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聲音傳遞楊凌的訊息
用聲音講述楊凌的故事
用聲音感知楊凌的變化
嗨,大家好,這裡是由農業科技報社主辦、《聚楊凌》微信公眾號推出的音頻類節目《聽·楊凌》。農業矽谷,田園新城,您將通過《聽·楊凌》,了解楊凌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農科故事,共同感受別具特色的新時代新楊凌。
楊凌是中國農業的聖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中國的農業做出過重大貢獻,楊凌的風物故事千百年間生生不息豐富多彩,成為蘊含鄉土摯愛情愫的重要表達形式之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記錄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風俗人情、文化理念等特徵,楊凌千百年間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豐富多彩,對於研究先民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期,我們帶您聆聽的楊凌非物質文化遺產故事就是《畢公村民間傳統彩繪壁畫》。
畢公村民間傳統彩繪壁畫
馬援故裡畢公村的民間流傳著一種綠藍草彩繪和青浸墨民間傳統壁畫技藝,該技藝集雕塑、壁畫、建築彩繪於一身,是互為依存的統一整體。主要是對古代的宮庭建築、民間寺廟、富戶家庭的建築進行裝飾,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建築物的觀賞性和層次,特色鮮明, 藝術性高,運色功底要求高,做工精細,歷史內容豐富。
當地民間俗語有云:青磚石基粉白牆,閒了無事觀畫廊。在完成一幅彩繪壁畫前,創作者首先要翻閱有關古典名著,根據文章中的描述進行再創作,畫出歷史事件和傳說故事,達到一種看「啞吧戲」(默劇)的效果。
民間傳統彩繪壁畫起源於遠古的象形文字,是中華人文發展的佐證。從西周至漢唐,再到明清時期,在寺廟、道觀、宮廷及民間家庭裝飾中流傳很廣。楊陵傳統彩繪壁畫多體現在寺廟、仿古建築、文保單位、旅遊景區等,內容多為群眾喜聞樂道的歷史故事,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楊陵傳統彩繪壁畫傳承歷史悠久,技法古老獨特,地丈處理、顏料加工、粘合劑的調製、繪畫技法等,對古代壁畫的考古,研究,保護具有重要的價值。楊陵的彩繪藝人足跡遍布三秦,在省內外都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先後在周公廟、鐵牛廟、五丈原、扶風城隍廟、絳帳鎮,張載祠及楊陵等地繪製過大量的壁畫。
2013 年12月24日,由五泉鎮畢公村馬發虎申報的民間傳統彩繪壁畫列入楊陵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農業科技報社《聚焦楊凌》欄目組
朗讀:苔 芽
音頻:蘇 丹
編輯:胡小衛
審核:陳永斌
轉載請註明出處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