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樹猶如此

2021-02-27 快線文化

聖巴巴拉附近產酒,有一家酒廠釀製一種杏子酒(Aprivert),清香甘洌,是果子酒中的極品,冰凍後,特別爽口。鄰舍有李樹一株,枝丫一半伸到我的園中,這棵李樹真是異種,是牛血李,肉紅汁多,味甜如蜜,而且果實特大。

那年七月,一樹累累,掛滿了小紅球,委實誘人。開始我與國祥還有點顧忌,到底是人家的果樹,光天化日之下,採摘鄰居的果子,不免心虛。後來發覺原來加州法律規定,長過了界的樹木,便算是這一邊的產物。有了法律根據,我們便架上長梯,國祥爬上樹去,我在下面接應,一下工夫,我們便採滿了一桶殷紅光鮮的果實。收工後,夕陽西下,清風徐來,坐在園中草坪上,啜杏子酒,啖牛血李,一日的疲勞,很快也就消除了。

 

聖巴巴拉有「太平洋的天堂」之稱,這個城的山光水色的確有令人流連低回之處,但是我覺得這個小城的一個好處是海產豐富:石頭蟹、硬背蝦、海膽、鮑魚,都屬本地特產,尤其是石頭蟹,殼堅、肉質細嫩鮮甜,還有一雙巨螯,真是聖巴巴拉的美味。

那個時候美國人還不很懂得吃帶殼螃蟹,碼頭上的漁市場,生猛螃蟹,團臍一元一隻,尖臍一隻不過一元半。王國祥是浙江人,生平就好這一樣東西,我們每次到碼頭漁市,總要攜回四五隻巨蟹,蒸著吃。蒸蟹第一講究是火候,過半分便老了,少半分又不熟。王國祥蒸螃蟹全憑直覺,他注視著蟹殼漸漸轉紅叫一聲「好!」,將螃蟹從鍋中一把提起,十拿九穩,正好蒸熟。然後佐以薑絲米醋,再燙一壺紹興酒,那便是我們的晚餐。

那個暑假,我和王國祥起碼饕掉數打石頭蟹。那年我剛拿到終身教職,《臺北人》出版沒有多久。國祥自加大伯克利畢業後,到賓州州大去做博士後研究是他第一份工作,那時他對理論物理還充滿了信心熱忱,我們憧憬人生前景,是金色的,未來命運的兇險,我們當時渾然未覺。

一九八九年,歲屬蛇年,那是個兇年……

有一天,我突然發覺後院三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那一株,葉尖露出點點焦黃來。起先我以為暑天乾熱,植物不耐旱,沒料到才幾天工夫,一棵六七十呎的大樹,如遭天火雷殛,驟然間通體枯焦而亡。那些針葉,一觸便紛紛斷落,如此孤標傲世、風華正茂的常青樹,數日之間竟至完全壞死。奇怪的是,兩側的柏樹卻好端端的依舊青蒼無恙,只是中間赫然豎起槁木一柱,實在令人觸目驚心,我只好叫人來把枯樹砍掉拖走。從此,我後院的西側,便出現了一道缺口。柏樹無故枯亡,使我鬱鬱不樂了好些時日,心中總感到不祥,似乎有什麼奇禍即將降臨一般。沒有多久,王國祥便生病了。

 

那年夏天,國祥一直咳嗽不止,他到美國二十多年,身體一向健康,連傷風感冒也屬罕有。他去看醫生檢查,驗血出來,發覺他的血紅素竟比常人少了一半,一公升只有六克多。接著醫生替他抽骨髓化驗,結果出來後,國祥打電話給我:「我的舊病又復發了,醫生說,是『再生不良性貧血』。」國祥說話的時候,聲音還很鎮定,他一向臨危不亂,有科學家的理性與冷靜,可是我聽到那個長長的奇怪病名,就不由得心中一寒,一連串可怕的記憶,又湧了回來。

 

許多年前,一九六〇年的夏天,一個清晨,我獨自趕到臺北中心診所的血液科去等候化驗結果,血液科主任黃天賜大夫出來告訴我:「你的朋友王國祥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陌生的病名。黃大夫大概看見我滿面茫然,接著對我詳細解說了一番「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理病因。這是一種罕有的貧血症,骨髓造血機能失調,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細胞,所以紅血球、血小板、血紅素等統統偏低。這種血液病的起因也很複雜,物理、化學、病毒各種因素皆有可能。

最後黃大夫十分嚴肅地告訴我:「這是一種很嚴重的貧血症。」的確,這種棘手的血液病,迄至今日,醫學突飛猛進,仍舊沒有發明可以根除的特效藥,一般治療只能用激素刺激骨髓造血的機能。另外一種治療法便是骨髓移植,但是臺灣那個年代,還沒有聽說過這種事情。那天我走出中心診所,心情當然異常沉重,但當時年輕無知,對這種病症的嚴重性並不真正了解,以為只要不是絕症,總還有希望治癒。事實上,「再生不良性貧血」患者的治癒率,是極低極低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五的人,會莫名其妙自己復原。

 

王國祥第一次患「再生不良性貧血」時在臺大物理系正要上三年級,這樣一來只好休學,而這一休便是兩年。國祥的病勢開始相當險惡,每個月都需到醫院去輸血,每次起碼五百cc。由於血小板過低,凝血能力不佳,經常牙齦出血,甚至眼球也充血,視線受到障礙。王國祥的個性中,最突出的便是他爭強好勝,永遠不肯服輸的戇直脾氣,是他倔強的意志力,幫他暫時抵擋住排山倒海而來的病災。

 

那時我只能在一旁替他加油打氣,給他精神支持。

 

他的家已遷往臺中,他一個人寄居在臺北親戚家養病,因為看醫生方便。常常下課後,我便從臺大騎了腳踏車去潮州街探望他,那時我剛與班上同學創辦了《現代文學》,正處在士氣高昂的奮亢狀態,我跟國祥談論的,當然也就是我辦雜誌的點點滴滴。國祥看見我興致勃勃,他也是高興的,病中還替《現代文學》拉了兩個訂戶,而且也成為這本雜誌的忠實讀者。

 

事實上王國祥對《現代文學》的貢獻不小,這本賠錢雜誌時常有經濟危機,我初到加州大學當講師那幾年,因為薪水有限,為籌雜誌的印刷費,經常捉襟見肘。國祥在伯克利念博士拿的是全額獎學金,一個月有四百多塊生活費。他知道我的困境後,每月都會省下一兩百塊美金寄給我接濟《現文》,而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的家境不算富裕,在當時,那是很不小的一筆數目。如果沒有他長期的「經援」,《現代文學》恐怕早已停刊。

 

王國祥重病在身,在我面前雖然他不顯露聲色,他獨處時內心的沉重與恐懼,我深能體會,因為當我一個人靜下來時,我自己的心情便開始下沉了。」

 

我與王國祥十七歲結識,那時我們都在念高二,一開始我們之間便有一種異姓手足禍福同當的默契。臺大,王國祥居然考上了,而且只錄取了他一名。我們正在慶幸,兩人懵懵懂懂,一番折騰,幸好最後都考上與自己興趣相符的校系。可是這時王國祥卻偏偏遭罹不幸,患了這種極為罕有的血液病。

 

西醫治療一年多,王國祥的病情並無起色,他的親戚打聽到江南名醫奚復一大夫醫治好一位韓國僑生,同樣也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病況還要嚴重,西醫已放棄了,卻被奚大夫治癒。

 

奚大夫開給國祥的藥方裡,許多味草藥中,竟有一劑犀牛角,當時我不懂得犀牛角是中藥的涼血要素,不禁嘖嘖稱奇,而且小小一包犀牛角粉,價值不菲。但國祥服用奚大夫的藥後,竟然一天天好轉,半年後已不需輸血。很多年後,我跟王國祥在美國,有一次到加州聖地牙哥世界聞名的動物園去觀覽百獸,園中有一群犀牛族,大大小小七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這種神奇的野獸,我沒想到近距離觀看,犀牛的體積如此龐大,而且皮之堅厚,似同披甲戴鎧,鼻端一角聳然,如利斧朝天,神態很是威武。大概因為犀牛角曾治療過國祥的病,我對那一群看來兇猛異常的野獸,竟有一份說不出的好感,在欄前盤桓良久才離去。

 

因為輸血可能有反應,所以大多數時間王國祥去醫院,都是由我開車接送。由於早起,我陪著王國祥輸血時,耐不住要打個盹,但無論睡去多久,一張開眼,看見的總是架子上懸掛著的那一袋血漿,殷紅的液體,一滴一滴,順著塑膠管往下流,注入國祥臂彎的靜脈裡去。那點點血漿,像時間漏鬥的水滴,無窮無盡,永遠滴不完似的。

 

但是王國祥躺在床上,卻能安安靜靜地接受那八個小時生命漿液的挹注。他兩隻手臂彎上的靜脈都因針頭插入過分頻繁而經常淤青紅腫,但他從來也沒有過半句怨言。王國祥承受痛苦的耐力驚人,當他喊痛的時候,那必然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負荷的痛苦了。我很少看到像王國祥那般能隱忍的病人,他這種斯多亞(Stoa)式的精神是由於他超強的自尊心,不願別人看到他病中的狼狽。

 

王國祥重病在身,在我面前雖然他不肯露聲色,他獨處時內心的沉重與懼恐,我深能體會,因為當我一個人靜下來時,我自己的心情便開始下沉了。我曾私下探問過他的主治醫生,醫生告訴我,國祥所患的「再生不良性貧血」,經過二十多年,雖然一度緩解,已經達到末期。他用「EndStage」這個聽來十分刺耳的字眼,他沒有再說下去,我不想聽也不願意他再往下說。然而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問題卻像潮水般經常在我腦海裡翻來滾去:這次王國祥的病,萬一恢復不了,怎麼辦?

 

如果有人告訴我喜馬拉雅山頂上有神醫,我也會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時,搶救王國祥的生命,對於我重於一切。

 

自從王國祥生病後,我便開始到處打聽有關「再生不良性貧血」治療的訊息。我發覺原來大陸這種病例並不罕見,大陸中西醫結合治療行之有年,有的病例療效還很好。於是我便決定親自往大陸走一趟,也許能夠尋訪到醫治國祥的醫生及藥方。我把想法告訴國祥,他說道:「那隻好辛苦你了。」王國祥不善言辭,但他講話全部發自內心。他一生最怕麻煩別人,生病求人,實在萬不得已。

 

一九九〇年九月,去大陸之前,我先到臺灣,去林口長庚醫院拜訪了施麗雲醫師。施醫生告訴我她也正在治療幾個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人,治療方法與美國醫生大同小異。施醫生看了王國祥的病歷沒有多說什麼,我想她那時可能不忍告訴我,國祥的病,恐難治癒。

 

我攜帶了一大盒重重一沓王國祥的病歷飛往上海,由我在上海的朋友復旦大學陸士清教授陪同,到曙光醫院找到吳正翔大夫。吳大夫與我討論了幾次王國祥的病況,最後開給我一個處方,要我與他經常保持電話聯絡。我聽聞浙江中醫院也有名醫,於是又去了一趟杭州,去拜訪一位輩分甚高的老中醫,老醫生的理論更玄了,藥方也比較偏。有親友生重病,才能體會到「病急亂投醫」這句話的真諦。當時如果有人告訴我喜馬拉雅山頂上有神醫,我也會攀爬上去乞求仙丹的。在那時,搶救王國祥的生命,對於我重於一切。

 

我飛到北京後,我去參觀那家專門治療「再障」的診所,會見了主治大夫。那是我頭一次到北京,自不免到故宮、明陵去走走,但因心情不對,毫無遊興。我的旅館就在王府井附近,離天安門不遠。晚上,我信步走到天安門廣場去看看,那片全世界最大的廣場,竟然一片空曠,除了守衛的解放軍,行人寥寥無幾……那天晚上,我的心境就像北京涼風習習的秋夜一般蕭瑟。在大陸四處求醫下來,我的結論是,大陸也沒有醫治「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特效藥。王國祥對我這次大陸之行,當然也一定抱有許多期望,我怕又會令他失望了。

 

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一九九二年一月,王國祥五十五歲生日,我看他那天精神還不錯,便提議到「北海漁村」,去替他慶生。我們一路上還商談著要點些什麼菜,談到吃我們的興致又來了。「北海漁村」的停車場上到飯館有一道二十多級的石階,國祥扶著欄杆爬上去,爬到一半,便喘息起來,大概心臟負荷不了,很難受的樣子。

 

我趕忙過去扶著他,要他坐在石階上休息一會兒,他歇了口氣,站起來還想勉強往上爬。我知道,他不願掃興,我勸阻道:「我們不要在這裡吃飯了,回家去做壽麵吃。」我沒有料到,王國祥的病體已經虛弱到舉步維艱了。回到家中,我們煮了兩碗陽春麵,度過王國祥最後的一個生日。

 

星期天傍晚,我要回返聖巴巴拉,國祥送我到門口上車,我在車中反光鏡裡,瞥見他孤立在大門前的身影,他的頭髮本來就有少年白,兩年多來,百病相纏,竟變得滿頭蕭蕭,在暮色中,分外觸目。開上高速公路後,突然一陣無法抵擋的傷痛襲擊過來,我將車子拉到公路一旁,伏在方向盤上,不禁失聲大慟。我哀痛王國祥如此勇敢堅忍,如此努力抵抗病魔咄咄相逼,最後仍然被折磨得形銷骨立。而我自己亦盡了所有力量,去回護他的病體,卻眼看著他的生命一點一滴耗盡,終至一籌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而行,然而人力畢竟不敵天命,人生大限,無人能破。

 

夏天暑假,我搬到埃爾蒙特王國祥家去住,因為隨時會發生危險。八月十三日黃昏,我從超市買東西回來,發覺國祥呼吸困難,我趕忙打九一一叫了救護車來,用氧氣筒急救,隨即將他扛上救護車揚長鳴笛往醫院駛去。在醫院住了兩天,星期五,國祥的精神似乎又好轉了。他進出醫院多次,這種情況已習以為常,我以為大概第二天,他就可以出院了。

 

我在醫院裡陪了他一個下午,聊了些閒話,晚上八點鐘,他對我說道:「你先回去吃飯吧。」我把一份《世界日報》留給他看,說道:「明天早上我來接你。」那是我們最後一次交談。星期六一早,醫院打電話來通知,王國祥昏迷不醒,送進了加護病房。我趕到醫院,看見國祥身上已插滿了管子。他的主治醫生告訴我,不打算用電擊刺激國祥的心臟了,我點頭同意,使用電擊,病人太受罪。

 

國祥昏迷了兩天,八月十七日星期一,我有預感恐怕他熬不過那一天。中午我到醫院餐廳匆匆用了便餐,趕緊回到加護病房守著。顯示器上,國祥的心臟愈跳愈弱,五點鐘,值班醫生進來準備,我一直看著顯示器上國祥心臟的波動,五點二十分,他的心跳終於停止。我執著國祥的手,送他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霎時間,天人兩分,死生契闊,在人間,我向王國祥告了永別。

一九五四年,四十四年前的一個夏天,我與王國祥同時匆匆趕到學校去上暑假補習班,預備考大學。我們同級不同班,互相併不認識,那天恰巧兩人都遲到,一同搶著上樓梯,跌跌撞撞,碰在一起,就那樣,我們開始結識,來往相交,三十八年。

王國祥天性善良,待人厚道,孝順父母,忠於朋友。他完全不懂虛偽,直言直語。我曾笑他說謊舌頭也會打結。但他講究學問,卻據理力爭,有時不免得罪人,事業上受到阻礙。王國祥有科學天才,物理方面應該有所成就,可惜他大二生過那場大病,腦力受了影響。他在休斯研究人造衛星,很有心得,本來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是天不假年,五十五歲,走得太早。我與王國祥相知數十載,彼此守望相助,患難與共,人生道上的風風雨雨,由於兩人同心協力,總能抵禦過去,可是最後與病魔死神一搏,我們全力以赴,卻一敗塗地。

 

我替王國祥料理完後事迴轉聖巴巴拉,夏天已過。那年聖巴巴拉大旱,市府限制用水,不準澆灌花草。幾個月沒有回家,屋前草坪早已枯死,一片焦黃。由於經常跑洛杉磯,園中缺乏照料,全體花木黯然失色,一棵棵茶花病懨懨,只剩得奄奄一息,我的家,成了廢園一座。

 

我把國祥的骨灰護送返臺,安置在善導寺後,回到美國便著手重建家園。草木跟人一樣,受了傷須得長期調養。我花了一兩年工夫,費盡心血,才把那些茶花一一救活。退休後時間多了,我又開始到處搜集名茶,愈種愈多,而今園中,茶花成林。我把王國祥家那兩缸桂花也搬了回來,因為長大成形,皮蛋缸已不堪負荷,我便把那兩株桂花移植到園中一角,讓它們入土為安。冬去春來,我園中六七十棵茶花競相開發,嬌紅嫩白,熱鬧非凡。我與王國祥從前種的那些老茶,二十多年後,已經高攀屋簷,每株盛開起來,都有上百朵。

 

春日負暄,我坐在園中靠椅上,品茗閱報,有百花相伴,暫且貪享人間瞬息繁華。美中不足的是,抬望眼,總看見園中西隅,剩下的那兩棵義大利柏樹中間,露出一塊愣愣的空白來,缺口當中,映著湛湛青空,悠悠白雲,那是一道女媧鍊石也無法彌補的天裂。

襄陽快線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
本文轉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刊發僅為傳播更多不同思想。
如涉及侵權,請直接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悅讀白先勇:樹猶如此
    樹猶如此白先勇我家後院西隅近籬笆處曾經種有一排三株義大利柏樹。
  • 《樹猶如此》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與他的同性摯友王國祥結識於高二同學時,兩人相交相識38年。1989年夏天,王國祥「再生不良性貧血」復發。
  • 白先勇:王國祥走後,我孤獨至深
    白先勇一生坎坷,四次和至親至愛告別,一生摯友王國祥走後,白先勇寫下悼文《樹猶如此》:「我自己亦盡了所有力量,去回護他的病體,卻眼看著他的生命一點一滴耗盡,終至一籌莫展。我一向相信人定勝天,常常逆數而行,然而人力畢竟不敵天命,人生大限,無人能破。"
  • 《孽子》‖白先勇筆下充滿悲情的邊緣世界,被愛拒絕的同性群體
    《孽子》是白先勇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以同性戀為題材。在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句話:寫給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裡,獨自彷徨街頭,無所歸依的孩子們。所以,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一群孩子,是一群因骨子中、血液裡具有同性取向而被家庭放逐、被社會驅逐、被愛拒絕的青春少年。
  •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那兩棵傳說中的榆樹早在羅老夫子移居之前便渺無蹤跡,他日後在香港憶起故人舊事,想必會發出「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感嘆吧。書的後半部,圍繞著胡風集團的人與事,如周作人、潘漢年與袁殊來寫,以回憶為主。羅孚建議讀者「不妨當野史來讀」,單看這幾個名字,就知道裡面牽扯了太多的中國現當代史,價值不必多說,而其中的觀點也非千字文所能言盡和評論,大家去讀好了。
  • 桓溫 樹猶如此 人何以堪
    桓公北徵,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我只看到,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野心家,在琅琊內史任上時,親手植了一株柳樹。三十年後,重返故地,見樹已十圍,手攀枝條,泫然泣下。有人說他是個才能平庸的野心家,倡言北伐,不過挾以自重,「雖有君臣之跡,亦相羈縻而已」(《晉書·桓溫傳》)。
  • 白先勇:終究有一天,回憶人生得一個人孤零零地開始
    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白先勇先生曾這樣說道:「我到桂林,三餐都到處去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饑渴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9):白先勇
    白先勇白先勇是中國當代著名作家,1937年於廣西出生,父親是中國國民黨將領白崇禧,國民黨戰敗之後,舉家搬往臺灣。1963年,他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繼續攻讀外國文學。他學貫中西,情思細膩又不乏深刻之見,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如《孽子》《臺北人》《紐約客》等。
  • 《鏡周刊》專訪 | 永遠的臺北人 白先勇
    緩坡山道一路向上,幾處岔路讓司機遲疑,但白先勇只瞧一眼就指示了方向。這路途他常走,即便每年皆到美國避暑,這日子也差不多回來了。 白先勇在白家墓園。他說了多次〈國葬〉裡的最後一句是「敬禮」,他也似用父親3部曲完成了對父親的一次致意。(許培鴻攝影) 8年前白先勇出版《父親與民國》,也來到父親墓園報告書成。書中他且寫:「父親現葬於中國的國土上。」
  • 陳毓賢談與白先勇合撰《紅樓夢》英文導讀
    白先勇先生自幼喜愛《紅樓夢》,多年細讀研究頗有心得。他在西方的《紅樓夢》講座極受歡迎,往往一座難求。熱心贊助他的港臺人士之中有一位臺大中文系畢業的陳怡蓁,她在母校設立了「白先勇人文講座」,請李歐梵、王德威、藤井省三、商偉等先後到校講課。2014年本來要請名家講民國史,但確定的人都因事無法到校,張淑香教授知道白先勇素來喜歡《紅樓夢》,又惋惜現在的學生很少有耐心看這樣的大部頭,於是提議白先勇來講《紅樓夢》。
  • 500餘幅白崇禧影像結集出版 白先勇為其父立傳
    早報記者 石劍峰  這幾年,臺灣作家白先勇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崑曲上面,而他最重要的一項寫作計劃為父親白崇禧寫傳就一直耽擱下來。雖然《白崇禧傳》遲遲未能面世,但白先勇為白崇禧編著的《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日前由廣西師範大學·理想國出版,白先勇用500多張父親的照片來講述白崇禧的一生。
  • 為你讀書 | 白先勇《孽子》
    我們國土的邊緣,都栽著一些重重疊疊,糾纏不清的熱帶樹叢:綠珊瑚、麵包樹,一棵棵老得鬚髮零落的棕櫚,還有靠著馬路的那一排終日搖頭嘆息的大王椰,如同一圈緊密的圍籬,把我們的王國遮掩起來,與外面世界暫時隔離。然而圍籬外面那個大千世界的威脅,在我們的國土內,卻無時無刻不尖銳地感覺得到。叢林外播音臺那邊,那架喧囂的擴音機,經常送過來,外面世界一些聳人聽聞的消息。
  • 白先勇的1949集體記憶 玉米田裡寫上海交際花
    28日下午,白先勇與出版《臺北人》的爾雅出版社創辦人隱地、出版《孽子》的允晨文化總編輯廖志峰在紀州庵文學森林的講座中,暢談兩本書的出版點滴。白先勇回憶,25歲時,他正在美國愛荷華州攻讀創意寫作班,「那裡到處是玉米田,我就在一片玉米田裡,背景非常不合的寫出了《臺北人》裡的上海交際花。」
  • 《Vogue》專訪 | 崑曲復興推手,白先勇:「一喜一悲才是真正的人生!」
    崑曲復興推手,白先勇:「一喜一悲才是真正的人生!」BY DANIEL KU2021年1月26日由鄧勇星執導的《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記錄白先勇推動崑曲的歷程,也呈現崑曲的歷史變遷。《Vogue》專訪電影主角暨出品人白先勇,請他分享崑曲的美與情。
  • 少小離家老大回 | 白先勇
    白先勇與父親白崇禧少小離家老大回文|白先勇
  • 白先勇回憶父親白崇禧:他應該知道我的取向不同,感謝父親的尊重
    而白先勇的父親對兒子的與眾不同給予了極大的包容和理解。作家白先勇的寫作風格十分獨特,文字間經常流露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欣賞和認同。除了膾炙人口的作品外,白先勇的取向,也是為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01他曾公開表示自己的父親白崇禧對於自己的取向大約是知道的,並且非常尊重他個人的選擇。
  • 白先勇·奚淞: 浪子回家了──《孽子》舞臺劇形式與情感之美
    白先勇分享說,曾有人問他在寫《臺北人》時才二十幾歲,怎麼盡寫一些中老年人的故事?是哪裡來的生命經驗與體悟?他自嘲道,年輕時候寫的都是現在的心情,回過頭看也不曉得為何如此。 白先勇與奚淞五十年的交情,兩人在文學、藝術、人生觀上都有很多契合的地方,相知相惜之外,更多時候奚淞也有如禪宗佛法一般,在紅塵中將迷糊的白先勇敲醒,那麼,奚淞對《孽子》這本書、這齣戲有什麼看法呢?
  • 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為什麼對《紅樓夢》程乙本情有獨鍾
    【一】白先勇何許人也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教授,出生於1937年7月11日的廣西桂林。回族人。他是中國國民黨桂系高級將領白崇禧先生的公子哥排行老八。白崇禧先生一生共有十個孩子,七男三女。說起來也很有意思,其中九個孩子都很活潑,深受白崇禧老先生的喜愛。
  • 白先勇:除了曹雪芹,誰還能把《紅樓夢》後四十回寫得這麼好
    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看《紅樓夢》,著書之後笑談:曹雪芹是我的「師父」,《紅樓夢》是我的文學聖經、我寫作的百科全書。在1965年至1994年間,白先勇在美國加州大學教《紅樓夢》,這一教就是整整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