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聽過一個關於「路徑依賴」的傳說:大致是講,為什麼我們今天所見的軌道寬度都是大致相似的。原因竟然是:當年的火車車廂與輪子寬度是以馬車為參照物的。那麼馬車車廂與輪子的寬度又是基於什麼呢?沒錯,多數是參照拉車的兩匹馬的寬度,嚴格地講:是兩匹馬的屁股寬度。由於「路徑依賴」的慣性,導致「火車」這個交通工具到了蒸汽機的工業時代還延續著農業時代馬屁股的尺度。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把一些缺乏思考的照抄式模仿稱之為「路徑依賴」,以說明這是一種舊產物、舊習慣的延續。
路徑依賴雖然有些貶義,但它也的確有不少好處,其中最大的好處莫過於不必費腦,風險低。即使像火車這樣跨時代的產物,它沿用了馬屁股的寬度,也可以這麼順理成章。在各種模仿中,路徑依賴有其積極的一面,至少在不少新進入的領域,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套簡單的,相對低風險的複製,容易產生「短、平、快」的效率。改革開放後,我國在輕工業領域幾乎從無到有的迅猛發展(或野蠻生長),很多時候採用了路徑依賴的方式,以反向工程複製在很多時候是最簡單粗暴的成功捷徑,雖然某些工藝方面的保密性參數可能無法用路徑依賴獲取,但大致的工程技術仍然能夠做個八九不離十,或者說:做得出足夠好的產品,雖然不會是精品。儘管這聽起來一點也不高大上,但在商業中,「足夠好」產品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做足夠好產品的企業也是風險最低,最容易成功的。路徑依賴式的模仿所帶來的收穫使中國戴上了世界工廠的桂冠(當然這也是有代價的)。
不過位居第一的老大地位,並不能改變缺乏精品的現狀,而這種現狀正是長期不費腦(但廢腦)的路徑依賴式實踐的結果。除非模仿的模式(不一定需要真正的創新)有所改變,不然就不要對結果有過高的奢望,事物有其本身的規律,路徑依賴式模仿的產物肯定無從超越被模仿對象。路徑依賴除了會在工程技術上將我們引入歧途(至少在某些方面),在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等領域導致的歧途更是災難性的。
在中國的本土汽車產業,模仿國際品牌的外觀造型已經是行內的潛規則,反正一時半會兒還沒有靠譜的設計能力(或缺乏對自主設計的自信心),抄襲他人總歸是風險較低的,畢竟大牌的車型已經過消費者檢驗,以路徑依賴的套路,照貓畫虎也來一個相似,甚至幾乎同樣的造型,應該也會成功吧?不過工業設計上的路徑依賴實踐可能並沒有工程技術這麼幸運。消費者很容易認同技術功能上「足夠好」的路徑依賴產物,卻很難在工業設計上接受沒有思考的翻版,一輛長得與薩博一樣的國產品牌轎車,哪怕是裝了薩博「貼地飛行」的技術,消費者仍然不可能以薩博的品牌認同度來接受一輛沒掛薩博牌子的國產汽車;某些幾乎100%拷貝的車型,即使由虛榮心作祟的車主偷換了車標之後,你仍然會覺得哪裡不太對勁,因為路徑依賴式的模仿即使在設計上也很難真正做到100%全複製。
其實悲催的不是模仿得不像,而是在某些路徑依賴的無腦式模仿中,明顯地被其模仿對象帶入了泥坑或歧途,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自我矮化。舉例來說,國際品牌的汽車往往要考慮到同一品牌的全車系設計,高端車的設計會優於中低端車型,一般高端車的設計會比較舒展、大氣,而中低端車型的設計會比較侷促、拘束,某些「短尾熊」「偷工減料」的縮小版⋯⋯都是出自這類考慮,不然人家的高端車怎麼能體現出高大上?你為什麼還要為其多掏銀子?舉個例子,路虎極光的造型肯定要比攬勝運動版「小氣」得多。假如你還是以路徑依賴的思維來模仿品牌汽車的中低端車型(常見現象),你還會免不了照搬品牌中低端車的「侷促、拘束」,其市場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消費者為一輛國際大牌中低端車的「侷促、拘束」買單可能是衝著這塊牌子,但面對一隻copycat模仿貓時,這等抄來的「侷促、拘束」便變得毫無思考、無釐頭。
當然路徑依賴並非模仿的全部,模仿也有不遵循路徑依賴的,比如日資企業中比較盛行的改進式模仿,它也模仿,但它要求在模仿中改進、提升。以改進思維出發的模仿能夠避免照抄他人基於全線產品錯位考慮而故意設計的缺陷。模仿是在所難免的,再發達的國家也免不了在某些方面模仿他人,模仿本身具有積極意義,只是在模仿中不能缺了必要的思考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