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貧瘠、沙石遍地、十年九旱,傳統的糧食種植效益低下,如何讓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近年來,朔城區堅持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將脫貧攻堅與生態建設融合推進,精心組織實施生態扶貧重點項目,讓生態建設在帶給群眾好環境,享受好生態的同時,搭上生態致富車,過上生態致富「好光景」。
地處朔城區紫金山下的南榆林鄉的大蓮花村、野豬窊村、南辛寨村以及福善莊鄉南辛莊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山坡村,如今依靠生態就業帶動脫貧、生態項目促動脫貧、生態產業拉動脫貧三大途徑,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有效防貧,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生態就業帶動脫貧。朔城區把脫貧攻堅工作與生態建設相結合,在實施南山造林工程中,生態護林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用於聘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優先聘用貧困人口參加植樹造林、森林撫育、森林防火等工作。目前共安排貧困護林員71人,每年每人享受護林補助0.6萬元,基本實現了一人上崗,全家脫貧目標。
生態項目促動脫貧。朔城區在實施生態就業帶動脫貧的基礎上,還通過退耕還林和省級陡坡地生態治理、生態公益林建設促脫貧。據統計,朔城區退耕還林工程和生態公益林建設,涉及3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2戶,面積達3100畝,每畝補助390元,補償資金120萬元。
生態產業拉動脫貧。實現可持續增收,離不開產業的支撐。朔城區除了通過發展經濟林及林下種養和林產品採集加工等多種經營,還積極探索創建苗木花卉+生態旅遊+康養等深度融合發展模式,推進特色苗木花卉基地和示範園建設,組織貧困人口參與鄉村發展生態旅遊,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康養」等第三產業,拓寬創業就業增收渠道。據統計,全區共發展經濟林面積上萬畝,樹種以雙季槐、棗樹、杏樹、核桃等經濟林為主,涉及5個村貧困戶面積達3500畝。具體幫扶措施為:前三年區林業局負責栽種、管理、病蟲害防治、成活率等,每畝補償貧困戶390元,每年補償資金達136萬元。後三年掛果後由貧困戶自行經營管理,政府組織技術人員駐村入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並打通生態產品與市場的流通環節,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脫貧。(通訊員 丁海雲)
[編輯:張瑞晶]
【來源:黃河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