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學術】83歲老奶奶骨折,為何切開復位內固定行不通?

2020-12-12 騰訊網

導讀

83歲女性,不慎摔倒,右肘部著地,致右肱骨遠端骨折。最初在全麻下行右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效果不佳,最終行右側全肘關節置換術。第一次手術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

【病例介紹】

患者,女性,83歲。患者入院前6小時不慎摔倒,右肘部著地,即感右肘部疼痛伴活動受限。就診於解放軍466 醫院,診斷為右肱骨遠端骨折,後就診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行X 線檢查提示為「右肱骨遠端骨折」,遂入院治療。既往患類風溼關節炎10年,3年前因雙膝關節炎行雙膝關節置換術。

查體:右肘關節腫脹明顯,局部壓痛明顯,右肘關節因疼痛活動受限。

輔助檢查:X 線片(急診):右肱骨遠端骨折。

【診斷要點】

患者外傷史明確,結合查體及X 線檢查,考慮右肱骨遠端骨折診斷明確,無需CT 檢查。該患者為老年人,患類風溼關節炎10年,X 線片提示肱骨近端骨小梁結構變細、減少、間隙增寬,骨皮質變薄,考慮該患者同時合併有骨質疏鬆症、類風溼關節炎。

【治療原則】

患者骨折類型為AO 分型的C2 型骨折,雖然幹骺端為粉碎性骨折,但關節面骨折簡單。儘管患者合併有骨質疏鬆,分析認為治療方案仍選擇右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患者入院完善相關術前檢查,無明顯手術禁忌,遂於入院3天後在全麻下行右肱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麻醉成功後患者取仰臥位。取肘後正中入路,縱行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內側找到尺神經,將其游離並保護。用骨刀鑿斷鷹嘴,連同肱三頭肌一起將近端掀起,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見肱骨遠端幹骺端粉碎,滑車骨折線為矢狀位,關節面骨折簡單,先用一枚螺釘將滑車骨折固定,使髁間骨折變為髁上骨折,然後復位肱骨髁與肱骨幹,再在內外側分別用重建鈦板固定。衝洗傷口,將尺骨鷹嘴復位,使用克氏針張力帶固定,再將游離的尺神經前移。再次衝洗傷口,留置傷口引流,逐層關閉傷口、包紮。

術中發現患者骨質疏鬆嚴重,固定強度欠佳,術後以石膏固定右上肢於屈肘30°位。術後複查X 線片提示右肱骨髁間骨折移位,考慮由於其骨質疏鬆較為嚴重,固定欠牢靠所致。

考慮患者骨折粉碎嚴重,無法牢固固定,再次固定困難,即使固定成功,也容易導致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強直等,遂於術後3周行右側全肘關節置換術。

麻醉成功後患者取仰臥位。取原肘後縱行切口,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顯露尺骨鷹嘴。取出固定尺骨鷹嘴的克氏針及張力帶鋼絲,取出固定肱骨遠端的鈦板及螺釘。清理骨折塊,修整骨折斷端。肱骨遠端和尺骨近端分別擴髓,插入假體試模。選擇合適的假體長度和尺寸,髓腔內注入骨水泥後插入假體。待骨水泥硬化、假體與骨結合緊密之後,將假體關節連接。被動活動肘關節,活動度滿意。衝洗傷口,將附著於鷹嘴的肱三頭肌肌腱前移至原尺骨截骨斷端處,尺神經仍放置在前方。留置傷口引流,逐層關閉傷口,包紮。前臂懸吊。

患者術後第2日移除傷口引流管,行X 線檢查示假體位置良好(圖2‐1‐3)。術後第2天開始不提重的主動活動,並使用頸腕吊帶保護3周,不做任何活動度的強力訓練,最初3個月內所提物體重量不得超過0.5kg,以後患肢所提重量也不得超過2.5kg。

【隨訪結果】

患者術後10個月右肘關節被動活動VAS疼痛評分0分,主動活動VAS疼痛評分1分;患者對手術的滿意度評分為6分(0~10分,0分為一點也不滿意,10分為絕對滿意)。

屈伸活動範圍20°~90°,Mayo 評分為可(70分)。

未發現假體鬆動或假體周圍骨折等併發症發生,術後功能尚可。

【經驗教訓】

肱骨髁間骨折屬於複雜的關節內骨折之一,近年來提倡通過切開復位內固定和早期的功能鍛鍊進行治療。但對年齡較大、骨質疏鬆明顯、難以復位和固定的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的結果並不像年輕患者那樣滿意,年齡越大,內固定療效越差。全肘關節置換術在國外已成為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成熟技術,尤其是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假體。Cobb 等首先提倡應用肘關節置換術治療新鮮的骨質疏鬆肱骨髁間骨折。肘關節置換技術在國內開展較晚,即使是應用於類風溼關節炎,積累的病例也不多。

Kamineni 等提出全肘關節置換治療肱骨遠端骨折的適應證為:年齡大於65歲,基本上不做劇烈活動,骨質疏鬆明顯,骨折粉碎難以復位和固定。符合上述標準的Gustilo Ⅰ型開放骨折也可以行一期肘關節置換。

其禁忌證為:化膿性感染以及汙染嚴重的Gustilo Ⅱ、Ⅲ型開放骨折。

本例患者為肱骨遠端骨折,AO 分型為C2 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後,考慮其骨折粉碎嚴重,無法牢固固定,勢必導致創傷性關節炎、關節強直等,遂二期行全肘關節置換術。

行半限制型Coonrad‐Morrey 假體手術時,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

肱骨遠端6cm 內的粉碎骨折均可以接受肘關節置換,但肱骨遠端骨缺損最多不能超過8cm。

尺神經常規前置。

顯露過程中保留肱三頭肌的鷹嘴附著處的大部分止點。顯露尺骨冠狀突基底以免擴髓時鑽透尺骨皮質。

提供充分的假體‐骨水泥界面。

因屈肘時容易導致軟組織卡壓,同時會造成假體‐骨水泥界面的應力增大,故肱骨柄不要向近端插入太深。

肱骨內外髁剝離下來的屈肌總腱和伸肌總腱腱膜應縫合於肱三頭肌腱遠端接近止點處的內、外側,防止腕關節屈伸和握力減弱。

本例患者術後功能尚可,且未發現假體鬆動或假體周圍骨折等併發症發生。全肘關節置換術後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項:

感染:淺表感染表現為傷口延遲癒合或不癒合,假體周圍感染可導致假體鬆動。Ka mineni等報導49例肱骨遠端骨折行肘關節置換的患者中有9例出現傷口問題,其中3例肘關節行血腫清除減壓術,2例肘關節行軟組織覆蓋手術,1例取出鷹嘴處的克氏針,1例為術後21天發現關節腔感染,應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行清創術,最後重新植入假體。本組1例伴血友病的患者,出現傷口延遲癒合,拆線後皮下仍有持續血腫形成,後經過輸注凝血因子改善凝血功能以及石膏制動和換藥而得以痊癒。

尺神經麻痺 Kamineni 等報導3例暫時性尺神經麻痺,未經治療,一段時間後均自愈。

假體周圍骨折 Kamineni等隨訪的49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因術後摔傷致假體周圍骨折。

假體鬆動 Kamineni等報導的病例中,有3例出現假體鬆動,其中2例為無菌性假體鬆動,另1例為感染致假體鬆動。Lee 等認為,假體鬆動和軸承磨損是肘關節置換術後長期併發症,其中1.2%(12/919)的病例可通過單純更換軸承解決,在醫生指導下活動和嚴格限制提重物可降低其發生率。但由於作者隨訪的病例中有41%是類風溼關節炎的患者,故對肱骨遠端骨折行肘關節置換的患者,假體鬆動及翻修手術的概率並不樂觀。

儘管有上述併發症的發生,但Kamineni等認為其49例肘關節置換的總體療效較滿意,因為其中32例(65%)未出現任何併發症,14例(29%)出現單一的併發症,僅3例出現兩種併發症。

本例患者雖缺乏遠期療效的隨訪,但近期結果較滿意。總之,對年齡較大、骨質疏鬆明顯、骨折粉碎難以復位和固定、關節面破壞嚴重的患者,一期肘關節置換術可取得良好療效。

(備註:本文改編自醫學論壇網;部分圖片源自網絡。歡迎原作者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踝關節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⑴切口⑵顯露內踝骨折⑶利用巾鉗復位⑷螺釘固定圖1 內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⑴切口⑵螺釘內固定術圖2 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⑴拉開跟腱,顯露屈長肌(插圖示切口)⑵拉開屈長肌,顯露後踝骨折,復位後鑽孔⑶螺釘內固定圖3 後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 踝關節骨折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⑶利用巾鉗復位⑷螺釘固定圖1 內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4.內固定 較大的骨折塊多用螺釘固定,小骨折塊只可用克氏針內固定。⑴切口⑵螺釘內固定術圖2 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沿腓骨下段前緣繞過外踝下端作弧形切口,長短根據骨折高低而定[圖2 ⑴],注意勿傷及腓骨肌腱及其腱鞘。顯露骨折塊後,按內踝骨折手術步驟將其復位及內固定[圖2 ⑵]。
  • 肩關節脫位的閉合/切開復位方法
    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身麻醉),使肌肉鬆弛並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或局部麻醉(關節腔內注射局部麻醉藥)下進行。無並發損傷的肩關節脫位患者很少需要手術復位。單純合併大結節骨折患者,肩關節復位後大結節往往也能自行恢復到解剖位置不需要手術復位。
  • 鹽城1歲女孩骨折,蘇州中醫10分鐘復位
    骨折了,竟不用開刀!不小心摔傷骨折的1歲女孩瑤瑤(化名),因擔心手術留疤,父母從鹽城趕到蘇州,在吳門醫派正骨手法治療下,10分鐘就復位成功。瑤瑤今年1歲4個月,來自鹽城。蘇州市中醫醫院骨傷科副主任中醫師尤君怡仔細查看了瑤瑤的CT片及右上臂的情況,發現瑤瑤的肘部旋轉移位明顯,常規的處理方式是手術切開復位和內固定治療,但該治療方案創傷大,難免會遺留疤痕。經過詳細分析和評估,尤君怡認為,可採用中醫傳統的手法復位治療。
  • 九江市中醫醫院成功實施兩例髕骨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組圖)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通訊員王海勝攝影報導:近日,九江市中醫醫院骨傷七科在診療組組長方建波的帶領下,運用3D列印技術,成功實施兩例髕骨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術後患者均恢復良好。 病例2  針對兩名患者的具體病情,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方建波團隊決定發揮數字骨科優勢,根據患者骨關節形態,通過精密計算,按1:1比例列印出兩具髕骨粉碎性骨折模型,根據3D列印立體模型制訂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手術前就準確定位了內固定物的形態及安放位置
  • 醫療糾紛:骨折鋼板內固定手術後鋼釘脫出,醫院須承擔60%賠償責任
    【摘要】原告因外傷被送到被告處行右股骨粗隆間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術後發現內固定鋼釘脫出。2020年5月26日法院經審理認為,手術後內固定鬆動失效;術後多次複查X片提示內固定鬆動脫出,沒有及時告知患者,沒有進一步採取有效補救措施,致使患者後期髖內翻及肢體縮短加重。
  • 骨折內固定術後的鋼板拆不拆?
    這種手術多用於骨折切開或閉合復位後,用以保持骨折端的穩定性。目的是達到骨折的牢固制動,促進骨折癒合,以期達到一期癒合,減少因骨折長期制動、長時間臥床引起的併發症,利於功能康復。  當病人行骨折內固定後,很多人都覺得當骨折癒合後一定要取出鋼板,但是事實真的是一定要取出嗎?
  • 7歲女孩肱骨粉碎骨折,不用開刀中醫正骨5分鐘復位
    信息時報訊(記者 廖溫勃 通訊員 祈福)摔傷骨折不用開刀即可復位,這為從小就夢想著成為一個大明星的童童(化名)摔傷後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日前,祈福醫院骨科中心中西醫結合首席專家傅強主任醫師為童童摔傷骨折的左肘部正骨復位,如今骨折部位達到完美的解剖復位水平,完全不影響她以後的發展。
  • 小女孩摔骨折不願手術 正骨手法5分鐘復位
    南都訊 粉碎性骨折了,不用開刀、手術上鋼板就能精準的復位接駁。不小心摔傷骨折的7歲女孩童童(化名),因擔心手術留疤,父母在廣州找到精通復位手法的專家求助,目前童童的骨折部位達到百分百復位水平。
  • 骨內生物強化固定青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
    前 言 青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垂直剪力(Pauwels角大)及扭轉力大;囊內骨折的滑液環境也不利於二期癒合(關節滑液阻礙了骨折二期癒合必要的血凝塊形成過程)。因此,這類骨折往往得依靠一期癒合。
  • JBJS:年輕患者股骨頸骨折的治療
    對股骨頸骨折,應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做到解剖復位;若解剖復位無法完成,則可以考慮行切開復位內固定。作者所習慣的方法是,患者仰臥位在可透視的手術床上,患肢消毒後游離出來。採用Watson-Jones手術入路(圖2)。在股骨近端做外側切口,向前分離至髂骨的臀肌粗隆。
  • 寧鄉高新區企業助力國際首例可降解鋅合金頜面骨折內固定手術順利...
    10月19日,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創傷科主任田磊採用可降解鋅合金顱頜面內固定系統對一名下頜骨雙發骨折的患者成功實施下頜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田磊與患者交流康復情況。紅網時刻10月23日訊(記者 林佳妮 通訊員 王慧)金屬接骨板是治療顱頜面骨折最常用材料,但在骨折癒合後往往需要二次手術取出,會給患者造成額外創傷與經濟負擔。10月19日,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頜面創傷科主任田磊利用可降解鋅合金顱頜面內固定系統對一名下頜骨雙發骨折的患者成功實施了下頜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 黃梅縣人民醫院:成功施行肱骨骨折閉合復位多維交鎖髓內釘固定術
    9月7日,黃梅縣人民醫院骨科成功施行了首例肱骨骨折閉合復位多維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患者70餘歲,因摔傷致右上臂疼痛、活動障礙急診入院,診斷為右肱骨幹骨折。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常駐院骨科專家陳彪教授的指導下,由骨科主任桂向洪主刀,帶領餘勇彬、孫曉望等醫生團隊,為其行肱骨幹骨折閉合復位髓內釘內固定術,手術進行順利,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肱骨幹骨折是常見長骨幹骨折,受傷時創傷能量大,骨折端及其周圍軟組織原始損傷重。
  • 股骨骨折術中輔助閉合復位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即通過骨折的閉合復位髓內釘或接骨板置入等方法充分保護骨斷端血供,從而有利於骨折癒合[1]。但因在術中閉合復位、且維持復位的同時固定接骨板或置入髓內釘,有時易造成復位丟失,為此很多國內外學者探索術中輔助復位的設備及方法,包括體外無創牽引器、自製牽引復位器、計算機輔助復位系統等,以期解決術中閉合復位的問題。本文就此作一綜述。術中為使骨折復位並維持復位常需多人配合牽引,有時還需反覆多次復位,使患者及術者遭受大量射線損害。
  • 中醫院骨二科成功實施INFIX骨盆前環內固定支架微創手術
    患者因下雪時不慎摔倒,致不穩定性骨盆骨折(右側恥骨上下支、右側骶骨骨折),治療此類患者,通常採用骨盆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或支架外固定術,但鋼板內固定,創傷大、出血多、手術時間長、手術切口往往達二三十釐米,出血量多在1000-2000ml,有時甚至會更多。
  • 橈骨遠端骨折是如何康復的,看完你就懂了
    骨折移位者,可出現腕關節的「銀叉」畸形或「槍刺」畸形。Ⅹ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為詳細了解關節面骨折及骨折塊的移位情況,可行三維CT檢查。 四 骨遠端骨折如何復位與固定 此型骨折大部分可用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部分需要手術治療。
  • 萊州市中醫醫院「3D列印」開啟對骨折微創復位固定的新思路
    萊州市中醫醫院「3D列印」開啟對骨折微創復位固定的新思路 2020-12-08 11: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壯漢摔倒右手撐地致骨折 醫生連夜手術凌晨成功復位
    但是,手撐地時力量較大,很有可能造成手腕部的骨折。如果這也是你下意識的動作,那麼,下面這個案例或許可以給你一些警示。10月11日下午,在青務工46歲的趙先生(化名)因不慎摔倒時右手橈側著地造成骨折。晚上7點半左右,他被工友緊急送往市立醫院西院區進行治療。剛送入醫院時,趙先生痛苦異常,受傷手腕腫脹明顯。
  • 【每日學術】橈骨遠端骨折畸形癒合的治療與進展
    8周內,骨痂易去除,可利用原有骨折線標誌,使解剖復位更易達到 而且,早期軟組織攣縮程度較輕,對骨折復位矯形的影響較小 此外,關節內骨折患者畸形癒合後,更易形成骨關節炎,且易損傷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而相應韌帶的損傷或攣縮畸形也會極大增加截骨矯形難度 不同畸形癒合的手術處理
  • 肱骨髁上骨折應該怎麼治療
    肱骨髁上骨折是發生在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的兒科肘部骨折,很可能會損傷神經血管,應當及時進行評估並實施骨科治療。 肱骨髁上骨折多見於兒童,有外傷史,表現為肘關節活動腫脹,功能障礙,壓痛明顯,限於肱骨髁上部分。肘關節倒等腰三角形的骨性標誌保持正常,表示未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