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三陰三陽有什麼秘密?

2021-01-19 騰訊網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讀懂陰陽義理,說通生老病死。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張其成講黃帝內經》37講。

從《易經》開始萬事萬物被分成了陰陽,這樣那麼複雜的事物一下子就有序化了、簡單化了。按照一分為二的法則,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也就是太極分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

可是,在《黃帝內經·素問》第六篇《陰陽離合論》中卻有一種特殊的分法,不是一分為二,而是一分為三,於是有了一個嶄新的概念叫「三陰三陽」。

這是很了不起的,是《黃帝內經》的偉大發現!「三陰三陽」不僅指導了人體十二經絡理論,而且指導了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三陰三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內在的秘密呢?我們先來看這一篇的開頭。

黃帝問了一個問題: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我聽說天屬陽,地屬陰;太陽屬陽,月亮屬陰」,大月小月三百六十天為一年,人也是和它相應的。如今你說的三陰三陽,不和一陰一陽相對應,是怎麼一回事呢?

岐伯回答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陰陽啊,是可以不斷分離的,可數出幾十個,推導出幾百個,數出幾千個,推導出幾萬個,數都數不清楚啊,但是這其中的精要只有一個。

岐伯的這個回答,重點在說陰陽在自然界和人體身上都是可以不斷劃分的,是永遠也數不盡的,但是卻是可以統歸於「一」就是一陰一陽,一陰一陽最終同歸為一氣。這就是莊子說的「通天下一氣耳」。

這一篇的名稱為什麼叫「陰陽離合」?「離」就是分離,「合」就是相合、統合。陰陽好比夫妻,夫妻是相對獨立的,是可以分離的,但夫妻是相愛的,他們的心是相合的,是一心一意的。「離」表示陰陽無限可分,這一篇特指分為「三」就是三陰三陽;無論陰陽怎樣分離,但歸根結底可以通歸於「一」,三陽歸於一陽,三陰歸於一陰。

為什麼要分為「三」呢?其實「三」這個數字在我國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老子》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所以說,一切萬物都是由三推開而去,進行衍化的。《黃帝內經》把《易經》的「一分為二」和《道德經》的「三生萬物」結合在一起,創立了「三陰三陽」學說。

「三陰三陽」是怎樣分出來的呢?岐伯說:「天復地載,萬物方生。」由於天的覆蓋,地的承載,萬物才能出生。在萬物還沒有從大地冒出頭,還在陰的地方,叫做陰中之陰;剛從大地冒出頭的,叫做陰中之陽。

這就開始進一步劃分了,從陰中又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叫陰中之陰、陰中之陽;從陽中又可以進一步分出陰陽,叫陽中之陰、陽中之陽。

我在講《金匱真言論》時講過一天的晝夜變化,總的來說白天為陽,黑夜為陰,但如果進一步劃分,白天以中午午時為界,午時之前太陽是上升的,是陽中之陽,午時以後太陽是下降的,是陽中之陰;黑夜為陰,一般以半夜子時為界,子時之前陰氣是加重的,是陰中之陰,子時以後陽氣開始萌發,是陰中之陽。

就一年四季來說,也是這樣,春天和夏天天氣溫熱,是屬於陽的,但春天和夏天比,春天沒有夏天熱,所以是少陽,夏天就是太陽;秋天和冬天天氣寒涼,比較而言,秋天是涼,冬天是寒冷,所以秋天是少陰,冬天是太陰。

陰陽對萬物起什麼作用呢?岐伯說:「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氣給予萬物生長的熱量和正氣,陽是萬物的父親;陰是萬物的主宰,是萬物的母親。雖然說萬物生長靠太陽,但是萬物同樣離不開大地,要靠大地承載。就像一個人既要有父親,又要有母親,父母陰陽相互配合,生命才得以在天地間存活。

岐伯接著總結四季的作用,「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是因此萬物在春天生發,在夏天盛長,在秋天收穫,在冬天封藏。如果天地失常的話,萬物就閉塞不通。陰陽的變化,反應在人身上,也是可以推算的。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分別指的是什麼?
    在《黃帝內經》裡,大多數篇章裡都有陰陽這個詞彙出現。  對我們現代人來說,陰陽,已經有了很多的神秘感,似乎隱隱成為一種遙遠的追溯。甚至很多人對內經文字裡的「陰陽」,也不是很容易理解。    比如《素問.陰陽離合論》: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 ,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 《黃帝內經》人體類似全息宇宙,三陰三陽就是體內自然氣候流通!
    《黃帝內經》樵夫精解第009篇通過前面數篇的精解,我們慢慢明白:人秉天地陰陽二氣造化生成,發為星辰,頭為天,足為地,中為天精地氣混合之五臟六腑,八萬四千經絡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因此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全息宇宙,是神一般的造化!
  • 劉先銀《黃帝內經》三陰三陽之離合研究《黃帝內經》原文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 《黃帝內經》:陰陽的核心,關鍵就在於理解這三個字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命曰一陰。《黃帝內經》文:天地陰陽三陰三陽,不得相失也。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標與本(四十)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土運主管甲己年
  • 《黃帝內經》導讀21
    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對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靈龜八法、攝生養命、天文曆法、地理環境等都有探究,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綜合巨著,被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三大奇書之一(註:三大奇書為《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
  • 進一步解讀:三陰三陽配六氣的信息模式
    三陰三陽就是:少陽,陽明,太陽,厥陰,少陰,太陰,在中醫,三陰三陽對應六經,進一步衍化為十二經。分別是:那麼六氣是什麼?(《素問·至真要大論》以風、熱、溼、火、燥、寒為六氣,也有古書以陰、陽、風、雨、晦、明為六氣,在五運六氣中,我們學習到的六氣是這樣的,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溼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在這裡的六氣,厥陰配風木、少陰配君火、少陽配相火、太陰配溼土、陽明配燥金、太陽配寒水,之前,我們從《黃帝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找到這樣的論述
  • 一起讀《黃帝內經》:常常聽到七竅流血,你知道是哪七竅嗎?
    《黃帝內經》中「生氣通天論篇」第二段——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自古與自然界相通的生命,它的根是什麼?、腎五個臟器十二節指四肢各有三大關節,分別是上肢的腕、肘、肩和下肢的踝、膝、髖所有的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都與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息息相通天之陰陽之氣化育產生了地之金、木、水、火、土五行地之五行又演化孕育三陰三陽
  • 解讀三陰三陽之離合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醫學教育 網原創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 三陰三陽開合樞,揭開千年迷霧續
    世有萬象,不離陰陽,事物多樣展現出千姿百態的模樣,總逃脫不了陰陽的此消彼長,在陰陽的交換過程中,隨著時空的轉幻,三陰三陽應運而生,只不過人們眼中看到的只有少陰少陽太陰太陽,而陽明厥陰就像是斷了線的珠子一樣,連成了串,靜態之下是看不見的,但是陽明厥陰又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主要作用是合的作用,也就是陰陽通過厥陰陽明這一瞬間達到物質交換的目的
  • 三陰三陽深度解析
    足太陽膀胱經解析 足太陽膀胱經,就是足三陽經的「開」。《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什麼意思呢?州都:州,水中可居住土地也;都,故君舊宗廟的城為都;州都為河流口岸之處。津液藏焉:津,水渡也,有舟船之意。津來源於飲食,出於腠裡為汗,下達膀胱為尿。(腠:皮下空隙。)
  •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原文+注釋+譯文)《黃帝內經》----我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著作一說,《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
  • 《黃帝內經 陰陽別論篇第七》
    今日辯經題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篇第七》。陰陽,本篇係指脈象而言。別,即指另外、特殊。由於本篇所論脈之陰陽,側重於其在三陰三陽經病證診斷方面的意義,與他篇所說的陰陽含義有所不同,故名《陰陽別論》。正如明·吳昆《素問吳注》云:「此篇言陰陽與常論不同,自是一家議論,故曰別論。」 【原文】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
  • 楊上善與《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
    另外,楊上善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據《舊唐書》載其有十三卷,今僅存殘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陰肺經,名為《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的針灸特色《黃帝內經太素》對《黃帝內經》原文的歸類注釋,其中有很多關於針灸內容的章節,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關於經絡、腧穴、刺灸方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專門記載,反映出楊上善深諳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
  • 黃帝內經●九刺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33: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繼續研讀《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原文片段: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
  • 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1-8集第二集
    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餘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
  • 《黃帝內經》陰陽五行——客主和六之氣勝復(三)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黃帝內經》小常識:五運六氣
  • 《黃帝內經》中的養生智慧系列精解,女子四十二與十二正經
    這裡有個知識點,大家記住了,十二正經分別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手三陽經分別是:1、手太陽大腸經,2、手陽明小腸經,3、手少陽三焦經。大家要記住:1、手三陰經,都是從胸腔這個位置起,走向手指的末端,與手三陽經相交匯。2、手三陽經,是從手指末端,往頭面部循行,和足三陽經相交匯合。3、足三陽經從頭面部往下走,走到足趾末端,又和足三陰經相交匯合。
  • 天氣地氣的三陰三陽源於「變化」,此變化非當今之變化(論十七)
    (本文是公眾號作者「有能氏」的原創)從今天開始,公眾號將與其它平臺區別開來,不再以普及常識為主,而以全道純德為目的。希望深入學習的讀者,將在公眾號裡得到答案。《黃帝內經》之所以難學,不僅僅是文字傳承的錯誤、文章的散亂,更是因為內經是黃帝與岐伯的一問一答。黃帝是帝王,懂得多懂得深,學得多學得深,所以很多基礎問題並沒有問岐伯。