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甘肅新聞12月8日電近年來,武都區將「扶貧」「扶志」相結合,按照「因需設崗、人崗相適」的原則,設立了生態護林員、村莊保潔員、愛心理髮員等公益性崗位。通過以崗位促就業、以就業促增收、以增收促脫貧的良性發展模式,改善了農村生活和生態環境,拓寬了貧困群眾增收渠道。
在桔柑鎮大岸廟村,愛心理髮員段住琴正在給村裡的老人理髮。段住琴原是桔柑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除了務農的收入之外,沒有其他經濟來源。為了幫助段住琴解決實際困難,桔柑鎮今年通過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將他招聘為大岸廟村的愛心理髮員。半年多來,段住琴已經為周邊120餘名群眾老人和殘疾人提供上門理髮服務。這份看似簡單的工作不僅增加了他的經濟收入,更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
「以前我是村上的貧困戶,今年參加公益性崗位應聘,當上了愛心理髮員,應聘以後經過區政府安排培訓了12天,回來以後為村上的老人定期上門理髮。政府每年給我們6000元錢的工資,我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段住琴說。
在武都區各鄉鎮像段住琴一樣納入鄉村公益性崗位的村民還有很多,他們負責著村裡的道路養護管理、環境衛生整治等工作,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讓村容村貌變得更加整潔有序。而昔日的貧困戶也變身成了「工薪族」,這種「授人以漁」的幫扶方式不僅提高了全區鄉村綜合治理水平,也實現了「精準扶貧」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雙贏。
公益性崗位的開發,扮靚了鄉村環境,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我鎮將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外出就業困難的人員招聘為公益性崗位,目前,全鎮共招聘鄉村公益性崗位67人,主要是環境衛生保潔員,道路養護管理員和愛心理髮員等。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既解決了貧困戶就業難的問題,也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不斷的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桔柑鎮副鎮長汪飛說。
據了解,武都區從2018年開始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截至現在,全區共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6477個,聘用鄉村公益性崗位人員6477人。其中:2020年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660個,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囗(含歷年已脫貧人囗)和可能致貧邊緣人囗660人。開發臨時鄉村公益性崗位659個,聘用建檔立卡貧困人囗(含歷年已脫貧人囗)和可能致貧邊緣人囗65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