,但即使是這樣也無法保障安保萬無一失。我大學期間參加過一次廣交會,去的時候是最後一天下午,好多展位都撤走了,地上留下了好多垃圾,後期在處理垃圾上花費的成本也不低。
線下收集數據困難,且很難做到實時。展會的主辦方和展商不能及時掌握並分析展會數據,無法做到高效獲客。
線下展會以上痛點,雲上展會都能很好解決。
(一)平臺方對各角色的收費模式
1)平臺方對展會主辦方的收費模式
主辦方通常僅在展會期間才會使用產品,據統計,一個主辦方一年舉辦展會的次數在1-3次,故屬於產品的低頻使用者。
採取的收費模式如下:
2)平臺對展商的收費模式
展商除了會展期要使用產品,非展期也會使用產品來線上持續曝光展品和品牌,故始於高頻使用者。
針對展商採取的收費模式如下:
3)平臺對觀眾的收費模式
觀眾隨時隨地都可能使用雲上會展產品(特指雲上會展APP等前端產品),故屬於高頻使用者。
針對觀眾採取的收費模式如下:
會員成長體系:觀眾有一套會員成長體系,設立會員等級,通過完成任務/充值進行升級,發布的商機可獲得不同的曝光率,可優先獲得優質展商資源等權益(各平臺根據自身的戰略目標,成長體系的機制有所不同)。
(二)增長飛輪(雲展平臺、主辦方、展商、觀眾)
(三)商業壁壘
1)平臺自帶流量
平臺不僅僅只是雲上會展產品工具提供商,而是通過不斷運營主辦、展商、觀眾,形成流量池,潤滑增長飛輪,使商業模式持續快速的運轉下去。
2)商業模式閉環
平臺、主辦方、展商、觀眾四方共贏,互助互推,實現可持續發展。
3)線上線下融合
線上和線下會展優勢互補,數據互通。
4)非展期的流量運營
非展期運營流量池,可為展期蓄勢。
除了雲上會展SaaS這種標準化產品,市場上還有很多想要定製化、私有化部署自己的雲上會展,基於這些市場需求,也是一種不錯的盈利模式。
1)社會責任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展會;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優勢,助力會展行業的發展,加快實現線上線下會展融合。
2)催化企業數位化轉型
通過會展上雲,帶動各行各業的展商往數位化轉型,從而促進國內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進程。
3)對外展示公司數位化能力的窗口
通過雲上展會項目,對外展示公司的企業數位化實力,吸引更多企業來尋求數位化合作。
4)未雨綢繆,布局全球
通過國內會展項目,不斷打磨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形成品牌效應,著眼布局全球。
以上為產品汪小皮親身淌雲上會展項目的個人總結~關於雲上會展的商業模式分享到這,歡迎大家留言。
本文由@小皮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