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於2020年12月18日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武漢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19日,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解讀全會精神。
■ 全會對武漢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市委政研室主任杜成會表示,這次全會對武漢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一是特殊的時代背景。「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兩個大局」風雲際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開啟新徵程。這樣一個時代背景註定與往不同,這個時候召開的全會註定意義非凡。
二是特殊的時間節點。經受住百年不遇新冠肺炎疫情考驗的武漢,正在加速疫後重振、浴火重生。抗擊疫情,武漢是決戰決勝之地,是偉大抗疫鬥爭的精神坐標;疫後重振,在一季度遭受重創的情況下,武漢經濟快速反彈、逆勢崛起,二季度弱勢打平,三季度強勢轉正,單季增長6.9%,GDP重回全國城市前十,成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武漢怎麼看」「武漢怎麼幹」,一舉一動,全國關注、全球關注。
三是特殊的使命擔當。面對疫情的衝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湖北武漢「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多年積累的綜合優勢沒有改變,在國家和區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沒有改變」,寄望武漢「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一定能夠浴火重生,一定能夠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要求我們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等國家戰略聚焦武漢,百餘項國家級改革發展試點任務落地武漢。湖北省委提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發展布局,旗幟鮮明支持武漢做大做強,要求充分發揮「一主引領」的輻射帶動作用。武漢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 奔著問題去、奔著解決問題去
規劃建議這樣編制
杜成會說,全會最重要成果是審議通過了規劃《建議》。規劃《建議》編制過程堅持開門問策、凝聚人心。主要體現在「四個真」。
真重視——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忠林,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先旺領導、謀劃「十四五」規劃編制。市委先後召開財經委會議、專題會、務虛會,分析發展形勢,研究發展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市領導深入一線調研,市直各部門結合各自職能開展前期基礎性研究,形成一系列面向「十四五」的思路舉措。
真民主——市委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基層代表座談會、專家學者座談會、各區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等,廣泛聽取社會各界人士意見,通過網絡廣泛徵求市民對「十四五」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建議稿形成後,市委專門徵求市「四大家」班子、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員以及市直部門的意見。可以說規劃《建議》充分凝聚了全市智慧,調動了方方面面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市委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真務實——規劃《建議》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問題導向,奔著問題去、奔著解決問題去,組織各區各部門認真梳理當前制約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近40個,逐條研究並提出針對性舉措,不斷提高「十四五」建議的實效性。
真鼓勁——規劃《建議》全方位、全領域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精神,在國家和全省大格局、大目標、大戰略中找準武漢定位、謀劃武漢發展,堅定了全市上下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的信心和決心。
■ 提出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
打造「一中心、三高地」「965」產業集群
杜成會介紹,規劃《建議》系統回答武漢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繼承歷屆市委、市政府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
在大力培育新動能方面,緊緊咬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明確打造「一中心、三高地」: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在加快發展新產業方面,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結合武漢實際,提出打造9大支柱產業、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5大未來產業的「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9大支柱產業包括:「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建造、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綠色環保、文化旅遊;6大新興產業包括: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慧、數字創意、氫能;5個未來產業包括: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這是武漢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有力抓手。
在全力拓展新空間方面,聚焦武漢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創新性提出加快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空間發展布局。「主城做優」:中心城區以兩江四岸為核心,推動三鎮聚合均衡發展。「四副做強」:加快建設光谷副城、車谷副城、臨空經濟區副城、長江新區副城,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加強主城與副城、副城與副城之間的協作聯繫,實現一體發展、協調發展。這一謀劃,是市委在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展現新作為的精心布局,全市各城區、各功能區都能在這一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看到自己的責任,明確自己的方向。
■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規劃《建議》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杜成會說。
聚焦滿足群眾公共服務需求,打造12分鐘文體圈、15分鐘社區便民商業生活圈、10分鐘醫療急救圈;
聚焦滿足群眾多元出行需求,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遊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
聚焦改善群眾生活條件需求,構建供水一張網,加強飲用水和備用水源建設,打造「雙水源」城市,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建造未來社區。
聚焦創造高品質生產生活環境,構建城市風道、綠道、水道,建設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打造防汛岸線、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建設溼地花城和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等等。
這些工作安排,積極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生活品質更高、日子越過越好。(長江日報記者胡雪璇)
(責編:張雋、關喜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