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2日)下午,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奮進新徵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在武漢」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聚焦「堅定不移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市文化和旅遊局負責人介紹,我市將堅定不移繁榮發展武漢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到2035年,武漢將建成文化強市。
發布會現場。記者任勇 攝
該負責人說,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勾勒了建設文化強市的美好願景:到「十四五」末,武漢的文化魅力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精神特質充分展現,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文化旅遊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到2035年,武漢將建成文化強市。
武漢獲評
全國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
據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們持續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和魅力更加彰顯。全市現有國家級文保單位33處,居副省級城市第5位。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萬裡茶道」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大力實施藝術精品創作工程,50餘項作品獲評國家級獎項或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武漢成為全國戲曲名團、名家匯演獻藝的「戲碼頭」。著力完善公共文化設施,打造公共文化品牌。每萬人擁有公共圖書館面積、每10萬人擁有演藝場館數量排名分別居全國城市第3位和第5位。湯湖圖書館獲評「全國最美圖書館」稱號。「武漢之夏」成為全國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優秀示範項目;黃陂區李家集街(泥塑)被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武漢獲評全國首批文化消費試點城市。
實現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勾勒的建設文化強市目標,武漢將全面提升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建「十大行動」,著力增強市民文明意識、規範市民文明行為、培育城市文明風尚,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建設更高水平的全國文明城市,充分展現英雄城市的獨特魅力和英雄人民的文明風採。
武漢將建設12分鐘文體圈
▼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實施文藝作品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打響「文藝漢軍」品牌。辦好第十七屆中國戲劇節,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推動建設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公共文化數位化,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12分鐘文體圈,讓城市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觸手可及「詩與遠方」。
加強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推進長江數字媒體城、武漢廣電全媒體中心建設,規劃建設武漢戲曲藝術中心、武漢圖書館新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進漢口歷史文化風貌區、武昌古城等歷史片區保護性開發,打造歷史文化傳承發展樣板區。充分挖掘武漢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遊,把武漢打造為全國重要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
全面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和質量。落實文化產業數位化戰略,做優做強動漫、遊戲、電競、網絡直播等產業。實施文化市場主體孵化培育工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努力培育發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整合黃鶴樓、知音號、夢幻長江燈光秀等文化旅遊資源,培育國家級旅遊演藝精品項目,打造夜間文化旅遊品牌;擦亮一批文旅商業街區品牌,以消費促發展,打造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創建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
武漢文化產業
在逆勢中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
▼
武漢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武漢疫後重振進程中,文化產業在逆勢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今年前三季度,全市916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306.8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增幅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二季度到三季度實現了增幅今年首次「由負轉正」。
文化核心領域逆勢上揚。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文化投資運營、文化娛樂休閒服務等主要文化行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144.02億元,同比增長20.2%,增幅較上半年提高20個百分點。主要文化行業的強勁增長,支撐了武漢文化產業的整體上升趨勢。
新型文化業態增長強勁。廣播電視集成播控、網際網路搜索服務、數字出版等16個文化新業態行業小類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83.8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2.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42.2個百分點;佔全市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比重為44.7%,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
今年來,武漢「網際網路+文化」持續深入融合,網際網路其他信息服務、網際網路廣告服務、網際網路文化娛樂平臺等3個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均超過100%。國慶中秋期間,武漢假日旅遊、長江燈光秀、武漢禮遇等文旅活動獲得國內外主流媒體和廣大網友熱烈點讚。武漢文化金融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投入運行,創建國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範區取得實質性進展。
今年11月,武漢文化發展集團、武漢鬥魚、微派網絡、兩點十分、《知音號》等18家企業(品牌)榮膺首屆「湖北省文化產業品牌」,佔全省文化產業品牌總數的60%。日前,武漢市公布了首屆十個「武漢市文化產業品牌」,涵蓋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行業龍頭、「楚才」等家喻戶曉的知名活動、「紅T」等影響力「出圈」的時尚園區,代表了武漢文化產業的優勢特色。
在嚴格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武漢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數字創意科技展暨2020中國遊戲節、第十五屆華語青年電影周、2020「中國好聲音」總決賽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彩活動。
著力搭建電競上下遊產業鏈
讓武漢成為電競的熱土
▼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武漢最大的旅遊、體育國有資本運營綜合體,集團正深耕武漢文旅領域,不斷挖掘資源潛力,創新旅遊產品,打造城市品牌,推動「大江大湖大武漢」邁向國際化。
「知音號」(資料圖)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將進一步深耕東湖、兩江四岸兩大核心旅遊區。在東湖板塊,串聯東湖綠道、遊船、帆船、沙灘浴場等景點。在兩江四岸板塊,《知音號》《夜上黃鶴樓》、長江上首艘純電動遊船《君旅號》、長江燈光秀等項目精彩紛呈。明年底知音號姊妹船《古琴號》將投入運營,未來還將打造多艘電動遊船,不斷提升完善相關躉船碼頭的功能,豐富長江的文旅產品。
文化投資開發運營方面,將立足長江非遺資源,重點推進非遺文化的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發展,積極開展非遺系列的高端文創、體驗劇的策劃設計等,強化在文化數字領域板塊,挖掘文化投資、開發、運營的潛力。
武漢旅遊體育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集團將著力實現體育運營、商業運營、會展運營三大業務突破。基於「武漢網球公開賽、武漢馬拉松和武漢水上馬拉松」三大核心賽事運營業務,努力實現體育場館資源和經營業務的突破;著力搭建電競的上下遊產業鏈,讓武漢成為電競的熱土。圍繞東湖,打造富有特色的酒店民宿;圍繞漢口歷史風貌區,將會從旅遊功能提升的角度,加強對歷史建築與街區的保護利用,導入酒店、商業、辦公等業態。積極籌建會展產業集團,實現上遊場館運營、中遊會展組織、下遊配套服務等會展產業鏈的搭建,推動武漢會展平臺的高質量發展。
同時,武漢旅遊體育集團還將立足東湖旅遊、兩江四岸旅遊兩個板塊,加速漢口歷史風貌區、江夏大光谷、黃陂旅遊三個板塊的落地,形成「2+3」的空間格局,加速向武漢市全域發展,全力打造武漢的新名片。
(長江日報記者萬建輝 葉飛豔 海報:文案丨陳智 設計丨王語哲 記者丨萬建輝)
來源 | 長江日報-長江網
原標題:《武漢提出發展目標:到2035年將建成文化強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