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特產「甜粿」做法製作教程(高清大圖)
轉眼又是新春到,大街小巷放鞭炮,首先祝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今日,本意只有一個,就是讓咱們的特產年貨能夠讓自己的文化得以傳播。
俺來介紹一下咱們海陸豐特色年貨,之一「年糕」俗稱叫「甜粿」,甜果有區別於其他年糕,咱們的甜果是有自己特色的,至於在海陸豐各地的叫法是因地方音符上區別而有一二。
看,香噴噴的甜粿,這就是咱們海陸豐過年的必須品,當然,對於現在來說,由於生活質量的提高,甜粿已經逐漸失去了作為年貨的主角。然而在咱們的文化裡,風俗習慣還是動搖不了的,從先前的4—6升到現在的2—3升。
剛才說到由於時代生活得提高,年糕甜粿已經不為年輕的我們所知,作為海陸豐的一份子,作為年輕有為的我們,不能忘記我們的傳統。必須會自己動手來做甜果。
下面我來介紹介紹這個傳統年糕的做法(圖):
糯米粉
白糖
原料準備好
材料:糯米粉3斤,白砂糖3斤(粉和糖的比例是一致的)
輔料:水,花生油
工具:煤爐,煤(農村一般是使用樹木木材),卡桶 勺子 調羹
製作時間:甜果大小而定
這裡咱們介紹3斤的糯米粉料做法,一般咱們加入的白砂糖放少一些,大概2.5斤就可以了,因為太甜會影響到甜果質量。
1、把糯米粉和水先後倒入「卡桶」混好均勻。加入小量水,注意不要太多,先「敲」,充分攪動(見圖)
2、這個時候加入勺子三分之二的水,充分用手「敲」動,成糊狀,注意水要適量,看圖效果。
如下圖所示(圖)
從下圖可以看出已經成了晶體狀
看到上面這樣子,這個時候我們再加水,注意分量,繼續(敲)
攪拌過程發現有粒子應該把它粉碎
3、接下來就用到花生油了,作用是潤滑
不能太多。使其在倒入甜果鐐裡不會影響質量,油量大約
一個半調羹的量,過多的話會影響存放或者導致容易變質。下圖
繼續攪拌
好,這個步驟就差不多了。這樣就成了甜果料喇。看圖
4、這個時候咱們要把卡桶的甜果料倒入催甜果的「鐵鐐」裡,這裡要注意,我們準備的這個鐵鐐至少要比糯米粉和白砂糖的容量大,
在甜果鐐中套一個乾淨的膠袋這是防止甜果蒸製存放質量的, 倒好後,就可以上爐了。
把塑膠袋往上輕輕拉一下,讓甜果料充分倒入鐵鐐裡,儘量減少真空。
製作過程基本完成
如果你做的份量少的話可以用煤氣爐或者煤爐加水高壓波來蒸。
最後就是幾個鐘的等待了
至於煤爐怎樣蒸法,這裡就不介紹了。大夥都會,可以適度增火減火。注意煤爐下面有個孔來調節。
按照我這樣的原料份量, 這樣5-6個鐘就可以完成,
蒸製剛出爐時注意蒸汽,不能立即打開高壓波,以免產生危險,大家懂的,黑色手柄中間那個氣排已經凹下為宜。具體注意一下時間吧 大家懂的 一定注意安全下面看看俺製作效果,真圖寫照
這樣就成了。黃金色,毫沒添加色素,安全衛生。
甜果做好存放在陰涼處,一般保質期30天以上。如果天氣好,料適量的 保質更久。
甜果,吃飯冷熱皆宜,灑成甜果乾口味也可佳。
有人要問,為什麼沒有加烏糖怎成金黃色了呢,這裡要說明的是糯米粉是經過炮製成粉,經過高溫蒸製就成金黃色了。
以上的做法蒸製是非常省時間的,基本不用怎樣打理,過程中可以去做其他事情。對於用煤爐的也是非常省的,由於我是教程的,3斤糯米粉和3斤糖,我只用了5個煤(上面有圖)。出爐後的效果可以看圖。
這樣的配料適合現在的大多數家庭,具體可參考。望青年朋友不要忘記咱們祖宗傳下來的東西,尤其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食糧。
好了,甜果的做法就介紹到這裡,本教程完全手工製作,圖片自拍,多謝指教,如圖片混亂多多見諒。
ABC 製作
海陸豐的「粿之韻」:
粿,在海陸豐人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如果節日是串起一年365天的節點,那麼粿便是節日的內容和最佳表現形式。因應佳節吉旦的不同,海豐地區粿的種類造型和製作技巧也不盡相同,俗語「時節做時粿」之說。隨著春節的臨近,更勾起了兒時對粿的美好回憶和渴望。一年之中,海陸豐人以春節的「甜粿」、「發粿」的製作最為隆重。製作甜粿是個複雜而又漫長的過程,一般需要一天兩夜的時間。每到農曆十二月廿五、廿六,家家戶戶便開始做甜粿、發粿,而這個時候農村過年的氣氛也就濃起來了。
傳統的甜粿製作工序是將預備好的糯米粉拿出來稱重,一般人員較多的家庭需要30市斤左右,並以一比一的比例配上紅糖。先將紅糖適當加水煮成糖漿,使其冷卻後逐步滲入已盛進藍盆(大瓦盆)的糯米粉進行攪拌,直至均勻有黏韌性。這時候儘管外面是寒冬臘月,但室內卻一片暖融融。攪拌甜粿漿的大人已忙得滿頭是汗,其他家人也忙著準備柴火和蒸甜粿發粿的器皿等事項。小孩們則高興得歡蹦亂跳,偶爾還可償一口已經煮好的紅糖漿。
舊時沒有現成的糯米粉,每一道工序都依靠人工完成。冬收之後,家家戶戶便要選出最好的糯米、粘米進行浸泡,一般粘米浸泡一夜就好,糯米則要泡一兩天以上,然後晾乾水分,用石碓反覆舂。這項工作主要由婦女們完成較多,由於碓間(放置舂碓的半露天房子)較少,往往一條七八十戶人家的村子只有一間,舂粉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須按順序排隊,通宵達旦逐家逐戶進行,再加上舂碓很費工夫,需要五六個人配合,一般都是左鄰右舍互相幫忙。固每當到舂粉這個時候的夜晚整條村子一片熱鬧,舂碓聲、狗叫聲和婦女們的歡笑聲連成一片,小孩們還可跟著大人蹭上一頓久違的甜糯米粥,解解饞。所舂的粉需要反覆經過三四遍「篩鬥」,粉越精細,做出來的甜粿、發粿才越細膩光滑。
在攪拌糯米粉過程中,還需要摻進適量的調和油,攪拌的時間大約需要二個多鐘頭,直至從藍盆裡撈起來的粿漿能順手滑落才算完成,俗稱背帶條形狀。和好的甜粿需要放置一夜,海豐人俗稱「讓粞走筋」,也有人叫「醒(餳)面」。目的是讓糯米粉中的蛋白質分子充分吸收水分擴張伸展,以達到更筋更彈的作用。第二天早上還要將粿漿重新攪拌均勻才倒入專用的錫盆,再拿到爐灶去蒸。
「甜粿」是「開年粿」,在大年初二才能解開,寓意來年的日子甜甜美美,人們將甜粿做得是否成功與新一年家庭的運氣好壞聯繫在一起。所以在製作甜粿的時候,便有了一些忌諱。例如不讓陌生人、近期參加過喪禮的人和孕婦靠近,家庭婦女們還要在鍋蓋上放置鹽米、抹草和一把刀 ,以示闢邪。從這些禁忌我們不難想像,「甜粿」在海陸豐人心目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
蒸一個幾十斤的甜粿需要一晝夜的時間,在這個過程要不斷往鍋裡和灶裡加水和添柴火,還要不時地對粿漿進行攪拌,以讓其儘快均勻熟透。
而在這個時候,做發粿的工序也開始了。過去,做發粿須用酒餅和麵粉事先進行發酵,由於天氣寒冷不易發酵,需藉助蒸甜粿時大灶的熱氣「捂暖」。這個過程也非常講究技巧和火候,家庭主婦們用小量的酒餅加麵粉和糖攪拌後,盛在瓦缽蓋緊後放置在大灶對面的柴火和谷糠堆裡,等待受熱發酵,而發酵走筋的時間很難把握,時長時短,稍不注意,因發酵膨脹的麵粉漿從缽裡冒出來,粘連在柴火和谷糠,弄得一片狼籍。直至蒸熟的甜粿起鍋後,再繼續蒸發粿。而今,市場上已經能買到現成的發粿粉,商家已將泡打粉和麵粉按比例配好,只要按照包裝上註明加多少糖和水就好,做發粿更省時省力多了。
然後,把發酵好的粿漿放入專門的粿盞(一種形似大茶杯的寬口陶碗),一鍋可放置二十個粿盞左右,用大火隔水蒸,30分鐘即可。一般每家每戶在這個時候都要蒸上百個發粿。發粿漿在蒸煮的過程中受熱膨脹,使高出盞面部分裂開。如果發酵過程完整,再加上火候適中,蒸熟之後,粿面狀如花朵,海豐人稱之為「笑」,意為來年興旺發達,大人們要從中選擇形狀最好的用於廳堂擺設和春節拜年;形不成粿花的稱為「虎獅粿」、「橫財粿」。儘管笑與不笑,都寓意著大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期盼。而對於圍著灶臺等待發粿蒸熟起鍋的小孩來說,只要快點就好,一口氣吃它三四個沒商量。
過去,小孩是最喜歡圍在爐灶旁邊,等待著各種美味的粿蒸熟。「吃甜粿,睇虎獅;吃發粿,看藤牌」。這句海豐俗語,描寫了春節期間,小孩一邊吃年糕一邊看獅舞的熱鬧情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年糕是人們最主要的糕點和零食,也是充飢的替代品,小孩更是手不離年糕。一般要延續到清明節前近,才吃掉春節做的甜粿和發粿。
時時的花,節節的粿。在海豐一些地區,元宵節要做「湯圓」,正月廿四要做「鼠殼龜粿」、清明節做「薄餅」、端午節做「粽子」、中元節做「重糕粿」、冬至做「冬節蛤」、「冬節丸」…… 粿,貫穿了海陸豐人一年四季的生活圖景,傳遞著海陸豐人心中的鄉情、親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祈盼。海陸豐的粿,不但令人賞心悅目、胃口大開,還體現了海陸豐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典型的節日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