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小兒,肘部的肱骨髁上無明顯移位骨折,易漏診

2020-12-23 騰訊網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的骨折。多發於小兒,好發年齡為5~12歲。

對於此病,骨科醫生都熟悉的是:當肱骨髁上骨折處理不當時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翻畸形或神經血管損傷,因此,治療時必須加以注意。

但河南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碩士生導師、河南省中醫院疼痛科創科主任王學昌教授指出:對於小兒無移位的骨裂(肱骨髁上骨折),一般不易發現,很容易漏診,很容易因漏診而沒有及時固定而導致移位加重,這一點更應該警惕。譬如下面的5歲幼兒X片就是這樣:

治療前X片(骨折部位在筆指處)

這個小兒因為平地摔到一天,肘部疼痛活動受限被送來診,X片檢查後當時的報告並未提示骨折,但王學昌教授體格檢查發現:肱骨髁上部位環周壓痛,肘關節活動受限。再仔細閱片後發現,該小兒肱骨髁上部位確實有一個不太明顯的骨折線,並且在肱骨下端的內側還有一個不太明顯的小臺階。結合患者有明確的外傷史,明確判斷患兒是一個肱骨髁上無移位骨折。

治療後的X片(筆指處,為骨折處)

在每周兩次藥酒外用,結合外固定兩周後,再次複查患兒:局部無壓痛,屈伸自如,X片有骨膜反應,且有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骨折線模糊。王學昌教授告訴患兒家長,骨折已完全癒合,不用固定了。患兒及其家長非常高興,連聲表示感謝!

對無肱骨髁上移位骨折,伸直型最為多見,佔據90%。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於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後上,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後移位。而本例患兒屬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本型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後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或無明顯移位。

王學昌教授指出:肱骨髁上骨折,一般不用手術,手法整復結合外固定(夾板或石膏)即可。

相關焦點

  • 肱骨髁上骨折應該怎麼治療
    肱骨髁上骨折是發生在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的兒科肘部骨折,很可能會損傷神經血管,應當及時進行評估並實施骨科治療。 肱骨髁上骨折多見於兒童,有外傷史,表現為肘關節活動腫脹,功能障礙,壓痛明顯,限於肱骨髁上部分。肘關節倒等腰三角形的骨性標誌保持正常,表示未脫位。
  • 四肢骨折,你只知道是斷手斷腳,這裡面學問不可不止這麼一點
    因為投擲運動或「掰腕」引起的骨折。肱骨幹骨折時,肘部會表現明顯腫脹變形,甚至會出現皮下淤血和皮膚水皰。當伸展型骨折時,骨折近側端向前移,外形上似肘關節脫位,卻仍保持肘後三角的關係,容易形成「爪形手」。02肱骨髁上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幹與肱骨髁交界處發生的骨折。這種骨折一般多發於10歲以下兒童,佔小兒肘部骨折的30%~40%。因為肱骨幹肘線與肱骨髁肘線之間由30°~50°的前傾角,是最容易引發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 小女孩摔骨折不願手術 正骨手法5分鐘復位
    南都訊 粉碎性骨折了,不用開刀、手術上鋼板就能精準的復位接駁。不小心摔傷骨折的7歲女孩童童(化名),因擔心手術留疤,父母在廣州找到精通復位手法的專家求助,目前童童的骨折部位達到百分百復位水平。
  • 7歲女孩肱骨粉碎骨折,不用開刀中醫正骨5分鐘復位
    骨折怕留疤不願手術,5分鐘正骨復位不留疤童童是個活潑、愛漂亮的小女孩,特別喜歡表演,從小便有個明星夢。一天放學後,蹦蹦跳跳的童童因踩到一顆小石子摔倒,摔下時本能地用左手撐地,導致左肘部骨折,左肘關節畸形,腫脹疼痛,活動受限。
  • 12歲少年骨折扎眼 醫生稱可不用手術
    紅網時刻株洲7月13日訊(通訊員 杜方江)從骨折的片子來看,12歲的株洲少年易同學摔得蠻嚴重,隨後他趕來市中醫傷科醫院就診,診斷為左尺橈骨下段骨折,醫生稱可不用手術。彭真靈稱目前正值暑假,廣大家長朋友們要注意防範孩子摔傷骨折。記者在傷科醫院正骨科走訪發現,幾乎每天都能見到小兒骨折患者前來就醫,彭真靈稱平均每天,該科接診一名小兒骨折患者。「在正骨科,大概老人和小兒患者各佔40%,這裡的小兒指的是12歲以下兒童。」周根雲表示,小兒骨折最為集中的年齡在3歲到8或9歲之間,男女差別不大。
  • 鹽城1歲女孩骨折,蘇州中醫10分鐘復位
    骨折了,竟不用開刀!不小心摔傷骨折的1歲女孩瑤瑤(化名),因擔心手術留疤,父母從鹽城趕到蘇州,在吳門醫派正骨手法治療下,10分鐘就復位成功。瑤瑤今年1歲4個月,來自鹽城。幾天前的一個傍晚,她在床上玩耍時不小心摔了下來,當時右手撐地,痛得大哭。瑤瑤的父母立即將她送入當地醫院就診,確診為肱骨髁上骨折,醫生進行復位未成功,反而造成旋轉移位,醫生建議手術。孩子太小,因擔心手術會留下疤痕,瑤瑤的父母希望尋求手術以外的治療方式。
  • 易被誤診為骨折在影像上如何鑑別診斷?
    哪些骨結構易與撕脫性骨折混淆? 1、二分髕骨 膝關節正位片髕骨外上緣可看見弧形透亮線和一個骨塊,且和髕骨體相對合。 髕骨有時可以有一個或數個次級骨化中心,在1-~14歲時出現。次級骨化中心一般在15歲左右即癒合。
  • 【每日學術】83歲老奶奶骨折,為何切開復位內固定行不通?
    導讀 83歲女性,不慎摔倒,右肘部著地,致右肱骨遠端骨折。最初在全麻下行右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效果不佳,最終行右側全肘關節置換術。第一次手術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 淺談兒童肱骨外髁骨折
    昨晚一位媽媽帶著一位3歲的小女孩急診,小女孩系玩耍時不慎從高處跌落致左肘損傷。行X線片檢查示左肱骨外髁骨折。肱骨外髁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僅次於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骨折合併血管、神經損傷的概率小,這一點不同於肱骨髁上骨折。
  • 千萬別漏診
    經醫生診斷,這些都是髕骨脫位造成的,由於初期的漏診,導致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是很容易漏診的,最常見的發生年齡在青少年,女孩明顯多見。並且髕骨脫位很容易復發,首次脫位時的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什麼是急性創傷性髕骨脫位?顧名思義,就是髕骨從髕股關節的正常位置脫出去,通常情況下都是向外側脫位。
  • 跟同學掰手腕,「啪」的一聲骨折了
    12歲的小方(化名),有一天下課後和同學們一起如往常一樣玩起了「掰手腕」。由於兩方力量相當,頗僵持了一陣。小方準備來一個猛力結束這場比拼時,意外發生了。「啪」的一聲脆響突然出現,小方扳手腕的右手也突然劇痛難忍,無法動彈。
  • 腳踝的疲勞骨折不可小視 易轉變成「慢性筋傷」
    長沙晚報7月16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通訊員 陳雙)48歲的王女士一年前腳踝反覆疼痛,經醫院確診為腳踝骨折。一年多過去了,王女士的腳踝現在還偶爾會使不上勁,走路時間長了也會感覺酸脹。王女士有點擔心,不知道腳踝還能不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傷科副教授龔志賢詳細了解情況後解釋,王女士的骨折屬於疲勞骨折。
  • 16 橈骨遠端骨折:臨床病例手冊
    雖然對於小兒橈骨遠端骨折沒有共同或預後有用的分類系統,但考慮到這些損傷在描述任何小兒骨折的特徵方面是有幫助的:位置,軒移,角度,骨密度,關節受累和機制。受傷[12]。遠端橈骨幹骺端的非移位,單皮質,「不完全」壓迫損傷通常被稱為環面,單皮質或「扣」骨折。
  • 用於治療髕骨骨折的張力帶中克氏針遲發性移位至膕窩
    ,轉發或分享此文克氏針廣泛應用於骨科手術中。它們常運用於髕骨骨折的治療中。採用克氏針張力帶鋼絲固定是髕骨骨折治療的金標準。當骨折癒合後,克氏針長時間未予取出,通常會發生斷裂。大多數鋼絲斷裂後,患者並無明顯臨床表現,斷裂的鋼絲通常位於膝關節的前方。極少數病例發生向後方的移位,從而引起各種併發症。
  • 20歲大學生和同學扳手腕比力氣,「咔嚓」一聲骨頭竟裂了
    近日,20歲的劉毅(化名)在宿舍與同學「扳手腕」比腕力時,突感右上臂劇烈疼痛、不能動彈,被緊急送往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創傷中心就診,經過檢查,被診斷為「右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
  •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有什麼症狀特點?如何診斷股骨頸骨折?
    ,如果伴有明顯的肢體畸形、無法活動並有嚴重的疼痛時,一般不會被忽視。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是所有骨折共有的三大徵象,在股骨頸骨折時,則表現為以下這些特點:(1)疼痛:受傷髖部的疼痛是股骨頸骨折最為明顯的症狀,移位的骨折當然會伴有嚴重的疼痛,靜止時會有脹痛和跳動痛感,在移動患肢時則疼痛更為明顯地加重。無移位與輕微移位的骨折疼痛相對較輕,需要注意的是嵌插型的股骨頸骨折,可以僅有輕微疼痛甚至沒有疼痛,往往容易被忽視而造成漏診。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骨折,一種群眾陌生但又常見的骨折
    這類骨折也好發於8-13歲的兒童,兒童好發的原因可能是脛骨髁間棘部位骨質強度低於前交叉韌帶纖維的強度。>I型:骨折無移位;II型:骨折塊部分移位;III型:骨折塊完全移位,又可分為IIIA與IIIB兩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