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物件之:阿公阿嬤遺留的油紙傘

2020-12-26 懷舊的宇哥

這是我阿公阿嬤用過的油紙傘。

它雖然平凡,卻穿越了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無聲地講述著一段塵封的愛情故事——

這把油紙傘骨架已經不完整,傘面更是被時光的風風雨雨衝刷得千瘡百孔,傘面曾經的精美圖案、昔日那淺褐色的散發著濃鬱香氣的熟桐油,都隨著油紙傘在為主人遮風擋雨的千千萬萬個日子裡慢慢消磨,以至不復存在。

然而記憶是無法抹掉的。

睹物思人, 我那年近期頤的阿嬤看到這油紙傘,就想起了曾經和我阿公生活的日子。

阿公曾撐著它送阿嬤往返娘家,阿嬤曾撐著它和阿公上圩購物,他們曾一起撐著它遊山玩水……

阿公業已作古多年,這把殘舊的油紙傘卻一直留在阿嬤的身邊,她把油紙傘視如珍寶,不肯丟棄,還用一口純正的潮汕話對我說:「紫條油紙雨遮,是我甲恁阿公尚珍惜個,著好好保存!」(這把油紙傘,是我和你爺爺最珍惜的,要好好保存!)。

我點頭應「好」,心想:這一把油紙傘, 一如阿嬤與我阿公的愛情那樣單純而忠貞!

時光之水從來不會停止流動,阿嬤如今也辭世經年。這把油紙傘以及它所見證的千秋往事,將在歲月的塵埃掩映下,成為塵封的歷史。

撐開這把油紙傘,我仿佛又看到了阿公阿嬤,好想回到往昔,聆聽那段有點含蓄卻又頗具溫度的老愛情故事……

相關焦點

  • 廈門食記「海蠣餅」來自阿嬤阿公的熱情
    不管是外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熟客,只要來到製作海蠣餅的小攤兒前,總是一臉的笑意盈盈,面對著給我們熱情煎制海蠣餅的阿嬤阿公,這種親切感就足夠動人。阿嬤阿公我們說回海蠣餅,作為一道網紅美食,我認為它是和廈門一起出道的。
  • Lulu唱出阿公阿嬤的雋永戀情〈上美麗的情歌〉今首播MV
    Yes娛樂9月29日訊在製作個人全新專輯《29》時,Lulu黃路梓茵就希望能夠收錄一首臺語歌,因為她一直都很喜歡唱臺語歌,小時後,當裡長的阿公辦社區裡民大會時,Lulu都會上臺唱臺語歌,上大學的時候也在臺語電臺打工,每天都在聽臺語老歌;所以才接了跟蕭煌奇老師共同主持的臺語歌唱節目;定下唱臺語歌的方向之後,也立刻鎖定主題是關於阿公阿嬤的愛情
  • 阿嬤主持建這棟厝 一輩子守住這個家 老房見證了女主人一生情
    蘇培霞說,這棟房子建於1951年,是丈夫李錦團的阿公(閩南語:爺爺)李昭葷出資,阿嬤(閩南語:奶奶)楊常娥主持建設的。  老房共有兩層,從外觀上看依然保存非常完好,通體閩南紅。一樓是閩南傳統式樣,大木門、楹聯、圓形石柱;二樓則豐富許多。窗戶和柱子頗有哥德式和巴洛特式的結合體。屋頂上方的牌匾中間有四個已經脫落的大字,仔細看還可以發現是「自力更生」。
  • 油紙傘下的情話
    那傘沿上滴滴答答的雨珠兒,該是崩濺著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脆響吧;那傘下的人,該是一襲藏青色的長衫,黑邊的圓圈眼鏡下,一定有著一張蒼白而年輕的臉。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油紙傘,它發明於何時又為哪一個獨具慧心的匠人所造,至今,我們已無從查考,但我想,油紙傘的出現,一定被我們想像的要早吧。
  • 一個叫做「分水嶺」的小鎮,藏著關於油紙傘的故事
    它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之處,以盛產油紙傘聞名。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這裡擁有大大小小上百家油紙傘生產廠,從業人員多達上萬人。然而,當機器生產開始普及時,手工製作開始失去了活力。雖然油紙傘業已經蕭條,但在作者眼裡,油紙傘已經成為了另外一種存在——它的文化意義沒有消失,它是文明的使者,是中國千年古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它改變了瀘州的氣質,讓瀘州風情萬種。
  • 【潮語神曲】阿嬤 芥藍炒油啊是炒朥
    近日,這首「阿嬤 芥藍炒油啊是炒朥 」的潮語神曲刷爆了潮汕人的朋友圈,你聽說了嗎?
  • 賣彩券被偷,阿公懊悔「捶爆自己」
    有一對阿公、阿嬤在花園夜市賣彩券,結果被小偷盯上,損失好幾張500元的彩券。而阿公懊悔地捶打自己的頭,怪自己和阿嬤沒有檢查。一旁女子看到後,忍不住眼眶泛淚,希望網友們有經過可以幫幫阿公、阿嬤。『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安慰他們!』
  • 阿公阿嬤都認可的古早味!
    阿公阿嬤都認可的古早味!豬肝被片成薄片,卻不粉不澀,柔嫩入味,喜歡下酒菜的人一吃就會愛上~油潑辣子醬扁食健激發味蕾,麻的舒服又辣的透徹。扁食皮薄餡多,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油亮紅火的一整碗不斷散發出致命誘惑。
  • 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川省瀘州市民間工藝,分水油紙傘一篇建議收藏
    摘要:400年是流動瀘州分水油紙傘,在瀘州分水油紙傘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遺產正式進入全國國內起源2008年,最有名的紅傘可以精緻的無形的傳統工藝之一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但一旦「雨離開」的保護,為了展現藝術的驚人之美,瀘州紙業在傘下面臨著無邊無際的方向和更新的生命力。
  • 走入徽州秋韻:江西婺源縣訪竹安堂油紙傘廠
    繼續我們的徽州秋韻之旅。今天不拍自然風光,走訪竹安堂油紙傘廠。油紙傘廠位於江西上饒市婺源縣清華鎮東源村。順帶說一下,婺源古屬徽州,今屬江西。 進入竹安堂油紙傘廠,就進入了一個傘的世界。傳統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繁雜,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大致來講,分成如下幾項。
  • 「一把傘,一生情」,從國漫中的油紙傘,看中國的「傘文化」
    ——戴望舒《雨巷》年少時期,曾對詩人筆下那個撐著油紙傘走在窄巷深處的丁香姑娘頗感好奇,那些埋藏在油紙傘下的情感似乎也帶了一點神秘的感覺。戴望舒詩裡那個撐著油紙傘在雨巷緩慢彳亍的丁香姑娘走遠了,伴隨著遠去的還有她的油紙傘。
  • 挑戰時刻Vlog|我在瀏陽學做油紙傘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門中國傳統手工藝,油紙傘製作。為了學習這項技藝,我們來到了湖南省瀏陽市達滸鎮的一家工廠。 提起油紙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麼?例如:它由什麼材料構成,有哪些製作工序和用途?點擊Vlog視頻,一探究竟。
  • 《勞熱》三部曲|(一)《粿•阿嬤》:「從21歲到71歲,我做粿做了五十年」
    阿嬤身高將近一米七,小時候就一直覺得阿嬤很高很高,經常聽鄰裡的阿婆們「老長,老長」地叫她。後來慢慢地,從家人口中得知阿嬤的身世,才知道阿嬤原來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阿嬤的親生父親當時是國民黨軍官,生得人高馬大,娶了一戶有錢人家的千金(阿嬤的母親),後來國民黨戰敗逃亡,阿嬤的親生父親開槍自殺,家道中落之後,阿嬤的母親帶著阿嬤兄妹幾個改嫁到下隴村一戶普通人家,過起了平凡而清苦的生活。
  • 磁灶「紅馬甲」:進村入戶教阿公阿嬤使用「健康碼」
    (記者_賴自煌通訊員_李玲玲) 原標題:磁灶「紅馬甲」:進村入戶教阿公阿嬤使用「健康碼」 責任編輯:凌芹莉
  • 阿嬤的死亡|黑閘子
    因此心生愧疚,總是暗自做一些心理鬥爭:「我一定要好好聽阿嬤講話,認真的看著她的眼睛聽,要及時的回應,不要只是點頭和嗯。」但我每次都沒有做到。她講到關於媽媽的時候,總是說媽媽是個很勇敢和剛烈的人,爸爸是個負心漢,如何的辜負媽媽。最經典的橋段就是講爸媽吵架,爸爸會把媽媽所有的衣服淋上火水,點一把火全燒光。這個橋段我聽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但是她從來不提及媽媽的死。「我媽媽到底怎麼死的?
  • 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活化石,非遺中國傳承400年
    愛看古裝劇,很多浪漫悽美的場景總會出現傘,古時遮雨遮陽都用得是油紙傘,油紙傘最早起源於我們國家的一種紙制或布制傘。起油紙傘那就不得不提瀘州的油紙傘,這門幾百年歷史的老手藝,被譽為「中國傘工藝的活化石」。
  • 廈門「最不簡單」的路,穿山越海還繞過這座城,阿公阿嬤都來打卡
    在城市的建設當中,越來越多創新型建築興起,除了給人們帶來便利的空間環境外,也有一些建築通過對於現代技術的融合使之更加有看點。今天要介紹的這一個地方是廈門山海健康步道。這個健康步道跨越程度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經過了8個山區和三個水區,橫跨了仙嶽路和海滄大橋,其通過顏色的對比使之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應,在整個行走的過程中,有一個地方被稱為是「迷你世界玩具」。仿佛是兒時所玩的一些小汽車的發動軌道,如今是人們在上面一圈一圈的行走,每分鐘都能覺得藍天白雲在身邊漂浮,廈門的阿公阿嬤都忍不住來這裡打卡遊玩,都喜歡沒事就來這裡走走。
  • 潮汕舊時平頭百姓的家用物件,什麼用途,知道嗎?
    潮汕舊時平頭百姓的家用物件,什麼用途,知道嗎?最近回了一趟老家,突然想起好久沒去舊時的房子看看,很是掛念。開門進屋,看到舊時使用過的家常舊物,勾起了很多孩提時的生活回憶。跟自家孩子說起,如聽天書。頓時感覺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存在代溝是毋庸置疑的,不知不覺自己也老了,止不住有些傷感。自己再不把這些個物件記下來,恐怕再過些年,能記起的人越來越少了。可惜能找到的舊物不多。所以大膽做個介紹,以求拋磚引玉。柴火灶
  • 老物件裡藏著嵐島歲月|老物件|陳品雲|郭信傑|林美珠
    老屋子裡擺放著老物件舊物如雲變廢為寶 打造故事走廊走進上樓村「樓臺會」一樓最左側的房間,午後陽光正好,細碎地灑在各式老物件上,人們置身其中仿佛就如同穿越了時光。這僅僅10平方米的老舊物件展示廳,真實還原了崢嶸歲月中一個小家方方面面的生活印記,細節而生動。
  • 60~70年代曾經倍伴我們成長的老物件
    回到老家後院,看到這些遺留在地上的老物件,「睹物思人」勾起了我對孩提時代的回憶……在六七十年代這些物件與每個家庭生活息息相關,父母曾用這些東西勤儉持家養育我們一個個兒女長大成人。今天農村農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物件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