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肺炎(2019-nCoV)引起的疫情持續、本港有人因「打邊爐」而集體感染、武漢傳出有個別病人傳染14人、新加坡有商務會議參加者相繼確診、曾接載香港確診者的郵輪「鑽石公主號」已有百多宗確診個案……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領銜的37人專家團隊撰寫論文,分析來自內地31個省、552間醫院的的1099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病徵,文章表示,潛伏期介乎零天至24天,中位數為3天,不排除「超級傳播者」(super spreader)的存在。
因此,專家愈來愈擔心「超級傳播者」可能會使疫情更難控制。回望香港當年「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俗稱「沙士」)疫情爆發,亦是始於一名超級傳播者。
「超級傳播者」簡單來說就是:將疾病傳染給特別多人的病人。
武漢市火神山醫院,醫生觀察一名患者的肺部。
、
就新型冠狀肺炎而言,根據衡量病毒傳播能力的指標「基本傳染數」(R0),世界衛生組織(WHO)初步估計,每名患者平均傳染1.4至2.5人。英國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2月10日的研究就指出,每名患者平均傳染2.6人。
這意味,若個別病人傳染他人的數目大大超出這些數目,就是「超級傳播者」。
一個人是否成為「超級傳播者」,將取決在一段時間內包括病原、病人的生理、他們的環境而及行為的一些組合。
超級傳播者若在人口密集地方出沒,可能會讓更多人受感染,病人自身亦更大可能成為超級傳播者。圖為2月8日曼谷一個周末市集,不少遊客都戴上口罩。
有些人較其他人在環境中傳播更多病毒,跟其免疫系統如何運作有關。這些耐受性較強的人在一段時間未感到不適,因此可能會繼續如常生活,並在無意中傳染更多人。
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也可成為「超級傳播者」。這些人體內可能會大量複製病毒,使病毒更大機會傳播。若病人有咳嗽或打噴嚏等更多症狀,亦有較大機會傳播病毒。
免疫系統較弱的病人也可成為「超級傳播者」。
病人的行為及與他人接觸程度亦會造成超級傳播的情況。若每天要接觸大量人士及物品、在人口密集地方出沒,或是去旅行和參加國際會議,就更大可能成為超級傳播者。
染病的醫護人員亦可能更大機會成為超級傳播者,因為他們在工作中需與大量不同病人接觸。
2003年「SARS」相信是港人最深刻的例子。當時一名染病者由廣東來港,入住京華國際酒店(現九龍維景酒店)並傳染多人,觸發香港疫情並傳至世界各地。2015年韓國就有一名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患者,3日內在急診室感染82名病人,醫護人員及訪客。
從廣州來港的中山醫科大學附屬二院教授劉劍倫(左),將SARS病毒帶入香港,劉最終病逝。劉劍倫入住九龍京華國際酒店(右),先後將SARS傳染給8人,包括多名外籍人士。
此外,也不得不提20世紀初的美國愛爾蘭移民「傷寒瑪麗」(Typhoid Mary) 。任職廚師的她是傷寒無症狀帶菌者,估計生前共感染51人。而過去的20年間,超級傳播者在美國引發多次麻疹疫情爆發。患者在學校、醫院、飛機或主題樂園等人口密集地方,令大量人「中招」。
武漢曾傳出有個別病人傳染14人,可以算是超級傳播者;1月底新加坡一場國際會議,亦引起各界擔憂,有超級傳播者已「潛伏」多處。來自馬來西亞、韓國、美國及歐洲等與會者,回國後相繼確診感染。
外界擔憂「鑽石公主號」上有超級傳播者。圖為2月4日身穿防疫裝備的人員在船上工作。
其中一名英國人更被指一傳11人。這名男子在新加坡染病後,1月24日至28日在法國度假,2月6日在英國確診。曾與他在渡假村同住一間小木屋的4名英國公民,2月8日在法國確診。及後再有6名曾與他有接觸的人中招。
正在日本橫濱隔離檢疫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亦引起外界擔憂。在接載一名本港確診老翁後,郵輪乘客及工作人員相繼染病。船上約3700人被隔離,當中約400名是香港人。郵輪2月10日再多60人確診,累計確診個案增至130人。
郵輪有時被謔稱「漂浮的培養皿」(floating Petri dishes),乘客長期置身封閉環境,若有人染病,或會令人有跟病毒進行「困獸鬥」的感覺。
日本海上保安廳的船隻2月5日接走鑽石公主號船上對病毒呈陽性反應的乘客。
半封閉環境加上人口密集,難免令人擔心郵輪曾經、或正出現一名或多名超級傳播者。「傷寒瑪麗」的案例亦反映,若船上有工作人員是超級傳播者,可能會在每日接觸乘客時傳播病毒,造成大規模疫情爆發。
日常生活中不同崗位及地方亦可能遇上超級傳播者,不幸的是,他們只有在感染大量人後才能被識別。大家可以做的,就是注意個人衛生並做好防護措施。
資料來源:香港01、明報、頭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