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很多小夥伴熱衷於去香港買保險。
一方面,聽說香港保險不僅便宜,保障更好,還有分紅,理賠條款也更寬鬆。
另一方面,大家都爭相去買,赴港投保也成了一種證明身份和財力的流行。
這種環境下,香港保險逐漸被賦予了光環。
但到最近幾年,尤其在2016年以後,香港保險的熱潮又開始褪去。
來自內地的保單量逐年遞減,保費緩慢下降。
背後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下面這個理賠案例,可能會反映出某些問題。
這件事情,發生在保瓶兒規劃師羅婷的客戶身上。
(為避免暴露個人信息,我們把客戶化名為小A女士。)
三四年前,小A女士遠赴香港,給自己買了一份重疾。
名字叫守護健康危疾加倍保。
到今年九月份,小A女士不幸查出甲狀腺癌。
考慮到保險能理賠,她很快給自己安排了手術。
並且在手術後按要求提交了病歷報告和相關資料,開始著手理賠輕症。
(這裡補充一下,內地的甲狀腺癌按輕症賠付是重疾新規的修訂內容,而目前在售的重疾險產品,甲狀腺癌還是按照重疾來賠。
但是香港的重疾險產品,甲狀腺癌一直都按輕症理賠。)
沒想到,資料提交一個月後,小A女士仍然沒有收到反饋。
聯繫投保時的經紀人,經紀人表示自己也一直在催,但沒有結果。
小A女士又打電話到香港保誠的服務中心,但保誠方反饋說她的理賠資料不齊全,還差三年內的門診記錄。
小A女士表示自己明明已經提交了,但對方堅持說沒有看到。
但為了表示讓步,服務中心的客服人員說願意再去催一下理賠部門。
(如果在內地,歷史門診記錄等材料是不需要被保險人自己提交的,保險公司會自行派人調查。)
轉眼到了十月份,小A女士這邊又出了意外。
在醫院複查時發現,她的甲狀腺癌發生了轉移。
又變成了重疾理賠的範圍。
所以小A女士在10月7號左右重新提交了新的病理報告,也就陷入了新一輪的漫長等待和扯皮過程。
小A女士的情緒越來越崩潰,找了當初協助自己投保的經紀人,希望他能給個說法。
但經紀人顯然沒什麼耐心,一直以自己只是個溝通橋梁,並沒有實際理賠權來搪塞小A女士。
總之又過了一個多月,也就是11月中旬。
小A女士終於等到了香港保誠保險公司的理賠結果。
9月出險,前後拖了2個半月,終於賠了下來。
本以為事情到此為止。
但是沒想到,還有新的問題。
香港保誠保險公司給小A女士賠付了一張100萬港幣的支票。
想要用錢,小A女士還需要再開一張香港銀行卡,再兌換成人民幣取出來。
這個過程有多麻煩呢?
恰好小倩她們前段時間在玩港股打新,親歷了開港卡的過程。
因為疫情原因,目前想跑到香港去開卡不太現實。
也就意味著只能在國內想辦法。
我們以上海為例。
在上海能開的香港銀行帳戶有民生銀行、渣打銀行、南洋商業銀行、滙豐銀行等等,不過門檻非常高。
截個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南洋商業銀行要求先用10萬人民幣購買等值港幣,恒生銀行要求開戶人有10萬人民幣的理財險產品,或者30萬的一年期理財。
渣打銀行則要求50萬存款存3個月。
小倩和瑩瑩當時是去杭州辦的民生香港卡,門檻比上海低一些,但是也要存5萬塊錢,還得付1000塊錢中介費。
並且一開始說四周就能拿到卡,但實際用了兩個月左右。
這是開港卡的麻煩,小A女士就算能夠克服掉。
想要用錢,後續還要受每年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限制,也就是說錢不能一下子取完。
要順利拿到這筆錢,只能拜託朋友幫忙,一點點把錢取出來。
可真是太卑微了。
用小A女士的話說,如果自己家裡條件差一些,等著這錢去救命。
保險公司這麼搞,黃花菜都涼了。
從小A女士的案例可以看出,跑到香港去買保險,真的太太太麻煩了。
保障有沒有更好,保費是否便宜先不說,但理賠過程不透明,資金出入境的不方便的體驗,真的太差了。
並且事實上,除了以上兩點,在香港投保和內地投保的差異,還有很多。
比如說香港保險,健康告知採用的是無限告知原則。
什麼意思呢,不管保險公司問沒問,只要是「可能影響承保的重要事實」,你都必須主動交代。
啥叫「重要事實」呢,解釋權歸保險公司所有。
並且,不管你知不知道,保險公司都假定你知道。
2018年,大陸投保人在海港城拉橫幅維權事件,就鬧得沸沸揚揚。
該客戶給孩子投保了一份重疾險。
後來孩子確診白血病,向香港保誠申請理賠,結果被拒賠了。
原因是投保之前,客戶的孩子曾經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5天。
(默默地說一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就是感冒嗎?這也影響核保?長見識了。)
但問題是,孩子住院時,投保人當時已經跟妻子離婚,在獄中服刑,對住院的事實並不知情。
該客戶又向香港保險投訴索償局投訴,但又被告知理賠金額超過100萬港幣,不予受理。
實在沒有辦法了,才選擇拉橫幅進行抗議。
後來也沒聽到獲得理賠的消息,不知結果如何。
因此,買香港保險產品之前,一定要把從小到大所有的體檢報告看清楚,看明白。
不然後續出險了,就可能面臨糾紛。
而內地的的健康險產品,採用的是有限告知原則。
也就是說,投保時健康告知問了什麼,你回答什麼就好了。
如果還有一些其他的小毛病,健康告知沒有問到的話,你不用主動說,它不會追究。
再比如說一旦遇到理賠糾紛,在香港打官司更貴。
內地請律師一般是風險代理原則,不用先付錢,等案件勝訴或者執行到位了,給律師分一定比例。
而香港是計時收費的,理論上每個律師事務所,以及每個律師都不一樣。
但香港法院會定期公布訴訟案件的訟費基準。
收費高了不管,但不能比這個標準低。
想像一下,自己理賠款還沒拿到呢,先付出這天價律師費的錢,冤不冤,難受不難受。
更何況,大家對香港的法律又不熟悉,不一定能找到靠譜的律師,官司也不一定能打贏。
那麼,香港保險還值得買嗎?
以上這些問題,肯定不是今天才出現的。
但當初買了香港保險的人,一定有相當一部分並不清楚。
如果是因為一時跟風而買了不合適的保險產品,那我只能說你實在是太不成熟了。
不過,肯定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在了解這些情況後,仍然選擇了香港保險的。
這麼做的原因也只有一個,投保時香港保險的優勢,可以覆蓋所有隱形成本。
也就是說,當時香港保險確實足夠優秀。
實打實的說,在前些年,香港保險確實比內地先進。
比如保障型產品的形態上,香港保險有很多設計都比較超前。
以重疾險為例,香港保險很早就有惡性腫瘤二次賠付的設計,並且間隔期僅為1.5年。
還有心腦血管類重疾的多次賠付間隔期,香港保險有一些也比內地產品短。
再比如說,早期香港保險的費率有優勢。
這一點,從定期壽險的價格反映得尤其明顯。
香港的定壽真的便宜!
畢竟香港同胞的平均壽命在全世界都數一數二得高,死亡風險低,成本就低了。
另外,香港的保險產品大部分都有分紅。
畢竟分紅相當於保費減少或者保額增高,變相地降低了價格。
因為優勢能夠覆蓋隱形成本,所以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當初投保時確實是經過了慎重考慮,但仍然選擇了香港保險的。
也就是說,肯定有一部分小夥伴,儘管付出了隱形成本,但考慮到未來的收益,是值得的。
但最近幾年,香港保險為什麼熱度又逐漸降低了呢?
很簡單,內地的保險產品,這幾年真的越來越優秀了。
不僅保障形態也越來越完善,價格也越來越極致。
我之前為了研究兩地哪邊的保險產品更好,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
香港保險真的比內地更容易理賠嗎?
不吹不黑,一條一條對比了港險與內地重疾險的理賠條件。
得到的結論是:重疾理賠定義,港險和大陸各有優勢,但輕症和少兒特疾方面,內地呈現明顯優勢。
並不能證明香港保險更容易理賠。
再說說價格。
最近幾年,網際網路保險的價格戰打得很兇,連帶著線下產品的價格,也降了一些。
30歲男性,五六千買到50萬終身重疾險,一千多買到100萬保到60歲的定壽。
這個價格,就連香港保險也比不上。
而且,內地的保險公司也不是只會打價格戰,學保障學的也挺快。
曾經港險引以為傲的額外理賠、癌症多次賠,都被內地的同行學了去,甚至做得更優秀。
達爾文3號、超級瑪麗3號這樣的網紅產品,可以做到60歲前,重疾額外理賠80%,比香港保險更大膽;
守衛者3號這樣的新秀產品,癌症多次賠的間隔期,縮短到了1年,對比港險也絲毫不輸。
市場是最敏感的。
從內地赴港險投保人數連續多個季度下降,已經反映了某些問題。
要不要買一款產品,有一個永恆的原則,不懂就不買。
理財產品如此,保險產品也同理。
不管是大陸還是香港的保險產品,希望大家在做選擇之前,對任何一家公司或者產品都沒有偏見。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國圓,更何況是中國香港呢?
過去香港的保險確實比內地的形態更先進,性價比也更高,但那不代表內地的保險永遠止步不前。
我們承認曾經的差距,也要看到如今的進步。
對咱們投保人來說,買產品不僅要考慮保障內容,還要綜合評估投保、理賠成本等等。
別被光環蒙了眼,也別一看到黑點就避開。
畢竟東西都是為人服務的,選什麼產品,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