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隔離的是疫情,隔離不了的是溫情
葛肇敏
疫情期間,我遇到過這樣一件真人真事。2月1日,濱城區市立醫院剛剛改造為「濱州小湯山」,作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院。就在醫院剛剛「開業」時,有一位市民自己跑來醫院隔離了。一問得知,他是一名司機,跑了一趟運輸,剛剛從武漢回來,怕感染病毒、傳染家人,就乾脆住進醫院。
我有些訝異,都什麼時候了,還敢大老遠跑去全中國最危險的城市,為了賺錢不要命了麼?後來,醫院的醫護人員告訴我,他那輛車上,是一車的建材;而他這趟運輸的終點站,是武漢加緊在建的「火神山」醫院。這位司機說,這趟長途,他必須得跑。
那個瞬間我被觸動了。我不知道躺在醫院隔離病房的他,是怎樣考量這次拿生命作本錢的行程——此去武漢,山水迢迢,日夜兼程地奔馳,只為更快地將物資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此行南下,命途未卜,該懷揣怎樣的無畏,才能消釋掉內心裡不時翻湧的惶恐和不安。
濱州與武漢的「距離」,並非只用「1000公裡」的空間跨度就足夠丈量,這中間甚至間隔著生死;那一路途經的萬水千山、艱難險阻,若沒有熱誠無私的信念,又該如何一一衝破。就是這樣一位籍籍無名的司機,一位普通到沒有人了解的「小人物」,卻甘願為另一座城市的人,赴一場生命之約。如同武俠小說中行走江湖的鏢師,明知一路多艱多舛,仍堅守「使命必達」的「信」與「義」。
一個人背後濃縮的,是整個國家的禍患同擔、休戚與共。在那個冬天,武漢與任何一座城市的情感維繫,都早已超越生死。全國各地的抗疫、生活物資湧向湖北,山東的大蔥、貴州的老乾媽搭配武漢的熱乾麵,足以驅走這座城市一整個冬天的蕭瑟寒氣;天南地北的援鄂醫療隊逆行千裡馳援,說著五湖四海方言的醫療隊員們齊聚在方艙醫院,為挽救同一位患者徹夜不眠;有一位援鄂醫療隊員曾告訴我,為了向患者講解如何咳出咽喉裡的痰,他摘下來口罩親自示範。那一刻,他為了挽救另一個人,卸掉了自己最重要的一層盔甲;「感謝你們,為湖北拼過命。」在迎接濱州援鄂醫療隊的隊伍中,湖北商會的50多名湖北商人舉著醒目的標語,專程趕來迎接他們心中的英雄。你於我的故鄉有恩,我必報之以義。
疫情能夠切割人與人接觸的時空,但也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特殊時期呈現得更加鮮明、綻放得更加耀眼。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所有罅隙與恩怨都變得不再重要,縱躍進同一個戰壕,彼此成為最信賴可靠的戰友。那些對疫區人民感同身受的掛念,那些因感動而潸然流淌的眼淚,那在哀悼日無聲靜默的三分鐘,都將人與人之間的牽絆和情結還原的無比具體,也為所有看似陌生的個體之間、連接上一條牽扯不斷的感情線。那是屬於整個民族綿延千年、流淌不息的華夏血脈。能夠隔離的是疫情,隔離不了的是溫情。
【來源:濱州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