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隱者
原創文章,轉載需聲明!
對管虎導演的作品印象深刻的要屬老炮兒,再早就是電視劇《黑洞》了,因為《黑洞》,對這個導演的印象是不錯的。
也是在最近連續拍攝《八佰》《金剛川》之後,這位導演開始被網友拿放大鏡來審視,比如背著手鞠躬、帶著us 的帽子接受採訪等等。
一次,兩次,是你,是你,怎麼總是你?
人可以有個性,但唯一的底線是,民族大義面前,尾巴都要收著!
你管虎祭奠自己的先祖的時候,也背著手這麼個性?
孫元良是著名的逃跑將軍,連委員長都大罵的一個人物,你去致敬,這唱的是哪一出呢?
好了,下面我們說回《八佰》,看看評價不高的原因是什麼。
角色轉換生硬
不止一個角色,記者、黑社會大兄弟、老算盤。
上一秒還去日本人那裡賺情報費,轉頭外國人一句問話,咱們的記者同志就覺醒了,這轉換得很牽強。
黑社會大兄弟上一秒還在問老闆生意的事情,轉身就投入到愛國洪流中,沒有鋪墊,只有一張遺像就完成了人物的升華;
老算盤怎麼溜達到河對岸的?
除了侯勇飾演的教授,從看客,到憤怒,是完整的之外,幾乎沒有幾個人物的形象是豐滿的。
主角不主,配角不配
不知道讀者觀影時有沒有一種錯覺,就是會把李晨誤認為是謝團長。李晨這個角色沉穩,素質過硬,勇敢,頗有大將之風,但突出了一圈,可惜謝團長的形象卻沒有幾分鐘去勾勒了。
突出小人物是可以的,但把謝團長這樣的英雄給弱化了,實在是不應該。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沒有謝團長,也帶不出這麼棒的兵。但是我們看到的謝團長,除了開頭和結尾的幾段訓話,就沒再展現過優秀品質了。
王千源,一個靠著演技,硬生生把一個無來由的老兵油子演出了情感共鳴的優秀演員。除了王千源的精彩演出,我們似乎很難走進這個人物。這麼優秀的一個兵,怎麼就兵油子成這樣呢?是對上層的失望?還是對指揮的不滿,不管怎樣,交代一下人物的心路歷程還是很有必要的。
姜武飾演的老鐵,很明顯,是暗指東北兵,背後的歷史是沒有抵抗的東北軍。插科打諢的就佔去了寶貴的十幾分鐘時間,用性語言來表現小人物的故事沒問題,但如果是看第一遍,觀眾很難在姜武唱戲那段看明白原因,和歐豪那段白馬一樣,玄幻的劇情讓觀眾抓不到重點了。
白俄的失足女,這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生活在上海的一個特殊群體,大隱者理解導演試圖將宏大的歷史背景一一描述的良苦用心,但無奈時長限制,會讓許多對歷史不熟悉的觀眾出戲,抓不到重點。
姚晨飾演的何香凝女士,作為一名著名進步人士,這個角色完全可以連接起八百壯士和背後混亂的上層,但可惜的是,何女士只慷慨的說了句:國人皆如此。就沒再有後續了。
性關懷可以有,但不能泛濫
著重描寫大背景下的小人物,這個方向沒有問題,但這部片子想表達的東西那麼多,是不是這樣的情節可以少一點啊?
王千源向姜武學習「那滋味」就佔據了兩個小節,戰爭片好萊塢也沒像你這麼幹那。《拯救大兵瑞恩》、《硫磺島家書》,對小人物更多的是關注對家庭的思念,長輩、妻子、孩子,這是一個既鮮活,又感人的形象。
你這好傢夥,把觀眾都快看發情了,學西方又學不好,還有點別的事沒?
管虎導演的弱項:劇情推進到高潮的處理
我們就拿電影老炮兒舉例,如果你還記得老炮兒的劇情,相信會記住前面的許多細節,但如果說整部片子差一口氣的話,那就是馮小剛最後的那一次衝鋒,觀眾的胃口被吊得不行的時候,需要高潮來釋放的時候,全片戛然而止,直接快進到後續了,只留下那個軍刀的鏡頭。
再來看《八佰》,如此悲壯的故事,似乎缺少一個高潮來讓觀眾們發洩出來,讓人憋得難受。同樣是戰爭題材,《拯救大兵瑞恩》相信不管過了多少年,高潮時,漢克斯拿起手槍向坦克射擊的情節,觀眾不會忘記,就差一點,援軍飛機就來了,就差了那麼一點,還是犧牲了,才有了老兵對瑞恩的那段對話,觀眾情緒也到了高潮。
你說為了還原真實,但那戰鬥場面也不真實啊,地下水路竟然沒有看守放哨的;
你說不求真實但求感動吧,為什麼不能在高潮處設計一場攻守戰呢?反而在撤退環節無限放大悲愴(和史實又不符)。
李晨,王千源,戲份都不少,素質都過硬,但又像老炮兒裡面的馮小剛一樣,在英勇的路上劃了省略號。
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反而抓不到重點了,至於說把觀眾看哭了,那眼淚是懷念英雄的,和這部片子真的聯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