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特等神射手」張桃芳和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2020-12-11 中國軍網

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志願軍大規模狙擊的稱手利器

■李 楠 王小蒙

戰鬥中的張桃芳和他使用過的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

修長的槍身,鋥亮的槍刺,清晰可辨的木質紋路……顯然,這是一支經過精心擦拭保養的狙擊步槍。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珍藏的這支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飽經戰火,它的主人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4軍第72師第214團4連的特等射手張桃芳。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張桃芳用這支槍在狙擊點位上戰鬥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敵人214名,創下志願軍冷槍狙擊殺敵的最高紀錄。

那麼,以張桃芳為代表的志願軍戰士們,是怎樣用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創造出一個個狙擊傳奇的?這又是一枝什麼樣的槍?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這件功勳兵器——

特定作戰環境中,步騎槍擔當起狙擊重任

1952年冬,上甘嶺地區一系列大規模戰鬥結束後,雙方均依託在該地區構築的大量防禦工事,形成對峙之勢。

志願軍逐步構築了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坑道防禦工事,並與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火器掩體相配合,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堅固防禦體系。

敵我雙方陣地最近相距不過百米,處於步槍的射程之內。因此,志願軍戰士利用步槍上的機械瞄準具能較為精確地殺傷敵軍。

在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志願軍領導機關提出「殺敵百名狙擊手」的口號,激發戰士們的戰鬥熱情。

在這場戰爭之前,各國軍隊都將這種由少數狙擊兵進行的獵殺行動作為一種補充戰術。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展開的,卻是一種群眾性的、帶有某種戰略色彩的大規模狙殺行動,在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而且,這種爭取戰略主動權的狙殺行動,志願軍將其一直持續到整個戰爭結束。

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與兩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使用高倍率瞄準鏡和特製步槍為武器的狙擊作戰不同。志願軍建立的狙擊小組和培養的狙擊手使用的都是普通步槍,只不過在步槍的型號上採用了射擊性能優異的蘇制武器。

配發給張桃芳的便是一支蘇制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它在世界上的通用名叫做M1944型莫辛-納甘步騎槍,口徑7.62毫米,槍管長520毫米,瞄準具為弧形標尺,彈頭初速每秒820米,有效射程500-600米。

這種步槍是在莫辛-納甘1891/1930型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槍管由之前的730毫米縮短至520毫米,在槍管右側加裝了可摺疊刺刀。到1945年二戰結束,莫辛-納甘系列步槍共生產1700萬支,是蘇軍在二戰中的主用步槍。與其他步槍相比,該槍射擊準確性較好,故障率較低,隨志願軍入朝後,深受官兵們喜愛。

因為槍身較短,這種短步槍很方便在狙擊作戰中快速轉移射擊陣地,為其創造驕人戰績提供了有利條件。遺憾的是,M1944型莫辛-納甘步槍也有致命弱點——槍管比較短,彈著點散布面比較大,如果不經過刻苦訓練,根本打不好。

和其他志願軍狙擊手一樣,初上前線的張桃芳訓練很刻苦,日夜琢磨手中這支步槍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並在實戰中摸索創造出「三點交兵」遊擊射擊戰術。

他在陣地上構築了5個狙擊點位,相互以交通壕連接,部分狙擊點位後方還挖有專門用於躲避敵方炮擊的防炮洞。

上甘嶺地區地形複雜,射擊需要考慮敵人運動軌跡及當時的風速、地形等多個因素,張桃芳便將敵人難走的道路和敵人經常落腳的地方,統統測好距離,編上號碼,作為固定的封鎖點。

刻苦訓練加上勤於琢磨,張桃芳不到兩個星期就適應了狙擊角色。22天裡,他用247發子彈,打死71名敵人,給敵人以極大震懾。

在雙方長期拉鋸的陣地防禦作戰中,美軍經常派出炮兵觀察員對我陣地進行偵察,引導炮火對我方攻擊,給志願軍造成較大殺傷。因此,敵人的炮兵觀察員被確定為志願軍冷槍狙擊的重點目標。張桃芳使用手中的這支步槍,曾在一天時間內連續狙殺敵3名炮兵觀察員,使敵軍的炮擊效率大為下降。

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使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損失慘重,美軍一度把上甘嶺稱為「狙擊兵嶺」「傷心嶺」。

如蝗槍彈中,志願軍的狙擊戰術大放異彩

志願軍戰士的群眾性狙擊行動,讓美軍如芒刺在背。他們企圖通過使用重機槍點射封鎖陣地和小口徑迫擊炮覆蓋的方式,來壓制志願軍戰士的狙擊戰術。

美軍裝備的M2型重機槍口徑12.7毫米,長1653毫米,重38.2千克,採用彈鏈供彈。較重的槍管和大口徑子彈使得彈道飛行軌跡較為平穩,在1800米以上的距離還具有相當威力。

為進一步發揮M2型重機槍的火力優勢,美軍還在機槍上加裝低倍率的瞄準鏡來提高射擊精度。

張桃芳在與美軍機槍手的較量中沉著冷靜。他通過機槍彈著點初步判斷敵方位置,在敵機槍手的幾次射擊中逐漸鎖定目標,提前計算好狙擊需要的各項數據,在機槍手再次探頭射擊時將其一舉擊斃。

美軍裝備的M2型60毫米迫擊炮是一種可供單兵攜帶的輕型快速火力支援武器。它重量輕、彈道高,最大射程達1800米,每分鐘最快可以發射18發迫擊炮彈,該炮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被廣泛配屬給美軍的連級單位。

在上甘嶺地區對峙作戰中,美軍利用該炮發射簡單、射速快、彈道高拋的優勢來壓制我軍的狙擊手,給我軍的狙擊作戰造成了一定威脅。

志願軍在長期坑道作戰中逐漸摸索出對抗美軍迫擊炮攻擊的經驗,在陣地上大量構築防炮洞,在交通壕內每人構築2個寬0.8至1米、深1米多、頂厚2至3米的「貓耳洞」。

張桃芳在狙擊陣地上的一塊1米多高的大石頭邊,挖了一個防炮洞。當美軍迫擊炮炮擊時,他躲在防炮洞裡休息,隨後尋找機會向美軍的炮手和觀察員開火,幾次射擊就使敵軍再也不敢在暴露陣地上開炮。

從一名狙擊手,到一群狙擊手

張桃芳在志願軍開展的冷槍冷炮狙擊作戰中逐漸成長為一名神槍手。像其他出色的射手一樣,他開始將戰鬥中積累的狙擊作戰經驗傳授給其他志願軍戰士。

費金海是他培養的狙擊手之一。很快,費金海也名列志願軍「殺敵百名狙擊手」之中,開始培養新狙擊手。正是這種高效的幫帶,使志願軍的狙擊手隊伍不斷壯大。

志願軍領導機關為張桃芳記特等功,張桃芳被譽為「志願軍特等神射手」。

1953年6月,張桃芳被選為代表,出席第二屆全國青年代表大會。1954年,張桃芳報名參加飛行員培訓,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殲擊戰鬥機飛行員。他所使用的莫辛-納甘M1944型步槍於1959年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籌備委員會抗美援朝分會交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2007年,一代英雄張桃芳逝世,走完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這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和他一起立下赫赫戰功的莫辛-納甘步槍,如今仍在靜靜地向我們訴說著「狙神」的英雄事跡,激勵著新時代官兵繼續奮勇向前。

(作者單位:軍事博物館宣傳教育室)

供圖:李 楠 王小蒙

相關焦點

  • 志願軍特等功臣張桃芳,怎樣用一桿莫辛·納甘步槍打出「狙神」傳奇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老式步槍,1891年俄國開始部隊在全面採用,就是這樣的一把槍。在62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志願軍張桃芳,就是使用這樣一把老式步槍,打一發換一發子彈。硬生生打在上甘嶺537陣地上,狙殺美軍214人。打的美軍都不敢抬頭看。 張桃芳,出生於1931年,江蘇省興化市。
  • 志願軍特等功張桃芳,怎樣用一桿莫辛·納甘步槍打出「狙神」傳奇
    莫辛·納甘步槍是一種老式步槍,1891年俄國開始部隊在全面採用,就是這樣的一把槍。在62年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志願軍張桃芳,就是使用這樣一把老式步槍,打一發換一發子彈。硬生生打在上甘嶺537陣地上,狙殺美軍214人。打的美軍都不敢抬頭看。
  • 莫辛·納甘:7.62毫米5發彈倉供彈,一桿傳奇的百年老槍
    阿富汗場上,抵抗組織曾使用一桿5發手動步槍莫辛·納甘,採取冷槍殺敵的戰術,打得下鄉清剿的大兵抬不起頭來。此外,在敘利亞戰場上,也發現有反政府武裝組織分子,將莫辛·納甘步槍裝上了瞄準鏡,用來充當戰場狙擊步槍,在冷槍射擊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確有敘利亞政府軍的前沿戰地指揮官,被莫辛·納甘步槍發射的7.62x54mmR大威力步槍彈所擊殺。
  • 世界名槍賞析第六十六期——莫辛-納甘步槍
    莫辛當上武器設計師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對伯丹II步槍的改進,莫辛-納甘步槍算是他的第二個設計,雖然定型的莫辛-納甘步槍並沒有完全採用他的設計。莫辛是在1883年開始設計連發步槍的設計工作,他在1884年和1885年分別提供了幾種內置彈倉供彈的步槍設計給負責招標的委員會,最初的設計是10.6mm口徑。但莫辛的努力成果沒有受到俄羅斯軍隊的重視。
  • 美國槍迷「魔改版」莫辛-納甘步槍 配備左撇子專用的摺疊槍託
    莫辛-納甘M91/30步槍由俄國陸軍上校謝爾蓋·伊凡諾維奇·莫辛和比利時設計師李昂·納甘共同研製成功,1891年定型並開始批量製造裝備沙俄陸軍,圖拉、伊熱夫斯克、謝斯特羅列茨克三家兵工廠負責生產,由於沙俄國內生產能力不能滿足需要,
  • 這支槍從沙俄用到蘇聯:納甘步槍發展演變史
    龍騎兵型莫辛-納甘步槍的長度較步兵型略短,為1234mm,槍管長730mm,重3.9kg。 莫辛-納甘M1891龍騎兵型步槍(1915年伊熱夫斯克生產) 哥薩克型,是裝備俄軍哥薩克騎兵的莫辛-納甘步槍。尺寸與龍騎兵型完全一樣,但取消了刺刀,因為哥薩克騎兵習慣用馬刀。
  • 志願軍神槍手442發子彈殺敵214人!被後人評為世界十大著名狙擊手之一
    上甘嶺戰役結束不久 志願軍第24軍接替15軍 開赴前線 還是一名新兵的張桃芳 跟隨部隊來到了597.9高地 滿目荒山 彈坑密布的陣地
  • 張桃芳,世界十大狙擊手之一,張藝謀能拍好他的故事嗎?
    初到戰場的張桃芳領到了一隻前蘇聯製造的莫辛·納甘步槍,該型槍一出世就參加了1905年的日俄戰爭,國內一般稱它為「水連珠」。 抗美援朝戰爭中,蘇聯方面提供了較新的莫辛·納甘步槍,被稱為1944式步槍。 但張桃芳卻用不順手,他更喜歡用的是M1伽蘭德步槍,俗稱「大八粒」。 經過刻苦的訓練和鑽研,張桃芳從一個連發三彈都脫靶的新兵蛋子,成為了半個月時間內僅僅用9發子彈就擊斃7名敵人的神槍手,他因此被授予三等功一次。
  • 神奇的水連珠狙擊槍,莫辛納甘狙擊槍,為克98K而生的狙擊步槍
    水連珠步槍,又叫莫辛納甘狙擊槍,是和平精英在最近新增加的一款栓動狙擊步槍。可以說莫辛納甘狙擊槍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98K一家獨大的場面。同樣的單發栓動,同樣的單發射傷害高,同樣的高倍鏡輔助,同樣拿的藐視一切護甲。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1891年,由俄軍槍械設計師莫辛上校設計出該槍的原型,彈倉部分由比利時人納甘作了調整,通稱莫辛-納甘步槍或1891年式步槍,此後又有1891年式騎步槍、1891/1930年式步槍、1891/1930年式狙擊步槍、1910年式騎槍、1938年式騎槍和1944年式騎槍等改型。該槍射擊精度好,性能穩定,為二戰結束前蘇聯軍隊的制式步兵武器。
  • 張桃芳:志願軍的狙擊之王
    是什麼力量使世界刮目相看中國,就是因為新中國一大批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頑強的英雄精神所造就的一批鋼鐵戰士,在這批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者的英雄中,有一位叫張桃芳的戰士,被美軍成為「死神」,創造了一個震驚世界的奇蹟,在前線3個月對峙時間裡,用436發子彈,用普通的毛瑟騎步槍,斃傷214名敵人,從而獲得了志願軍特等功臣、二級英雄稱號,並被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授予一級國旗勳章。
  • 聊聊抗美援朝中志願軍的武器裝備
    神槍手的「莫辛-納甘」步槍近日,張藝謀擔任導演的抗美援朝電影《最冷的槍》已經備案(立項),影片主角的原型是我軍歷史上最著名的神槍手張桃芳,他在世界狙擊手排行榜上都是榜上有名的,而在上甘嶺前線,他曾經一個人32天用436發子彈擊斃了214個美國兵,被授予特等功臣勳章。
  • 志願軍狙擊英雄張桃芳使用什麼步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被譽為「志願軍神槍手」、「冷槍英雄」、「上甘嶺狙神」。狙擊英雄張桃芳大家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狙擊手使用專業的狙擊槍精準射殺敵人,那麼張桃芳在朝鮮戰場上都使用過什麼步槍呢?是專用的狙擊步槍嗎?
  • 他使用老式步槍,仍能躋身世界狙擊手前列,被志願軍總部記特等功
    張桃芳就是在這樣一場戰鬥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剛到朝鮮戰場的時候,張桃芳領到一支莫辛·納甘步槍。這種步槍,槍身短、威力大、後坐力強,張桃芳在最初打靶的時候,接連三發子彈脫靶「吃了三個大燒餅」。1953年1月,張桃芳被派駐到上甘嶺陣地的前沿——597.9高地,但他也和其他許多著名狙擊手一樣,第一戰就錯失了戰果。張桃芳曾經描述過:「射擊臺最近離敵人不到100米,對面陣地上的美國兵眼睛是藍的還是黃的,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志願軍第一狙擊手張桃芳,用普通步槍,432發子彈斃敵214人
    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後,韓戰爆發,美國飲馬鴨綠江邊,我國毅然決定出兵朝鮮,為新中國打出一片和平環境,1951年2月張桃芳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未來的槍王張桃芳在第一次打靶中竟然三發全部脫靶,在當時衡量一個戰士是否優秀最為重要的一條標準就是槍法是否出眾,張桃芳下定決心刻苦練習槍法,每天幾乎槍不離手,為了持槍更加穩定還製作了簡易的沙袋鍛鍊臂力
  • 狙擊英雄張桃芳當年用的什麼槍—閒談戰爭電影《最冷的槍》
    故事的主角叫張大弓,原型叫張桃芳,江蘇興化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張桃芳曾在32天內以436發子彈打死、打傷214名敵人,創造了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
  • 志願軍「神槍手」:用1條槍33天斃敵214人,入選世界十大狙擊手
    張桃芳忽然想到還真是槍的問題,之前他使用的一直是三八大蓋,可是到了朝鮮戰場,統一換裝成了蘇聯製造的莫辛-納甘步槍步槍,志願軍叫它「水連珠」步槍。莫辛-納幹為M1944式步騎槍,曾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被蘇聯紅軍大量採用,非常適於冰雪寒冷氣候下作戰。
  • 志願軍狙神張桃芳,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獲朝鮮一級國旗勳章
    在這樣慘烈的戰鬥環境下,我們的志願軍中竟出了一位,百步穿楊,彈無虛發的神槍手,在上甘嶺歷時40多天的戰鬥中,擊斃美軍多達214名,事後還驚動了志願軍的中將前來觀摩。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一位志願軍英雄,張桃芳。
  • 參軍不到兩年,靠一桿老步槍,436發子彈擊斃214個敵人,一戰封神
    張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南水鄉的貧困農戶,從小跟隨父母顛沛流離,經歷了苦難的抗戰時期,目睹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燒殺搶掠,立下「保家衛國、驅除日寇」志向,但因年齡小,錯過了打擊日寇侵略者的機會,張桃芳一直悔恨懊惱。新中國成立後,張桃芳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生活,投入到新中國建設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