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2月2日電(記者祁星 李凱)2月1日,臺灣世新大學的一棟教學樓裡,歡聲笑語飛揚,不訴離觴。
十天九夜的臺灣之旅接近尾聲,第26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於當晚宣布結營。來自兩岸16所高校的58名師生結束了在臺灣多所新聞院校的訪學,將難忘的回憶融進節目、編作報紙、剪成視頻。來自大陸的師生2日踏上歸程。
交流媒介經驗 兩岸學子激蕩思維火花
「明星、『粉絲』和平臺之間是什麼關係」「葫蘆兄弟和媒體融合時代的記者有什麼共同點」「大數據分析對於綜藝節目製作有什麼幫助」……一個個天馬行空又緊扣當下媒介發展熱點的議題,被做成PPT投影到世新大學傳播學院的教室熒幕上。這些新穎的課題出自於兩岸高校新聞學子的思維碰撞,更是同學們參訪媒體集團、聆聽專業講座、走訪新聞院校的成果。
在1月25日舉行的新聞營開營儀式上,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秘書長邱淑華曾說,新聞營建構兩岸溝通的橋梁,希望透過營隊和學生的交流,能讓學生在自身的專業上有所增長。
臺灣的媒體競爭十分激烈,為了提高點擊率收視率、增加營收,許多媒體集團都摸索出了別具一格的商業模式和發展方向。
「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媒體有各自不同的生存方式。有的用消費行業滋養紙媒的發展,有的打造多元化產業鏈維持報紙的運行。」新聞營團長、中國傳媒大學教師程素琴告訴記者,「對於媒體的立體化經營模式,學生們非常感興趣。」
程素琴介紹說,在10天的時間裡,新聞營參訪了世新大學、政治大學等四所臺灣高校,安排了多個專題講座,還與聯合報系、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一線採編和管理人員進行了深度交流。
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由中國記協、臺灣「中國新聞學會」和臺灣世新大學聯合舉辦,以期幫助新聞學子進一步認識兩岸的新聞價值觀、媒體角色定位以及新媒體環境下媒體的前景。
花生與馬鈴薯 兩岸文化實則大同小異
第一次來臺灣的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毛佳文告訴記者,之前對臺灣的印象有點模糊。來了之後,感覺臺灣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但街道房屋的分布都是隨居民生活足跡而形成,多了生活的溫馨。」毛佳文說。
廈門大學學生林碧鶯對臺北的夜市情有獨鍾:「喜歡吃世林夜市的起司小土豆,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喝奶茶。」
兩岸文化的一些差異也讓新聞營的旅程中笑聲不斷,大陸和臺灣的同學玩起了大家來找「差」:秋褲還是衛生褲?機車還是摩託?行動電源還是充電寶?「這裡的花生叫土豆,在我們那裡土豆是指馬鈴薯。」林碧鶯補充道。
把各自所用的稱謂一一對應上,同學們卻發現兩岸雖然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和語言習慣,但實際上是「大同小異」。
「我覺得更多的是相同點,畢竟是一脈相承的文化。」中國傳媒大學學生王萍萍說,「差異還是比較小的,是可以通過交流來磨合的。」
臺灣營員熱衷陸劇陸綜 微信抖音吸引年輕目光
隨著網絡媒介的普及和兩岸交流的持續開展,新時代的兩岸青年對彼此的了解也有所增多。
1日晚舉行的結營晚會上,兩岸學子展示了精心準備的節目,其中既有臺灣同學表演的嘻哈饒舌,也有兩岸同學合唱的《涼涼》《咖喱咖喱》等電視劇主題曲。
王萍萍告訴記者,臺灣同學也會關注大陸的綜藝節目,例如《中國有嘻哈》《奔跑吧兄弟》,他們甚至還會追《白夜追兇》這樣的網劇。
臺灣世新大學學生柯芷筠最愛看《步步驚心》。「大陸的古裝劇真的拍得比較好,我們了解大陸很多情況下也都是通過電視劇、綜藝。」柯芷筠說。
隨著支付寶、滴滴出行等大陸企業開始深耕臺灣市場,越來越多的大陸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進入臺灣民眾的視野。新聞營的大陸團員們也向好奇的臺灣小夥伴「安利」起了種種「神器」。
「我們教臺灣同學使用微信,他們會驚嘆微信竟然有這麼多功能。」王萍萍說,「我們告訴他們,我們在生活中甚至可以不用現金,只要一部手機、一個微信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們就感覺非常驚訝。」
毛佳文更是拉著臺灣同學在海邊用手機拍起了視頻:「我給臺灣同學介紹了大陸比較火的短視頻APP,比如抖音、快手,他們也很喜歡拍」。
揮手小別離 放眼重聚日
回顧這一段旅程,程素琴表示,十天九夜的交流非常充分,兩岸的許多團員都結下了深刻的情誼。據了解,下一屆海峽兩岸大學生新聞營將於今年7月在大陸舉行。
「我們暑假見!」「我要畢業了,你們記得來找我!」「要再來臺灣玩!」……結營晚會上播放的視頻裡,兩岸新聞學子用淳樸真摯的語言表達著惜別之情。
清華大學新聞學大四學生蔣茹茹微笑著用臺灣詩人楊牧的詩和臺灣的朋友們作別:「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