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人民利益

2020-12-18 中國青年報

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治理格局,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貫徹新的發展理念,構建新的治理格局,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概念、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十九大報告從格局、體制、制度、水平、機制、政策等多方面作出了全面部署,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不難看出,社會治理始終是黨中央高度關注的熱點問題。對於社會治理的重視程度充分彰顯了黨中央以人為本的根本政治立場,因為社會治理蘊涵了有限政府、法治政府、公眾參與、社會公正等政治理念,闡發了在人人參與的基礎上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和質量。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起點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要求,社會治理的發展任重而道遠。為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暢通和規範市場主體、新社會階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等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人民的自主性、主體性、創造力被擺到了突出位置。相對於自上而下的社會管理而言,自下而上的社會治理解放了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詮釋了以人為本的創新思想,強化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與權益保障。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也是社會治理的主體。社會治理說到底就是服務於人民的治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著重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與馬克思主義的治理思想一脈相承。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主線,也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最高價值。人和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是馬克思思想的著力點。關於共產主義這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恩格斯在《共產主義信條草案》中,將「共產主義者的目的」界定為「把社會組織成這樣: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並且不會因此而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各方面潛能的充分發展。對於人的全面發展,俞可平先生這樣解釋:「馬克思主義所追求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也是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同時還是人的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實現。」每個人既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也是社會治理的客體。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實現自主管理,管理社會事務,調節社會運行。在這個過程中,人實現了社會的自我管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得以實現。因此,社會治理是實現人民自主治理,體現公平正義的必要途徑,但最終的訴求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誠然,馬克思所設想的共產主義是基於高度發達的經濟、政治、文化基礎之上,具有歷史的深邃視野,但是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治理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社會主義之所以稱為社會主義,根本原因就在於強調社會自身的自主性與自治性。自治不但是化解衝突,增進和諧的重要途徑,還是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內在支撐。因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特別重視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基層治理隊伍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只有不斷拓寬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方式與範圍,深入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治理實踐,才能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礎,才能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社會建設、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放在重要地位,對做好新時代、新形勢下的社會治理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理念、新觀點、新舉措,深刻回答並切實有效解決了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重大問題,在創新社會治理理論和推進社會治理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治理思想,不僅科學回答了社會治理為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還進一步回答了社會治理的評判標準和行動準繩問題,提出了檢驗社會治理成效的重要標準,最終要看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是否得到了切實保障。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治理觀的繼承和發展,又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事業不斷前進的新型治理觀。


只有堅持新型的治理觀,才能使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發展成為社會治理的根本立足點和落腳點,才能日益接近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正如俞可平先生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執政的共產黨人的所作所為,歸根結底就是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保障,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常晶(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教師)

【責任編輯:聶北茵,張彥武,梅瀟予】

相關焦點

  • 社會治理現代化讓人民生活更美好
    朱晨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過去體現在以「鐵公基」為代表的老基建,而現在更需要搞好以數位化為代表的新基建和微基建,讓廣大群眾共享智慧便利的美好生活。傾聽群眾呼聲,真情服務民心。基層社會治理直面群眾,要秉持「以民為先」的理念,以群眾呼聲為第一信號,以群眾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準。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矢志不渝的宗旨和初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以貫之的發展理念,也是新時代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統領各個領域,貫穿各個環節,涉及各個方面,也必然是社會治理領域的核心理念和價值根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
  • 馬洪智庫網上論壇 | 李羅力:社會改革和社會治理創新的深圳實踐
    ,推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大力推進社會改革和社會治理創新,將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到最直接圍繞廣大群眾利益的社會領域和民生領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塘廈鎮全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原標題:塘廈鎮全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5月8日下午,塘廈鎮召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工作推進會,總結回顧全鎮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任務,推動塘廈鎮社會治理不斷邁上新臺階。
  • 砥礪奮進又一程 創新治理再出發!徐匯區第四屆社會治理創新項目...
    他指出,近年來,根據市委關於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工作的部署要求,徐匯區堅持黨建引領,緊扣人民需求,在社會治理領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持續深耕,彰顯徐匯卓越品質的社會治理品牌效應日益凸顯。依託社會治理培育活動升級版——區長質量獎評選平臺,凝聚條線部門、街鎮社區、企業組織、社會力量等各類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凝練形成一系列社會治理創新的「徐匯範式」,努力創建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典範城區的社會治理品牌。
  • 社會治理 創新治理路徑 屢獲全國殊榮
    近年來,淮安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緊緊圍繞「把社會治理創新打造成改革主品牌」定位,堅持全局化統籌、民本化取向、系統化思維、項目化推進,不斷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徑,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多項探索實踐開全省、全國先河,被全省、全國推廣。
  • 基層社會治理的政治學論綱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破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就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並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十九屆四中全會決議在前面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
  • 姜曉萍:社會治理須堅持共建共治共享
    要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明確政府推進社會治理的職能職責,健全政府負責社會治理的責任體制,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在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基礎上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堅決破除妨礙社會治理順利推進的各種體制機制弊端。
  • 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制度的核心要義
    引言民生保障制度和社會治理制度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要理論創新之一,也是對以往社會建設和社會體制理論的新發展。這次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具體體現。
  • 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確立這一目標,是由於我們黨充分認識到我國現階段擁有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社會大局穩定等多方面有利條件,具備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根據;是由於清醒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很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必須以繼續發展、全面推進、質量變革牽引轉變;是由於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
  • 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我們可以從多維度認識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特徵: 架構維度: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是在社會事業平臺建設、社會事務治理、社會公共產品提供、社會利益共享的過程中,呈現出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和公眾等立體多維、多元互補的新局面。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 社區的力量:基層社會治理的守正與創新
    社區是社會政治生活的基本單元,它在西方社會的政治領域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政治學關注社區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探究政府和個人權利在政治生活中的分野。它認為社區是社會結構的一部分,而社群型團體和社團型團體則內嵌於這一結構中,形成社區政治。這些自治型團體行動自願,具有共同的利益、期望和態度,但它與機構型、階層型、公益型團體和利益集團的政治追求是不同的。政治學家把社區視為「小單位」。
  • 紅棉論壇|以超大城市社會治理創新 助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以超大城市社會治理創新 助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黃麗華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近年來,廣州通過構建「令行禁止、有呼必應」黨建引領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點與規律的社會治理創新路徑,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了重要保障,也為超大城市治理創新提供了廣州經驗。一是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創新。
  • 「中國穩健前行」加快推進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
    內容摘要: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讓鄉土中國變成了城鄉中國,改變了傳統的熟人社會。社會關係需要重建,社會結構需要調適,社會治理理念和方式需要重構,社會治理共同體就是回應這種變化要求的有效選擇和創新。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目標,不僅將社會治理理論推進到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也使原本社會治理中的矛盾雙方實現了對立統一,從而實現了社會治理方法的創新。
  • 以民為本 著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新格局
    習近平同志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作為基層工作者,我們要不折不扣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著力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
  • 以人為核心,推進社會治理與物業服務協同創新
    12月11日到12日,2020推進改革創新、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論壇暨社會治理與協同創新中國鎮長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逾百名城鎮「掌舵人」、國內外城市治理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和物業行業代表匯聚一堂,共話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 安徽肥西豐樂鎮:推進社會治理創新,擦亮群眾幸福底色
    一雙雙雪亮的「天眼」織密「天羅地網」,360度無死角全天候守護小鎮;加大技防建設投入,消除治安防範亂點、盲點;覆蓋全鎮的一支支夜間巡邏隊,默默守護著萬家燈火的安寧……近年來,安徽省肥西縣豐樂鎮積極探索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工作,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加快推動符合地域環境、人民滿意的社會治理創新工作,實現轄區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的「雙提升」。
  • 社會治理千頭萬緒,解憂紓困千方百計
    在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中,廊坊市委政法委今年4月起,在全市構建「群眾說事、幹部解題」機制,著力打通「說事」渠道、暢通「解題」環節,讓群眾遇到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有出口,黨員幹部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有方向,力爭把群眾訴求解決在基層,為推進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 王天夫:構建社會治理體系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
    王天夫談到,在社會治理的目標方面,《決定》中有非常明確的論述,即「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這個目標與兩個一百年目標是一致的、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更遠大目標是一致的。社會治理的目標是支撐這些宏大目標實現的具體內容。
  • 2020社會治理創新案例評議會召開 十佳示範案例新鮮出爐
    月20日,「2020社會治理創新案例」專家評議會在法治日報社召開。專家組結合各地方在社會治理創新、創建平安中國、法治政府建設方面的經驗模式和實踐案例,從「總體評價、體系模式、創新內容、數據事例、明顯成效、其他突出特色」六個維度展開評議打分。根據評議綜合得分,來自海南、四川彭州、浙江寧波等地推薦的10份案例從180份候選案例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社會治理創新十佳示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