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說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盛大的料理,也沒有酒逢肉宴上的高端菜色。但是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完美交融的這座小城,成為了搭載無數特色小吃的沃土。其中就有一種極具城市特色的小吃「,海蠣餅」。
可以說「海蠣餅」是來自廈門阿婆阿公的熱情。不管是外來的遊客,還是本地的熟客,只要來到製作海蠣餅的小攤兒前,總是一臉的笑意盈盈,面對著給我們熱情煎制海蠣餅的阿嬤阿公,這種親切感就足夠動人。
我們說回海蠣餅,作為一道網紅美食,我認為它是和廈門一起出道的。廈門紅起來的時候,也是海蠣餅水漲船高的時候,因為它的普通,在看到它的第一眼,賣相醜陋,餅包鼓脹,我的食慾對它根本就提不起半點興趣。
但是後來有一天阿嬤的一句話讓它洗脫了我對它的偏見。「小夥子來嘗嘗阿嬤的餅,喜歡可以買點回去當早餐吶」。本想婉言拒絕的,但是阿嬤的親熱與親切是那樣的無法抗拒,幾塊錢的小食,我心想嘗嘗看也可以,反正正在餓頭上。
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在你咀嚼的時候,那種清脆感好像不用牙齒就能完全地奉獻給你的味蕾。脆生生炸過的表皮包裹著裡面廈門特有的海鮮味,香味不是它的靈魂,我覺得鮮味才是它的本質,而人情味是它的靈魂。
海蠣餅,福建泉州、福州、莆仙及廈門一帶傳統的漢族風味小吃。夾心生海蠣油炸。酥脆香甜,沾蒜泥醬醋,更爽口宜人,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可單獨當零食吃。因為加了海蠣,所以出鍋的蠣餅鮮香撲鼻、外酥內嫩、油而不膩。
海蠣餅在廈門這座小城裡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了的小吃了,當地人大多把蠣餅當作當作早點下粥小菜。外焦內嫩的蠣餅,再叫上一碗鍋邊糊或者花生湯,口口滑軟,百吃不厭。
關於海蠣餅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傳說清初有一位年青入,繼承父業在鬧市設攤賣早點,他雖然勤勞,但生意清淡,只能餬口,不能成親。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興隆,財源茂盛,成家立業。
一天晚上,他夢見一位白髮老人他急忙問到:「好運向何處求?」老人不理,飄然而去,這時只見天上月白雲清清,星光閃閃,他看得出神,接著月亮下沉,黃色的太陽,從東邊升起,霞光萬道,醒來卻是一場夢。
恍然間他從夢中悟出了奧妙,就用米豆為原料磨成漿,把似蠣餅放在油中炸。餅在油中翻滾,似在彩雲之間。
蠣餅熟時呈金黃,好比金黃色太陽,開市之時,顧客嘗了拍手叫好。於是生意興隆,發家致富。後人爭相仿效,一直流傳至今。
作為引進的閩南小吃,廈門其實真的算不上正宗。應該確切的說很多東西在廈門都很難吃到正宗,畢竟是一座旅遊小城。
麥肯德,漢堡王什麼的才應該符合這座城市快節奏,人口流動的市場。但是,在廈門人獨特的熱情與親切之下,這裡的一切都明媚可愛。
即便不是最正宗的美食,但是很確定的可以說,是可以給我們有遊客們的帶來幸福與幸運的美食。
而且偷偷告訴你們,廈門的阿嬤阿公真的是能在不經意間給你溫暖的幸運之神。不論好吃與否,阿嬤阿公親手做給你的海蠣餅,你們一定要嘗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