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兩岸新聞學子的臺灣之旅

2021-01-1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臺北2月2日電(記者祁星 李凱)2月1日,臺灣世新大學的一棟教學樓裡,歡聲笑語飛揚,不訴離觴。

  十天九夜的臺灣之旅接近尾聲,第26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於當晚宣布結營。來自兩岸16所高校的58名師生結束了在臺灣多所新聞院校的訪學,將難忘的回憶融進節目、編作報紙、剪成視頻。來自大陸的師生2日踏上歸程。

  交流媒介經驗 兩岸學子激蕩思維火花

  「明星、『粉絲』和平臺之間是什麼關係」「葫蘆兄弟和媒體融合時代的記者有什麼共同點」「大數據分析對於綜藝節目製作有什麼幫助」……一個個天馬行空又緊扣當下媒介發展熱點的議題,被做成PPT投影到世新大學傳播學院的教室熒幕上。這些新穎的課題出自於兩岸高校新聞學子的思維碰撞,更是同學們參訪媒體集團、聆聽專業講座、走訪新聞院校的成果。

  在1月25日舉行的新聞營開營儀式上,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秘書長邱淑華曾說,新聞營建構兩岸溝通的橋梁,希望透過營隊和學生的交流,能讓學生在自身的專業上有所增長。

  臺灣的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提高點擊率收視率、增加營收,許多媒體集團都摸索出了別具一格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方向。

  「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媒體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用消費行業滋養紙媒的發展,有的打造多元化產業鏈維持報紙的運行。」新聞營團長、中國傳媒大學教師程素琴告訴記者,「對於媒體的立體化經營模式,學生們非常感興趣。」

  程素琴介紹說,在10天的時間裡,新聞營參訪了世新大學、政治大學等四所臺灣高校,安排了多個專題講座,還與聯合報系、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一線採編和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度交流。

  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由中國記協、臺灣「中國新聞學會」和臺灣世新大學聯合舉辦,以期幫助新聞學子進一步認識兩岸的新聞價值觀、媒體角色定位以及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前景。

  花生與馬鈴薯 兩岸文化實則大同小異

  第一次來臺灣的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毛佳文告訴記者,之前對臺灣的印象有點模糊。來了之後,感覺臺灣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但街道房屋的分布都是隨居民生活足跡而形成,多了生活的溫馨。」毛佳文說。

  廈門大學學生林碧鶯對臺北的夜市情有獨鍾:「喜歡吃世林夜市的起司小土豆,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喝奶茶。」

  兩岸文化的一些差異也讓新聞營的旅程中笑聲不斷,大陸和臺灣的同學玩起了大家來找「差」:秋褲還是衛生褲?機車還是摩託?行動電源還是充電寶?「這裡的花生叫土豆,在我們那裡土豆是指馬鈴薯。」林碧鶯補充道。

  把各自所用的稱謂一一對應上,同學們卻發現兩岸雖然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和語言習慣,但實際上是「大同小異」。

  「我覺得更多的是相同點,畢竟是一脈相承的文化。」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王萍萍說,「差異還是比較小的,是可以通過交流來磨合的。」

  臺灣營員熱衷陸劇陸綜 微信抖音吸引年輕目光

  隨著網絡媒介的普及和兩岸交流的持續開展,新時代的兩岸青年對彼此的了解也有所增多。

  1日晚舉行的結營晚會上,兩岸學子展示了精心準備的節目,其中既有臺灣同學表演的嘻哈饒舌,也有兩岸同學合唱的《涼涼》《咖喱咖喱》等電視劇主題曲。

  王萍萍告訴記者,臺灣同學也會關注大陸的綜藝節目,例如《中國有嘻哈》《奔跑吧兄弟》,他們甚至還會追《白夜追兇》這樣的網劇。

  臺灣世新大學學生柯芷筠最愛看《步步驚心》。「大陸的古裝劇真的拍得比較好,我們了解大陸很多情況下也都是通過電視劇、綜藝。」柯芷筠說。

  隨著支付寶、滴滴出行等大陸企業開始深耕臺灣市場,越來越多的大陸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進入臺灣民眾的視野。新聞營的大陸團員們也向好奇的臺灣小夥伴「安利」起了種種「神器」。

  「我們教臺灣同學使用微信,他們會驚嘆微信竟然有這麼多功能。」王萍萍說,「我們告訴他們,我們在生活中甚至可以不用現金,只要一部手機、一個微信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們就感覺非常驚訝。」

  毛佳文更是拉著臺灣同學在海邊用手機拍起了視頻:「我給臺灣同學介紹了大陸比較火的短視頻APP,比如抖音、快手,他們也很喜歡拍」。

  揮手小別離 放眼重聚日

  回顧這一段旅程,程素琴表示,十天九夜的交流非常充分,兩岸的許多團員都結下了深刻的情誼。據了解,下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將於今年7月在大陸舉行。

  「我們暑假見!」「我要畢業了,你們記得來找我!」「要再來臺灣玩!」……結營晚會上播放的視頻裡,兩岸新聞學子用淳樸真摯的語言表達著惜別之情。

  清華大學新聞學大四學生蔣茹茹微笑著用臺灣詩人楊牧的詩和臺灣的朋友們作別:「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

相關焦點

  • 兩岸學子結友誼 臺灣嘉義高中來海鹽訪問交流
    兩岸學子結友誼 臺灣嘉義高中來海鹽訪問交流。(圖片來源:海鹽縣臺辦)  中國臺灣網6月24日海鹽縣訊 6月15日,臺灣嘉義高中師生訪問團一行38人在嘉興市臺辦、海鹽縣臺辦、縣教育局相關領導的陪同下來到海鹽訪問交流。本次交流訪問活動是第七屆「學子情深」嘉興臺灣兩地中學生夏令營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學子和海鹽學子在交流聯誼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兩岸書法名家雲上揮毫_臺灣新聞_海峽兩岸_新聞中心_海峽網
    「傳承·發展」兩岸文化大師對話暨京味文化之旅二十周年書法交流會,日前以北京與臺北會場視頻連線方式舉辦,兩岸百餘位書法大師在線上開啟「雲端」對話,探討交流、共同揮毫。藍孝威 攝「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深厚而悠長,一直是聯繫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在北京會場,北京市文聯常務副主席陳寧介紹說,2001年,首屆「京味文化之旅」正式啟程,兩岸文藝家攜手前行,相知相惜,如今已發展到多個藝術領域的展示互鑑,形成了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臺灣同胞感受到京味文化的魅力,更多了解北京,臺灣也成為北京文藝家牽掛的地方。
  • 臺灣學子登上大觀峰 在泰山見證下宣誓成人
    (圖片來源:泰安市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18日泰安訊 「泰山是五嶽獨尊,世界聞名,能在這裡舉行自己的18歲成人禮我感到非常幸運和自豪,我也將遵循我的誓言,孝敬父母、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來自臺灣板橋高級中學的關詠心同學在參加了2018「海峽兩岸·情重泰山—臺灣中學生中華泰山成人禮」後感慨道。
  • 臺灣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在深啟動
    來自暨南大學的臺灣大四學生盧德寶說:「參觀完水圍檸盟人才公寓、騰訊總部大廈、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社區後,我感受到了深圳不僅提供很多創新創業的機會,而且十分重視人才。大灣區是個就業機會非常多的地方,我以後應該會來這邊就業,首先了解深圳企業發展情況,隨後再考慮進行創業。」盧德寶稱,他目前已在深圳找到一份實習,是在一家科技公司做產品測試工作。
  • 臺灣文旅業期待兩岸旅遊早日恢復正常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臺灣旅行業更深刻認識到,互助與合作才是兩岸文旅業面對這場疫情最好的解方。11月9日至10日,由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主辦的三場「2020美麗中華——大陸旅遊資源系列推廣交流會」通過「雲」上和線下聯動的辦會方式在臺北舉辦,交流會分為「冬奧及冰雪之旅」「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三大主題,來自北京、河北、黑龍江文旅廳的代表以及臺灣旅遊交流協會代表、臺灣各大旅行業公協會代表參加了三場交流會。
  • 臺灣學子大陸實習:種下一顆有情的種子
    這個可愛百變的姑娘說起北京也滿是調侃,「之前有去過桂林,但這是我第一次來北京。桂林比較田園一些,北京很都市化,交通很方便,不過天氣真的沒有太好。」語未畢,先偷笑。跟張曄昕一樣,劉泓也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感受北京這座城市。「北京很大,人又多,就覺得道路也很大,臺灣都是小小的。」在劉泓眼中,這裡的世界很遼闊,空間很大。「另外,感覺北京比臺灣還要走在潮流、科技的尖端。」
  • 連江與馬祖的「情誼之旅」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的一首《鄉愁》,道出了多少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一往情深。
  • 兩岸學子相聚廈門「交流周」 聯展2018畢業設計作品
    楊伏山 攝   中新網廈門5月15日電 (楊伏山 羅喆)廈門理工學院新絲路時尚學院第七屆「臺灣高校師生交流周」,15日在此間啟幕,臺灣5所高校師生來廈展開訪學交流,共探兩岸高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 臺灣青年學子福建體驗別樣水上運動會
    當天,參加2012海峽西岸臺胞青年夏令營的臺灣學子們來到白水洋景區與大陸高校的學生共同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兩岸大學生水上運動會。  【解說】比賽還沒有正式開始,參賽隊員已經在一旁摩拳擦掌,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
  • 我從海上來,浪花滿袖!膠東五市健康遊第二站——自由舒適四季暢
    我從海上來,浪花滿袖。有這麼一座城市,它有綿延千裡的海岸線,它有四季分明各有千秋的景色,它是旅遊聖地、宜居天堂、物產豐富的好地方,被譽為被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之一。你知道它是誰嗎?對,就是威海,中國最東端的城市。
  • 臺灣青年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12月4日在深圳啟動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吳維12月4日上午,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體驗之旅開營儀式在深圳水圍文化廣場舉行,近百名兩岸青年參加活動。深圳市委常委杜玲出席儀式並致辭。杜玲在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一些臺灣青年通過各種方式參加抗疫志願服務,從中可見臺灣青年朋友的擔當,以及兩岸和平發展的希望。希望通過科技體驗之旅,臺灣青年朋友能夠進一步認識深圳、認識粵港澳大灣區,並以此為窗口和橋梁,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認識祖國大陸。
  • 臺灣學子:在大陸感受真實
    隨著兩岸民間交流的不斷深入和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臺灣學子赴大陸求學深造已經漸成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上萬名臺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進一步了解、感受真實的大陸,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紐帶。第一次來,就愛上了大陸張先鵬,1968年出生在臺北,現在北京清華大學攻讀公共管理學博士。
  • 兩岸學子合撰科學論文關心環境
    中新社臺北7月24日電 題:網為「媒」 兩岸學子合撰科學論文關心環境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靜  以「綠色奇蹟」為主題的兩岸大學青年全球環境論壇24日在臺灣大學萬才館的教室中舉辦。  這是一場規則特別的論文發表會議。
  • 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國防學習體驗之旅在惠開營
    惠州日報訊 (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歐陽志軍)由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牽頭組織的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於12月3日至9日在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舉行,根據省臺辦部署安排,在我市舉行國防學習體驗之旅活動。
  • 第十二屆兩岸大學校園歌手邀請賽今開唱 臺灣高校21名選手昨抵廈
    今年,兩岸共有50所高校的57名選手參加。  「熱烈歡迎臺灣朋友!」大陸選手們舉著橫幅和牌匾,用最響亮的聲音迎接走出五通碼頭的臺灣選手,一見這熱鬧的歡迎陣仗,臺灣選手們「撲哧」一下笑出了聲,上來拉住大陸選手的手問好,兩岸學生的心瞬間就貼近了。  儘管是第一次見面,但兩岸學子之間卻有一種「老朋友」的熱絡勁,馬上就相互攀談起來,原來,他們早已通過組委會特別開設的微信群認識。
  • 泰山下臺灣學子成人禮
    近日,2018「海峽兩岸·情重泰山———臺灣中學生中華泰山成人禮」活動在泰山大觀峰舉行。山東省臺辦交流處相關同志,泰安市臺辦副主任、臺聯會會長馬鵬舉,泰山景區相關領導出席活動。來自臺灣板橋高級中學、金甌女子高級中學和靜修女子高級中學的40名青年學子在泰山的見證之下宣誓成人。中國在漢代時就有「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及笄」的說法。
  • 「匯海上·2020——兩岸電競文化節」電競嘉年華成功舉行
    (原標題:「匯海上·2020——兩岸電競文化節」電競嘉年華成功舉行)
  • 臺灣學者和青年學子抨擊當局新修高中歷史課綱
    新華社臺北8月24日電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24日在臺北舉辦「臺灣教科書新課綱評析」論壇。與會多位臺灣史學專家、教育界人士和青年學子表示,面對「臺獨」勢力漸進、全面推進教育「去中國化」,島內有識之士要聯合起來發出正義之聲,不要讓他們繼續荼毒年輕一代。
  • 海上馬拉松比賽
    海上900公裡超長距離 海峽兩岸公棚友誼對抗賽首度大獻禮在臺灣的鴿壇上鴿友們相互之間所爭相傳頌著的『海上馬拉松比賽
  • 兩岸人家接畫簷 ——江蘇與臺灣基礎教育交流紀事
    緣起今年是海峽兩岸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30年來,江蘇已成為兩岸交流互動最密切、合作成果最豐碩的大陸省份之一。江蘇學子臺灣行「一張瓜子臉,一雙眯眯眼,高挺的鼻梁,長長的黑髮,非常活潑,我和她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5月23日,江蘇學子飛到臺北,泰州市實小五年級的申玥便和同學一起乘巴士前往結對學校——姚園市林森小學並結識了她一對一的學伴——李宜熹。「她的爸爸媽媽都很友好,讓我感受到家的溫暖。」在宜熹家住宿的經歷讓她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